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整合研究现状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
1 知识整合理论溯源与含义
知识整合理论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逐渐产生,它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密不可分。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活动以物质资源的投入为主,如土地、厂房、设备、原料、资金、劳动力等等,有形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投入对企业财富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企业是以物质金融资源管理为基础,着眼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实物或金融资产的配置与优化。1912年,Schumpeter使用“创新”这一概念论述了投入产出关系的可变更性及其对知识系统的依赖,首次在经济学意义上将知识和投入产出关系区分开来,认识到知识能够通过创新转化为新的生产函数。Solow、Doaglass等从生产函数人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Denison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20世纪50年代,Nelson、Arrow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知识的生产和消费。这些研究者虽然扩大了经济学研究领域,但并没有把知识直接纳入经济系统,知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咨询业和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形态逐步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嬗变。以Romer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顺应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逐渐加强的趋势,认为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体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2]。在Romer建立的知识驱动两时期模型中,他把知识作为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加以内生化,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前者是所有经济主体都可以无偿使用的知识,可以产生外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后者是应用性很强的科技发明等,可以产生内在的经济效应,给个别企业带来垄断利润。特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自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而且当知识要素整合为经济增长模型后,会发现知识可以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收益递增。宏观的经济增长与微观层面的企业活动密不可分。目前许多企业越来越以知识为企业能力之本,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企业竞争地位的主要因素由过去的有形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逐渐转变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研发能力、企业家精神和才能等知识要素。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知识整合理论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培养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能力。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这种资源必须是异质的和稀缺的,并且是难以转移和复制的[3]。Quinn等认为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4]。从而将竞争优势的来源指向企业的技能、诀窍、经验等知识要素[5]。同时,Leonard-Barton等具体分析了企业的构成,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知识体系,Grant和Volberda等则进一步指出是整合的知识而非知识本身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6,7]。这表明企业不但要通过组织学习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且要使其成为有机的知识体系和动态的知识过程,并与企业的其他资源和活动相结合,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Henderson与哈佛大学的Clark共同发表了《结构创新:既有产品知识和公司失败》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开发需要两方面的知识:组分知识 (component knowledge)和结构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前者指产品每个部件的核心设计思想以及把这些思想运用到特定部件的方式,后者指把这些部件装配或者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所需要的知识[8]。Henderson和Clark认为组分知识的结构是受到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常常是问题导向,在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会产生结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知识整合。这是对知识整合概念的首次完整表述。Henderson和Clark的知识整合概念对于后来的知识整合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对知识整合的研究主要在产品开发的范畴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94年,Clark和Iansiti进一步延展了知识整合的概念,认为组织的知识整合包括市场不确定环境下的客户知识整合和技术不确定环境下的技术知识整合,并把知识整合区分为企业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来描述企业能力的形成[9]。Kugut和Zander认为知识整合是“对既有知识的新组合”以及“运用为开发的潜在知识”[10]。Inkpen把知识整合定义为“知识的联结”(knowledge connection),即个人与组织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促进知识的分享与沟通,并使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11]。沈群红等把知识整合定义为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利用和提升,促进不同主体维度上知识的彼此互动并产生新知识的能力[12]。Teese和Grant从组织能力的角度研究知识整合,提出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知识整合是组织的基本职能和组织能力的本质,从而把知识整合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面[6]。
分析这些定义,知识整合概念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①知识整合的对象主要是既有知识,包括企业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②知识整合是企业知识的组合或联结;③知识整合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充分交流与沟通;④知识整合能力是组织的基本职能和组织能力的本质。
知识整合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于组织知识的认识,个人知识或企业其他知识元素不是天然的组织知识,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才能够实现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的转变,进而与企业的其他资源和活动相结合并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2 知识整合研究的主要领域
在企业战略的研究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知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无论是能力学派的“组织中丰富的积累性学识”,还是资源学派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都强调知识整合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5,13,14]。知识整合不仅是诸如产品开发这样的局部企业活动,而且是更深层次上它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整合的研究领域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整合方向、整合过程、整合机制、整合特征等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图1 知识整合研究领域
Fig.1 Area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research
2.1 整合方向
以Clark和Iansiti为代表的学者将知识整合方向分为“外部整合(external integration)”与“内部整合(internal integration)”[9]。外部整合是指组织吸取外部顾客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之后加以整合,内部整合是协调组织内部不同范围的知识基础,结合这两个方向的知识整合可以构建企业完整的知识整合体系。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如下。
1)内部整合包括跨功能整合和广泛问题解决两个方面,跨功能整合着重于企业高层次整合程序,广泛问题解决着重于个人层次活动的整合。
2)外部整合分为技术整合和顾客整合,技术整合是指有能力连结企业内部和外部两者的技术性知识,利用技术性知识的演进来建构企业内部的技术能力。顾客整合是指有能力连结有关潜在顾客和他们的产品使用信息和知识,用来发展流程和工程方面的细节,这使组织能够很好地预测客户需求,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3)组织知识的内部与外部整合构成了企业能力的基础,他们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外部整合是内部整合的条件,内部整合是外部整合的基础,他们又都依赖于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2.2 整合机制
Volberda等把知识整合机制化分为系统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化能力三个方面[7],分别侧重于知识整合机制的不同方面:系统能力侧重于代码、计划、程序等正式系统;协调能力强调运用培训、联络、参与等管理工具;社会化能力是通过价值和制度等文化手段促进知识整合。
2.3 整合过程
Inkpen认为企业中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技术共享、双方接触、员工流动、策略整合等建立联系,随着参与其中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这种联系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速度也会越来越快,Inkpen把这一过程称为组织知识产生“螺旋(spiral)”[15]。在这个螺旋中,知识逐渐由个人层次上升到团队层次,进而上升到企业层次。Volberda等认为知识整合过程是组分知识(component knowledge)转变为结构性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的过程[7]。组分知识是指在某一产业内部已经存在但在产业外部常常不为人们所知的知识,而结构性知识是指企业通过组合或整合不同类型的组分知识所形成的具有新结构的知识[7]。
2.4 整合特征
知识整合无论从整合方向还是整合机制的观点看,整合效果的优劣常常视其整合的范围 (scope)、柔性(flexility)和效率(efficiency)而定,Grant认为提升知识整合的特征也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6]。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如下。
1)整合效率:企业运用组织成员知识的程度。它受共同知识的水平、任务的频率和可变性、组织结构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2)整合范围:企业整合知识的专业范围。专业知识的边际收益随着整合知识的类型增加而提高,由于“因果模糊性”(causal ambiguity);整合范围越大,竞争对手模仿该能力的难度越大。
3)整合柔性:企业存在多种类型的知识,并且有能力对现有知识重新配置以形成新的能力。这是超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3 知识整合研究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3.1 动态能力理论
Teece等认为在剧烈变化的企业环境下,唯有能快速进行产品创新,并且拥有整合和配置内外部资源的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必须具备“动态能力 (dynamic capability)”[9,14,16,17]。动态能力是指“整合、构建和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它包含两个含义:“动态”是指组织能够及时地根据环境变化更新的能力,使能力与环境保持一致;“能力”强调采用、整合和重组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技巧、资源和功能性能力来配合环境的改变。Teece认为动态能力就是“寻求可以整合现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致性框架”,即动态能力是以知识整合为基础[14]。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难以交易的知识资源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对内部或外部知识和其他资源进行整合或重构可以形成动态能力。
2)动态能力是指组织有能力去构建、适应和再生其知识库,并且运用知识库使其转变为有效的企业行为。
3)动态能力由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管理和组织程序(processes),组织惯例和学习的方式;定位(positions),组织特定的技术、资产情况、顾客基础和供应商关系等;路径(paths),企业在技术和知识上的策略选择。
3.2 知识整合层次理论
Leonard-Barton等认为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依赖的知识系统构成企业核心能力[6]。企业知识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企业知识系统是有层次的:Nonaka认为知识整合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转移,另一个在个人、群体、组织和多组织之间有层次的转移[18];Grant把知识整合划分为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功能知识、跨功能知识四个层次,在这四个层次中知识整合的范围依次扩大[6];Volberda把企业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结构性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他认为位于企业底层的只是个人知识,位于顶层的是结构性知识,而整合的目的是将个人知识演变为专有的结构性知识,以此来构建企业的独特能力和战略资产[7]。
3.3 知识吸收能力理论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其知识整合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Cohen和Levinthal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吸收它们,并将其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他们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一种处于企业水平的结构,总体上是“企业过去相关知识水平的一个函数”[19]。他们还对影响吸收能力的认知过程和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建立在个人吸收能力的基础上,但并非个人吸收能力的简单加和,它一方面依赖于组织与外部环境以及部门之间的交流,同时与企业专业知识的性质和分布有关。Lane和Lubatkin从企业与外部关联的角度分析,认为有几个因素影响吸收能力:新知识的具体类型;组织之间实践活动和组织结构的相似性;对被吸收知识组织的熟悉程度[20]。另外一些研究者也从组织学习、技术革新、战略联盟等角度考察吸收能力。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总体上看学者们存在以下观点:
1)吸收能力既与知识本身的属性有关,也与企业内外部的状态和环境有关;
2)吸收能力具有历史依赖和路径依赖的特征;
3)尽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个人知识吸收能力密切联系,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组织水平的能力;
4)吸收能力是指知识吸收方的能力,但知识吸收的情况不仅取决于吸收方的吸收能力受到被吸收方诸多因素的制约。
4 研究现状评述
纵览目前知识整合研究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趋势。首先,知识整合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明显上升。1990年,《结构创新:既有产品知识和公司失败》一文发表时,知识整合是作为产品创新过程的一种策略来研究,研究目的是运用知识整合来提高技术和产品创新的能力。2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研究者多在知识理论的范畴内进行研究,从知识性质和组织学习出发探讨知识的转移和交流问题。在90年代后期以来,知识整合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认为整合后的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本质,从而将知识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层次。重要程度的提升一方面与研究逐步深入和相关理论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
其次,对知识整合的研究已经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趋势。在知识整合机制上,一部分研究者侧重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强调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并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和整合;另一些研究者认为信息和网络技术对于知识整合是不充分的,大量的技能、经验等默会知识必须运用组织方法才能实现知识的整合,因而他们倾向于综合运用组织结构变革、流程改进、工作轮换等组织手段进行知识整合。在知识整合方法上,一部分研究者倾向于从知识性质出发研究结构性知识的形成进而构建企业动态能力,而另一些研究者则重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和过程的结合来强化企业竞争优势。尽管这些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对于形成知识整合理论的完整框架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其后的研究起到向导作用。
虽然知识整合研究已经经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框架已初具形态,一些课题也已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一个研究领域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知识整合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实证研究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随着企业能力、企业资源、企业关系、组织学习、业务流程再造、价值链等理论的发展,又对知识整合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提出了新的课题。
(1)企业知识整合与知识价值实现的关系研究有待深化。
从企业层面看,对企业知识价值实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晰知识,特别是带有知识产权性质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易于转移和表达,便于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而对于企业中大量的技巧、技能、经验等默会知识价值实现研究甚少。由于默会知识具有因果模糊性、路径依赖性、难以转移和复制、难以直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等特性,使这部分知识价值的实现严重依赖企业产品或服务价值链,其价值通常需要随着产品或服务在多次交易中才能实现;而这部分知识往往又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把企业知识与产品或服务价值链更加紧密结合,通过知识整合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知识整合研究有待深入的重要课题。
(2)竞争优势与知识整合关系研究需要强化。
Teese、Hendenson、Kugut等认为企业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Volberda则进一步指明是企业整合的知识而非知识本身形成竞争优势。但对于如何通过知识整合形成竞争优势,特别是企业知识结构和运动规律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影响企业知识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缺乏深入研究。
(3)知识整合的企业实践。
丰田、Dell、CAT等公司已经在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了知识整合,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尽管这些企业中有些是在运用其他管理技术时自发地运用了知识的整合,有些企业则完全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整合理论指导,知识整合的企业实际上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被广泛运用。目前对知识整合理论的研究还没有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的具体运作方法体系,这是因为目前知识整合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知识整合的很多基本问题不是非常透彻,理论框架不够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