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时间以来,大部分人都觉得纪录片在记载的切实性与审美的艺术性方面是互相矛盾的,这主要是因为切实的记载代表着最原始的展现手段会限制对艺术美的渴望,并且艺术的呈现同样也会以失去一些记录的实际为代价。但是,新时代的纪录片兴旺现状:纪录大片(构造比较宽阔,内容非常新颖,时空跨度比较大,世界化水平显著,录制时间比较久,文化、学术、观念程度较深的作品)纷纷涌现,备受人们的一致好评与青睐,这足以表明纪录片在有效掌控真实与审美间的平衡。本文将主要围绕纪录片与主观审美表达的定义展开分析,并从造像式的建置、主讲人的架构设置、还原的场景与客观讲述的融合、细节挖掘与参与式访谈的融合、背景音乐的使用等方面探究纪录片在的主观审美表达。
关键词:纪录片;主观审美;新闻
一、关于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什么是纪录片——要清醒回答这个问题,还需从认识客观真实的本质和属性开始。我们知道,关于真实,存在着三个层面——物理真实,新闻真实,艺术真实。物理真实即是没有进入传播渠道的镜头真实,新闻真实则是用于传播的物理真实,艺术真实即是艺术创作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或细节。于是,当物理真实被用于新闻传播转变为新闻真实时,这二者之间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意义的位移。这种位移是新闻传播者为了满足传播的价值需要造成的。在这里,由谁主导客观真实意义的位移呢?很显然,只有新闻制作者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者主观参与的过程。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明白,任何真实,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真实的程度都可能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而只能是相对的真实。
所谓纪录片,是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和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如果将其简化,就是一句话:通过剪辑让事实产生思想,这就是纪录片的定义。
(二)什么是纪录片的主观审美表达
对主观审美表达的理解应源于两点:一是从纪录片的定义“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为表达主观主题的主观创作过程;二是纪录片与简单的新闻意义的传播不同,是通过事实来阐述主题意义的,因此它必须而且首先要让观众看得下去,看得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尽一切可能让片子的内容与观众产生直接的情感共鸣,于是,一定的视觉审美不可缺少。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个人审美倾向就会凸现出来,这就是主观审美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主观审美表达不是简单的画面的个性构图以及强烈的个性光影效果,而是创作者主观地将声光画三者有机配合,产生出一种主观设计的情绪表达方式。
二、纪录片《翻山越岭》中的主观审美表达
纪录片《翻山越岭》是一部老年题材,讲述的是一群年龄7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的故事。但是,由于对象是老人,他们的行为偏慢,表达也有些障碍,于是,作者大胆地改变故事方向,由真实记录改为状态记录,并大量采用主观感觉的手法,用主观审美的创作手法,全力挖掘老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使得这部片子突破了原有真实记录的一些不足而变得叙事清晰情感丰满,再加之主题曲的运用,更加强烈真实地升华了老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让观众通过画面直接与老人进行了真诚的情感交流,感受到老人真切的需求,为我们这个老龄化社会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翻山越岭》的主观审美表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造像式的建置——全片的建置部分,作品大胆地采用了造像式表达。片头前的序幕里,用几个静态的教室画面配以主观叙事的钢琴配乐,首先突出特定环境中的故事未知性,营造了一种悬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之在故事开始的人物介绍中,采用形式感很强的造像介绍,片子的主角一个个相继单独出现在镜头前,他们有些拘谨不适的感觉,使画面更加的真实感人。虽然这是一种纯主观的表达,但是却在此片中非常符合内容陈述的需要,也使观众对故事充满期待。这是一种电影叙事的尝试,既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是一种对原生态真实的艺术二度创作,使其更直接地表达情绪,片子人物的情绪与创作者表达赞美的情绪。
2、主讲人的架构设置——全片以班主任陈红个人讲述为故事架构,逐段式地推进故事,逐个地不断揭示每个主角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真实而简练地形成一条叙事主线,便于依据真实但又脱胎于真实更自由地叙事。在 这种形式下,每个被讲述的主角,都自然地展开自己的人生,与主讲人的旁白紧密配合,真实自然充满感染力。而在镜头设计中,从旁观察和窥视感的主观镜头设计,使得不管是大景或特写,都凸现拍摄者对主角的真诚关注与尊敬。
3、还原的场景与客观讲述的融合——如何让这些老人在镜头前让人喜欢呢?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设计,经过征求班主任的意见,作者在课堂拍摄上,没有刻板地纪录老人是怎样学习写作而是专门设计了让老人谈青春记忆这个场景,于是老人们以其特有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青春岁月,充满了老人式的风趣但又是那么自然地被所有观众接受。如:一位老人由于年老有所失忆,不断地举着自己年轻的照片和妻子年轻的照片重复地说着: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当老师问他,这是什么时候照的?老人木讷地说:不记得了。一时间,突然使人对人生生出无限的感慨,他是不记得什么时候的照片,但他对妻子的怀念却是永不会忘却的。岁月不饶人,人的一生中,有多少美好的记忆可以忘却,但又何妨,关键是我们经历过了。
4、细节挖掘与参与式访谈的融合——在拍摄过程中,本人还注重访谈的主观参与性。如一位老太太两年来坚持每周两次做火车从崇左到南宁来上课的故事,主持人就刻意地问道了为什么这么坚持。于是老人敞开心扉,说出了孙子去世的事情,而她的老伴还为此生气。同样,老太太从抽屉里翻出一大堆车票……这个细节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拍摄者不坚持参与式的提问,那么这个细节不会被挖掘,对于这对老夫妻的苦难与坚守,是无法准确表现的。还有银有业老人的故事,拍摄者就是通过引导式提问,让他自己把于老伴的情感说出来,语言甚至有些笨拙,但是通过班主任的补充,使我们对这对老人肃然起敬。
5.背景音乐的使用——《翻山越岭》背景音乐的使用,是大胆而非常主观的。首先在剪辑上,将背景音乐的节点作为画面转换的节点,使得音乐的抒情性更加地与画面情绪紧密融合,在视觉听觉上赋予了一种不错的艺术张力。另外,在片子的后段,又大胆地将李宗盛的《翻山越岭》的歌曲作为主观的抒情华章,歌曲《翻山越岭》本来就是关于人生描述的,用在片中,故事中的老人的情感,通过歌曲,被抽象为一种概念式的情感归纳,而这样的从具象到抽象的情感归纳,恰恰是片中故事与观众情感共鸣最合理顺畅的桥梁。随着歌声的高低起伏,故事在接近尾声,而伴随歌声再一次的细节画面回放,使得片子的情绪再一次被强化,观众也再一次地被强迫记忆,于是全片的意义传达就顺利完成了。
结语:
纪录片的主观审美表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我们知道,纪录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人文教化,因此,随着人们对精神营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的欣赏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于是人们越来越追求能够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的作品出现。希望有更多的创作者能够大胆地进行更多的主观表达的实践,以总结出具有规范指导性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亚,张伟.论纪录片的主观真实与艺术审美特色[J].媒体时代,2012(12):57-60.
[2]苏孝余.论纪实性电视纪录片的主观性[J].今传媒,2014,22(04):93-94.
[3]余权.宣传性纪录片审美情感激发路径探讨[J].当代电影,2018(02):151-154.
论文作者:刘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主观论文; 纪录片论文; 真实论文; 老人论文; 故事论文; 翻山越岭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力量》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