从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旧城改造问题论文_徐程程

从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旧城改造问题论文_徐程程

武汉开来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与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契合点。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有必要从供给侧角度推动城市改造,转换城市发展模式,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城市发展中,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本文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并提出了旧城改造的建议。

关键词:旧城;改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旧城规模越来越大,拆旧建新和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模式显得越来越单调,传统改造模式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国外经验及国内发展实践均表明旧城改造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空间。经济下行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推动旧城改造,转换城市发展模式,将旧城改造与社区商业发展结合起来,盘活城市旧城区域,培育城市新型商业与服务业。通过旧城社区商业的发展,增强旧城吸引力,减少人口在城市内部就业和居住空间的分离,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便引起学者、各界媒体的广泛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可以用“供给侧+ 结构性+ 改革”来理解,即从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从而使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经济背景、管理和调控手段、政策主张、具体措施等方面与西方“供给学派”、萨伊定律、“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等有所不同,其本质是一场改革,强调对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辩证把握,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旧城改造传统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旧城改造,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推进。

1、修补改造。以功能完善和设施更新为主,主要是对一些老旧住宅进行房屋修缮和建筑改造,进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推进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对住房的设施改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短期内也可带动投资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方式只是简单地对物质形态进行改善,并没有彻底解决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增强区域吸引力,提高城区活力,对经济的持续带动作用有限,且可能成为政府的包袱。

2、拆迁重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我国旧城拆迁改造是以兴建商品房模式推进,一是抬高产业发展成本,阻碍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为达到旧城改造目的,需要平衡政府、房地产企业、被拆迁居民等多方利益,安置成本日益高企,而且在改造过程中,为彰显项目所谓的高品质,往往建造奢华的外在形态,相关成本最终必将转嫁到产业发展上,直接表现为商业设施租金的快速提高。二是加大职住分离状况,加重城市病问题。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改造中往往把中心区、旧城区的大部分居民进行疏解、分散,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办公、商业服务业设施建设。由于在改造中过度强化经济功能,忽视旧城的社会属性,忽略原住民和中低收入人口的居住问题,旧城也从功能混合的有机体转变为形态、业态单一的经济功能区,加重了城市职住分离现象。这样的改造使城市内部的经济和人口集聚出现空间错位,人为地增加了城市内部人口空间流量,加剧了城市内部交通拥堵。

3、旧城改造的经济社会成本逐步增大。政府推进旧城改造的目标是获取经济和社会收益,以此来推动城市发展。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收入,然而目前土地收益率逐步降低,扣除土地拆迁补偿、安置及土地整理后的净收入仅占毛收入的约20%。社会收益主要在获取百姓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塑造政绩形象等方面,但随着居民财产意识的加强,一方面居民对补偿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大拆大建式城市发展模式反思越来越多,开始更多地关注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对旧城进行简单拆迁改造已很难赢取社会各方的普遍赞誉,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逐渐加大。

三、推动旧城改造的建议

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滞后,如何弥补这块短板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1、给予旧城业主稳定的预期。一是对旧城中的一些区域,政府要明确只是进行规划引导,给予业主对未来土地和建筑使用长期稳定的预期和足够的操作空间,允许当地居民和企业按照规划自行进行改造,实现从“被动拆迁”到“主动改造”的转变。二是政府要制定好相关规划,并把相应规划向社会公布,规划中主要是明确安全管理要求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方向。把旧城改造的主体交给业主,政府将投入重点放在对道路、上下水管网、消防、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做好公共空间的塑造,提升人居环境。

2、允许土地混合使用,简化土地用途转变审批程序。重点有:一是在不妨碍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当地业主在改造过程中转变土地和建筑用途,允许和鼓励商住混合使用,通过用途转变提升资产价值,丰富旧城产业业态。二是探索对旧城改造中土地用途变更行为征收必要的税费,对业主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对土地和建筑使用功能进行合理转性,可探索采取根据主导用途补交“土地差价”、参考“物业税”等财产税缴纳等形式征收必要税费,以弥补财政相关资金投入的不足。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旧城改造。旧城改造不仅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持。明确业主作为改造的主体,重在鼓励业主与各类社会力量联合推动旧城更新改造。政府要尽可能多地为业主提供智力支持,鼓励业主与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联合提出改造方案,鼓励业主与医疗、教育、家政等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发展社区服务业。社会资本参与是旧城更新的动力源泉,但在传统改造模式下需要给予业主一次性补偿,所需要的资本投入规模较大,也抬高了社会资本参与的门槛和服务业发展的成本。业主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双方的合作可采取股份合作、联合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创新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方式和还贷来源等具体情况,在以土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抵押担保发放贷款的基础上,探索贷款投放和担保新模式,创新信贷金融产品,优先保障符合条件更新改造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探索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旧城改造项目的支持方式。二是推行容积率奖励政策。为地区提供公益性设施或公共开放空间,在原有地块建筑总量的基础上,可获得额外容积率奖励。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在城市建设和维护资金投入中,增加用于老城区的财政投入比重,推动老城区进行微改造。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旧城规模越来越大,拆旧建新和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模式显得越来越单调,城市居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旧城与新城之间对比越来越强烈。应转变旧城改造思路,创造条件推动旧城业主参与城市更新改造,满足他们生活改善、资产增值、价值实现等多方面需求。同时,加快推动旧城产业发展,健全旧城功能,使居民生活更方便,产业更亲民,城市发展更持续。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刘修通,张艳.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评述[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0(2):35 - 40.

[2]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 地理学报,2013,44(4):385 - 396.

[3]许学强,陈浩光. 广州市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再分析[J].地理研究,2012,14(2):15 - 26.

[4]吴启焰.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13,(3):23 - 26.

论文作者:徐程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  ;  ;  ;  ;  ;  ;  ;  

从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旧城改造问题论文_徐程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