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梅 烈面小学 638409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相结合,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互动教学 互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168-01
教学互动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随着近年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以及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以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生动的、活泼的,教师如果积极地鼓励,他们都是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语文课的教学不能是那种死板的,只强调学生认字、学语法,更要使他们能从情感体验、自我思想升华到慢慢地认识人生的过程。“动”现在处于教学热点上,教学中可选择大部分学生所熟悉,最好是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呵护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把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有意义地学习,使得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实施生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从三尺讲台走下来,主动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学互动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多的、有效的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孙巧芳.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探微[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7):276.
[2]盛利旺.语文互动教学探微[J].学周刊b版,2011(20):137.
论文作者:蒲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学生论文; 互动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主体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0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