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现状与对策_世界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现状与对策_世界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国际化态势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态势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在向区域化、全球化、多极化发展,它的显著标志就是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断建立和世界性经济组织不断完善。一个国家如果不想被世界淘汰,它就应当使本国经济融合于世界经济之中。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变阶段,今天的开放与80年代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正从简单意义上的开放向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方向转变。开放的起始阶段,具体表现为货物奖出限入,资本技术则奖入限出,而现在的开放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既是有限开放向完全开放的转变过程,也是从内向型经济走向外向型经济的过程。我国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国际化, 就必须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必须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一、WTO与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生产和资本的不断国际化,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发展,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它们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国际贸易增长,国际贸易增长又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国际经济活动对世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增强。1995年元旦,WTO 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成为规范世界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它的成员由1947年的23个国家发展至今天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似乎成了经济联合国。WTO致力于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关税率已从40%降低到目前的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也降到了13%左右, 其成员国的贸易额自最初只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5 %至今已上升为全球贸易额的90%。

WTO建立后, 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制度上和机制上有了组织基础并得到日益一体化的保证,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国际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和意识,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领域正受到严重冲击。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国家的外贸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等的制定和执行不得不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不得不顾及国际协议、国际法规和国际组织的限制和承诺,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时代的滚滚洪流,绝大多数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卷了进去。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将怎样与这个世界潮流合拍呢?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有12亿多人口,有无比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11大国。作为WTO,把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排斥在外, 违背这个世界性组织的宗旨,有损于它的普遍性和公正性,没有中国的参加,WTO 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仅以利用外资为例。1996年,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约吸收了1000亿美元的外资,我国400 多亿,约占40%。在吸收外资直接投资金额方面列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如果没有这么多外资为我国经济输血,将会延缓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所以,像WTO这样的国际性经济组织, 如果我国长期徘徊在外,就会造成我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较少发言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那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一个非WTO成员, 一方面不能享受其提供的权力和优惠,例如无条件的多边最惠国待遇,有关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规定,纺织品出口增长率的规定等等;另一方面,其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却要被动地受到其规则的制约。自1986年以来,中国进行了8年的复关谈判,3年的加入WTO谈判至今未果。 最近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江泽民主席访美时表示:WTO没有中国的参加, 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贸易组织,美国希望中国尽早加入WTO。这表明, 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出现转机,成功在望。如果中国加入了WTO,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外贸的发展以及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也应该注意到,即使中国加入了WTO,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WTO并不能保证成员国一定能自动享受到WTO的益处,而只是提供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加入WTO 并不仅仅是单纯为获得稳定的最惠国待遇等WTO所规定的益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入WTO,将国际贸易中通行的规则和规范适用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引入更高标准的国际竞争压力和动力,来促进外贸和与之相配套的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建立一种开放型的市场机制和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手段。使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都能按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迈向自由贸易。

2.即使中国加入了WTO,在自由贸易问题上, 中国的国情也不允许一步到位,而只能采取过渡性贸易政策,恰当地把握贸易的进程。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外国商品马上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市场, 并不是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去承担义务的,关税逐步降低,对幼稚工业还要适度保护。采取过渡性贸易政策,既要符合国情,使国际竞争在中国目前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又要能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机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中的作用,并与国际市场机制保持有机联系,逐步向WTO 所要求的国际规范靠拢。

3.我国是西方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不要以为加入了WTO,就可以迫使美国给予我国无条件最惠国待遇, 就可以回避每年一度的审查。美国声称即使中国成为WTO成员国, 它也不会给予中国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今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会将所谓“人权”、“民主”问题与最惠国待遇和我国产品出口等其他问题挂起钩来,还会经常以301条款相威胁。对此, 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原则,在稳定的前提下求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一切可能的公开场合,积极开展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

4.传统的国际贸易概念与标准受到挑战。中国加入WTO以后, 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会大大增多,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会加快,但有些观念必须改变。第一,一般把贸易顺差、逆差视为一国竞争能力的标志,在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主要角色和投资自由化以后,这种标志也与实际不符。以美国为例,1995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为1872亿美元,如考虑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则美国会从贸易逆差变为贸易顺差。第二,在历来的国际贸易论著与教材中,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一般均以进出口自由与限制为界定。随着世界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展开,这种界定已脱离现实。第三,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必然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像欧盟成员正在逐步打破国界,1999年开始取消本国货币,通用单一的欧元货币。我国在扩大开放过程中,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入和股份公司的不断发展,民族工业的提法就值得推敲。

二、APEC与中国

20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国际化是通过两条平行的道路向前推进的。一方面,如前所说,WTO的成立, 全球范围无地区差异的经济融合与合作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更高程度的地区性经济合作以或多或少具有排他性的形式也得到发展。经济区域性不仅不与经济全球化相背离,而且还是全球化的必经的阶段形式。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区域经济组织,APEC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亚太地区,广义上是指亚洲和环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重点是指西太平洋沿岸的“新月带”,包括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地区,它与西欧、北美构成全球三大经济增长中心。APEC是一个跨洲的区域经济组织,成立于1989年,现在有18个成员国,共有人口22亿,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一半,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0.6%。1997年11月,在加拿大的温哥华,APEC领导人第五次握手。APEC不同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方式的特点是:承认多样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以便分别在2010年(发达成员)和2020年(发展中成员)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目标。

亚太地区是中国经济和外交的重点,也是中国发挥其国际影响和作用的最重要的地区。中国政府对参与APEC的立场是明确的:(1 )赞成建立非政治、非军事化的地区合作组织;(2 )合作机制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以任何一个区内外的国家或集团为对立物;(3)逐步推进, 讲求实效,不赞成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建立有形合作组织。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先与亚太接轨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与亚太正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媒介,形成了一种新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系统。中国离不开亚太,良好的区域性经贸合作能带动中国经济的起飞。 近几年, 中国与亚太地区贸易往来占中国外贸总额的80%左右,中国前十五大贸易伙伴中有10个地处亚太地区。而来自亚太地区的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的90%左右,亚太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亚太离不开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APEC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能推动亚太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资金技术的需求日渐旺盛,同时国民收入增长较快,购买力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成为亚太各国各地区产品和资金的主要吸纳国。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东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大陆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合作的主要动力。

要使中国经济国际化,就必须与世界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在我国目前还未加入WTO的情况下,尤其是要重视与APEC的合作, 但这种合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美、日等发达国家并非想充当这一区域的救世主,使这一区域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尽快走向繁荣、强大,恰恰相反,它们在这一组织中,希望得到的是经济优势和比较利益的独占性、持久性。美国是在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的情况下,由原来反对区域经济集团化转而赞成并积极实行了这一原则,它不仅在北美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而且积极推行其“西进战略”,营建太平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同欧盟竞争、讨价还价的筹码。日本也力图以自己的经济实力主导APEC,推行“雁行战略”(日本领头,“四小”居中,其他东南亚国家随后),以保持自己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地区的优势。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危及到它的地位和战略部署,它们绝不会允许。这就是当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第三世界威胁论”产生的经济根源。

2.APEC成员的差异性和竞争性影响着合作。第一,APEC是一个横跨世界最大的泛太平洋的洲际合作组织,涉及世界七大洲中的四大洲国家,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无疑对经济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第二,APEC的一些国家处在差不多一致或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其市场、投资和技术合作需求有很大的共同性,必然存在着竞争和摩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经济合作。第三,APEC的一些国家目前纵横交错的领土纠纷,更给这一地区增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这对经济合作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3.APEC的松散性、灵活性和非内向性、非排它性并不理想。一般来说,任何区域经济合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性措施,来保证和维护合作目标的实现和合作秩序的存在,通过制度性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约束各方的经济政策选择,规范各方的经济行为,以此维护合作各国的共同利益。欧盟、北美都是依靠这样一种制度性规章来实现和维护区域经济合作的。而承诺和申明能否维护合作是大可怀疑的,特别是经济摩擦、冲突以及经济危机到来时,更是如此。再说,任何区域经济合作,都必定具有一定的内向性和凝聚性,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排他性、对非成员的歧视性是不可避免的,否则就无所谓区域经济合作。而APEC则以非排他性、非内向性、非歧视性为原则,这就使区域经济合作难以具有确定性。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利益关系的不断转换,当其成员与域外经济合作更有利可图时,域内合作就显得无足轻重,当与域外合作与域内合作发生冲突时, 域内合作就有丧失的可能。 所以,APEC这种合作并不理想,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只好如此。

三、国内工作要不断适应经济国际化态势

面对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经济也必然要走向国际化。但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虽然从1997年10月1日开始, 我国关税总水平下调至17%,但仍高于世界水平;市场进一步开放受国内贸易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开放金融市场受国内银行商业化程度的限制等等。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除了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国内要切实做好如下工作,以加速中国经济国际化。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跟上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潮流。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集团间的经济合作正不断加强,全球市场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国际各种交易捷畅、费用降低。国际资本加速流动促进各国资本的相互渗透。跨国公司在全球实行资源优化配置,促使国际分工协作高度发展。当一国经济面临增长的瓶颈时,可通过向外部融通资源要素而消除瓶颈。所有这些因素,将使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持续增长时期。这为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处于转型中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它内在地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市场化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形势多变的世界市场,但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也有其后起的优势:当中国跨入世界市场经济运行之时,正是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时期,多种多样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和类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广泛借鉴和参考的机会,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和完善。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否则,“已有的知识就成为一种障碍”。我们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趋利避害,逐步扩大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四自”的外贸经营机制。为此,首先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使外贸行政主管部门同外贸企业在职能上完全分开。政府职能主要是制度、法规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企业的中心任务则是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做好进出口业务中的各项工作,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更好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调控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税率、利率和汇率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再次,既要加大宏观层次上的监管力度,又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整顿外贸出口多头对外,自相竞争,秩序混乱的局面,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出口退税机制,实行“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三,改变现有外贸企业结构,实行规模经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贸易都具有区域垄断和跨国集团的性质。与国际上一些大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外贸公司显得规模不够,在专业化分工、经营管理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等方面受到规模限制,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外贸企业集团化,实现规模经营。这种外贸企业集团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集贸、工(农)、科、商、银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经济综合体。具体形成集团化的途径可以兼并、收购,可以联合、参股,可以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可以贸贸联合,可以贸、工、农、技、银结合,使单个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集团的群体优势,从而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外贸经济效益。

第四,促进出口产业多样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往,对优化出口结构有一种片面认识,以为优化结构就是增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其实,优化出口结构的本质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现在有特色的传统商品好销,高科技产品更好销,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外贸领域的应用,多开发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供外贸出口。同时,外贸部门也要把国际市场新商品的最新信息反馈给科技部门,以便提高商品的档次和质量。

总之,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对内我们要做好如上工作,对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享受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的利益并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现状与对策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