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性质实验的改进及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氯气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这样一段话:“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活动、知识学习中最久远、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和手段。
由此可见,实验应是教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缺点
通过对课本知识给出的形式、实验特点以及教师平时授课方式的分析,不难发现氯气性质实验存在如下一些缺点或不足。
1.实验的角度:环保性差,实验仪器多,药品用量大,连贯性不好,操作繁琐,没有创新的元素,更没有探究性。
2.教师习惯于平铺直叙,教法单一,课堂过于枯燥。
3.学生参与有限,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不够全面。
二、实验设计
1.装置改进设计
装置改进设计见图1。
图1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2.操作过程
(1)气密性检验。装置a:关闭活塞1,打开活塞2,推动注射器1,若观察到装NaOH溶液的烧杯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装置b:打开活塞3,用注射器3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空气,若观察到气球膨胀,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3)实验操作。装置a:①关闭活塞2,打开活塞1;②逐滴加入浓HCl,观察直通管中的现象并记录。③当滴有淀粉KI溶液的棉团变蓝后,关闭活塞1,打开活塞2:④当观察到通底具支试管中有黄绿色气体时,加热铜片,观察现象并记录;⑤当铜片反应完后,关闭活塞2,推动注射器2,将通底具支试管中的烟推入盛有蒸馏水的具支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记录;⑥拉动注射器2,将烧杯中的NaOH溶液吸入少量于具支试管中,观察现象并记录;⑦关闭活塞1,2,用注射器3从生成的具支试管中吸入10mL备用;⑧停止加浓HCl。装置b:①打开活塞3,产生的氢气验纯后点燃,插入盛饱和食盐水的直通管中;②用注射器3向直通管中注入10mL,观察现象并记录;③等注入的反应完后,关闭活塞3。
3.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见表1。
表1 实验记录
三、实验评价及拓展运用
该课题以实验为基础,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发生多个反应,产生一系列现象,运用“导学—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
1.实验评价
(1)环保。在上述实验过程中,采用注射器检验气密性是否良好,用注射器吸入定量的氯气通入到装置b的大试管中。实验结束后,可以用注射器向反应装置中加碱除去残余有毒气体,用碱液除去尾气或使用气球收集尾气,因而对于涉及有毒气体的制取或性质实验,要注意气密性的检验、收集的安全性及尾气的处理。
(2)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反应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探究的领域很广,空间也很大,不要因怕麻烦而抹杀了学生探知的欲望和潜力。对于一个学生未知的化学反应或现象,更多的应采用探究的实验模式,通过一些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获取该反应的产物并了解反应原理。如对与Cu反应的现象和产物可以进行简单的探究。
(3)安全。化学反应的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甚至有些反应物或产物在有限的反应空间可能发生爆炸,安全是进行实验操作必须注意的方面。如与的反应,可以采用套管加饱和食盐水冷却及吸收产生的气体,用气球缓存部分气体,进一步散热。
(4)微量。演示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现象定性或定量分析一个化学反应,尽可能用少量的试剂达到实验要求,尤其对一些有毒物质参与的反应,更要控制用量。为了达到微量目标,可以将好几个实验设计成一组来进行,如的漂白性、氧化性、与以及与碱的反应等。
(5)现象明显。演示实验最终的结论大都依据现象来分析获得,因而现象要力求明显,便于分辨、记忆。一般的实验采用微量进行,因而存在反应物或产物量少、现象短暂等情况,对此,可以让反应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起到产物聚集、延长实验现象的效果。如对与Cu反应的棕黄色烟、与反应的苍白色火焰的观察。
(6)多用。化学反应尽管千奇百怪,但很多反应物、产物的状态以及反应装置都可找到共同点,一套装置加以简单改造就可用于多种化学反应,要尽可能地发挥仪器的最大潜力,降低实验成本。
(7)简易。演示实验追求实验现象明显,像装置应尽可能地少,仪器应尽可能地易得,操作应尽可能地简单,并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对此可以废旧利用并整合实验。如上述实验中的通底具支试管可以用破损的具支试管代替,硬质玻璃管可以用破损的试管代替,玻璃活塞可以用损坏的酸式滴定管的活塞代替,用废旧的塑料板制多空塑料板等。
2.拓展运用
(1)注射器:①气密性检验;②定量加液,控制反应速率;③通入一定量的气体;④固液或液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定性、定量分析(如,与盐酸反应,铜与硝酸反应等);⑤气体溶于水的定性、定量分析。
(2)硬质玻璃管、通底具支试管:①性质探究性实验(图2);②性质探究性实验(图3、图4);③氨气性质探究性实验(图5,图6);④铵盐分解产物的检验(图7);⑤卤离子置换反应等。
图2 性质探究实验装置
图3 性质探究实验装置
图4 性质探究实验装置
图5 氨气性质探究实验装置
图6 氨气性质探究实验装置
图7 铵盐分解产物检验装置
标签:注射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