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第四人民医院2120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分析,来全面提高采血标本的质量。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采血,并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质量不合格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质量控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控制前血液标本总数为9200份,不合格234份,不合格率为2.54%;实施质量控制后血液标本总数为9400份,不合格117份,不合格率为1.24%;实施质量控制前后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为免疫学的检验分析提供保障,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误差,对减少医疗纠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分析;采血标本;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有研究显示,在对血液标本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约有10%的标本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且在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存在问题的标本占到了所有采血质量问题的70%。为了在实验室能够成功的开展免疫学检验工作,并且取得可靠准确、有效的结果指导临床实践,就一定要找出影响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因素,将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采血,并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质量控制前采血标本为9200份,在实施质量控制后采血标本为9400份。
1.2 质量控制问题
在血液标本中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溶血、标本受到污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重复采血、标本凝固以及用错标本容器等。
1.3 质量控制的对策
1.3.1 常态化培训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重点培训,要求护理人员对血标本的采集时间、部位、标本的保存、采血时患者体位、运送以及处理等各环节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另外加强对意外时间应急采血的能力,能够做到正确评估,冷静对标本量、采集不足等应急事件进行处理。
1.3.2 强化管理方法
认真执行护理工作制度以及贯彻落实对各项的护理操作规程,对采血标本流程中相关的岗位制度进行制定。要做到由专人输送血液标本,同时要求免疫检验室做好相关的交接登记等有关工作,如果当大型团队来本院体检或者医院人流量达到高峰时,应及时借调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来协助免疫检验室的有关工作,当对各种应急情况下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应保证有关物资具备齐全,完成血液标本相关的储存工作等。
1.3.3 防止溶血
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防止不准确进针以及采血定位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防止在消毒穿刺部位碘伏尚未干时就开始采血;防止过长时间的止血带压扎使凝血系统得到激活,从而导致了溶血现象的发生等;防止在对血液标本的输送环节中剧烈震荡等现象的发生。
1.3.4 防止抗凝操作失误的发生
对需要抗凝的部分标本应完全充分的将血液以及抗凝剂进行混匀,应在采集血液标本完成之后迅速的将试管(采集管)上下的轻轻颠倒6次左右,并且正确掌握抗凝比例,避免在使用抗凝剂的过程中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1.3.5 采血体位、温度及时间的选取
检验激素在24h中分泌量并不完全相同,比如血清皮质醇的含量最高值发生在上午,到下午会呈现慢慢回落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生长激素在清晨分泌最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清晨则分泌最高;对女性激素进行检测时,应注意在采血时观察患者的月经周期变化等情况。因此采集血液标本时,应尽可能的避免时间因素的干预,通常采集血液标本时应在晨起空腹时进行,如果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应标注在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中,并且应尽量避免患者入院院即抽的做法。对部分检验指标采血体位的不同其结果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尤其是在对部分心血管系统进行检验时,应严格要求体位摆放等,所以在采集标本时,应尽可能维持正确的体位进行采血等。在免疫学检验分析中通常会有部分实验对温度较为敏感,比如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等应在采血后冰冻送检。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前后采血标本的不合格率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前血液标本总数为9200份,不合格234份,不合格率为2.54%;实施质量控制后血液标本总数为9400份,不合格117份,不合格率为1.24%;实施质量控制前后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院实验室要求每位医生要完整、仔细的对检验申请单进行填写,详细说明填写的意义。特别是部分患者中可能存在影响实验室检查及结果的用药史以及特殊的病理变化等[1]。建立起严格的标本送检及接受制度,在样本送达实验室的过程中进行严密的监督等[2]。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的前提以及强化全面质量保证的必要阶段。在标本送检中是免疫学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最易被忽视的阶段,需要与科室间共同的努力和参与,确保标本的高质量以及检验结果的高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控制前血液标本总数为9200份,不合格234份,不合格率为2.54%;实施质量控制后血液标本总数为9400份,不合格117份,不合格率为1.24%;实施质量控制前后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实施质量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为免疫学的检验分析提供保障,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误差,对减少医疗纠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虹霞.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0):77-78.
[2]王世贤. 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策略[J]. 中国卫生产业,2015,(24):189-191.
论文作者:赵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标本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免疫学论文; 血液论文; 不合格论文; 统计学论文; 体位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