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阐释
马桂萍, 崔 超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阐释,并以其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根由、构建思路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由全人类构成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根由在于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和相续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思路在于: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及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 习近平;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到今天,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如贫困问题、公共卫生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等等,这使人类在生存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互为关联,这种互为关联使人类命运休戚与共。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从国与国关系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概念及主张。2012年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注]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习近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做了进一步阐释。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
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的诠释
共同体是某种组织单元,是构成组织单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关系。作为某种组织单元,共同体可以是严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同时,共同体富有集体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是基于某些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一致而形成的可能采取共同一致行动的组织单元,又是由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成员构成的各成员特色行动的组织单元。同时,共同体的价值在于解决内部成员面临的问题。
对于共同体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经典性的研究论断。最初马克思是从氏族部落的视角阐述共同体问题的,他认为共同体“其原始形式是部落体”[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2. ,这种氏族部落共同体是由人的相互依赖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还认为,自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存在着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决定的“虚幻的共同体”[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马克思所阐述的这种共同体形式,主要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民族和国家范畴意义上的共同体。马克思关于共同体论述的闪光之处在于:他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并且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这一共同体的基础”[注] 吕梁山,呼晓娜.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新探[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5):8-9. 。在此,马克思所指的共同体形式是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基础之上的共同体。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人的社会性问题的基础上,从部落、家庭、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视角阐释了多层面的共同体,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则有跃升式的阐述,即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关切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而且在关切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国际形势,对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问题,做了创新性阐释,并于新时代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新主张。回视历史,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出发,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瞻望20世纪末的世界形势,强调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观点;江泽民则进一步提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胡锦涛结合21世纪初的世界形势,提出“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结合当今世界新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以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新主张。
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共同体以及地区性共同体基础之上的,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性共同体构成的,是世界各国积极参与的结果,习近平对此有着深刻的阐述:一是,习近平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并阐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他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在习近平看来,我国各民族间紧密联系并互为依存,这种紧密的依存关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二是,习近平着眼亚洲,从国与国关系的视角提出并阐述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他指出:“大家共同生活在亚洲这个大家园里,利益交融、安危与共,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注] 习近平. 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22(2). 在此,习近平超越了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来思考地区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他认为,亚洲各国间的紧密联系,使亚洲各国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三是,习近平从全人类的角度,思考世界各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共同挑战,从而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注] 习近平.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3-03-24(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此,一方面,习近平认为,保护生态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他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注]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2-01(2). 所以,习近平强调,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努力,保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秉持绿色低碳的理念,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注]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7-01-20(2). ,应当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所以,他强调应在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从而有效地化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子孙后代。
具体地说,这样的世界态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各国在国际社会中一律平等,坚持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形成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在经济上,各国同舟共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在文化上,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和推动世界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共存,以世界多样性文明展现美丽世界。在生态上,各国通力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阐释
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由何在?对此,习近平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一方面,习近平通过分析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由在于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习近平进一步论述了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相续性,他强调,人类命运互为依存关系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之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相续存在,人类依存关系的相续存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根由所在。具体来看,关于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习近平反复提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注] 习近平. 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5-03-29(2).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注] 习近平. 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3-04-08(1). ,“同为地球村居民”[注] 习近平. 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6-09-04(3). ,从而阐述了地球上的人类本身构成一个相互依存整体的思想观点。习近平立于全人类的高度,以宏阔的视野看待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关系,并且通过将地球形象地比喻成地球村,把人类比喻成地球村居民,从而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关于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相续性,习近平从现实中的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关系切入,阐释了现实中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关系是由历史上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关系演进而来的。在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互为依存关系不断加深的结果。习近平指出:“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注] 习近平.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6-04(2). 同时,习近平还认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注] 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3-28(3). 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即便人类生活在各个国家中,并且各国彼此间有着诸多的差异和不同,但人类命运始终相连,由此可知,如果说历史上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关系,分别在氏族部落、民族、国家等组织形式内予以具体的体现,那么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各国之间不仅命运始终相连,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而这种依存关系的加深无疑同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根由。
此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其现实依据或现实逻辑。对此,习近平有着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注]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可以说,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和平与发展仍旧是新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注] 习近平. 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11-18(2). 与此同时,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突出,全球性问题也日渐加剧和增量。这既意味着在新时代,各国间互为依存关系的越发增进,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还意味着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需要由各国共同面对,共同协商,共同解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注] 习近平. 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 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03(2). ,独善其身无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格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
一言以蔽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关系不会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而隐没消失,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相续存在,而这种依存关系的本然性和相续性无疑成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由。同时,新时代世界发展大势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根由。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思路
习近平不仅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根由,而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中国的主张和思路。
同时,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一是,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对此,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各国的互联互融,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梦”的实现也同样能使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从而造福于全人类。二是,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担当精神。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跨区域性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为载体,推动国际关系向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此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应对全球问题的一种责任担当,进而发挥中国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应有的大国作用。三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当今世界,各国安全关联紧密。对此,习近平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注] 习近平. 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5-03-29(2). 。一方面,立于我国,习近平强调,我国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外建设和谐世界,对内建设平安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另一方面,立于世界,习近平将一个国家的安全与世界的安全联系起来,提倡尊重和保障他国安全的本身,也是在维护本国的安全的主张。同时,在传统安全观的基础上,习近平还强调了如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他认为,应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体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星形细胞瘤是最致命的和最难治疗的神经上皮肿瘤之一。目前,星形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或者综合治疗[9]。星形细胞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探寻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改进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及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对我国而言,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类彼此间存在着固有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各国大小、贫富、强弱很不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安全利益和诉求也多种多样”[注] 习近平. 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22(2). 。应该说,没有差异无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多元差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所以,习近平认为,各国必须认清这一事实,从而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要尊重彼此间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彼此间事实上的差异,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可干涉别国内政,不可以强凌弱,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采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法)对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确定各项指标的正负理想解,再求出各待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加权欧氏距离,然后确定各待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这就是综合评价得分。
第二,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共产主义学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不认为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使全球治理结构向自己倾斜,也不认为这样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全球治理结构如何完善,应该由各国共同来决定。”[注] 习近平. 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 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 人民日报,2015-09-23(1). 所以,习近平认为,推进全球治理,在提倡大国担当的同时,还应当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从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注] 习近平.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5-11-8(2). 。
推动构建人命运共同体,就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对此,一方面,习近平指出:“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在习近平看来,各种文明应当在不破坏本色的同时加强交流,进而实现各种文明百花齐放、各相博彩,从而倡导多彩、平等、包容的文化文明。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所以,他认为,世界各国应当通过加强文化交流,进一步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间不同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各国文化的“和而不同”,从而主张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值得仰望和尊重。中国就历来注重文化的交流,“善于从外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也乐于向外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注] 刘晨晔,孙擎.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次现代转换及中国精神的深层基础[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0(6):48. 。此外,习近平还认为,“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注]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7-01-20(2). 。所以,他主张各国应当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不同文明应包容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注]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初中的英语语法词法方面首先是词类的介绍,然后是名词的分类、名词的数及其所有格;代词方面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和指示代词;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动词有be动词、简单的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用法。动词的时态只讲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还有简单的介词和连词。句法方面介绍了按照句子用途所分的句子种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而以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祈使句为主,讲的都是一些最最基础的语法知识。教材所配的话题都以贴近中学生生活、人们日常生活的题材为主,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在七年级阶段我们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句子成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更改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政治经济秩序及全球治理体系,以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同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以宏阔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的“异”与“同”,所谓“异”在于:“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注] 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03-28(3). 所谓“同”在于:人类面对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和共同挑战,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保有世界各国的独立平等及文化差异,又融入世界各国为面临人类共同挑战所进行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是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形成的世界各国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由全人类构成的、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注]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
四、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论述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以崭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共产主义学说,彰显了理论思维的制高点。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具体来看: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自邓小平通过对20世纪末国际形势相对趋缓的准确观察和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判断的认识和理解,并向世界昭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承继了这一思想主张。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他强调,中国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会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注]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9-04(2). 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我国正确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方针,从而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独立自主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也是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注]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三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开放战略,是和平发展理念在对外开放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走向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所奉行的外交方针。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也同样承继了这一思想主张。习近平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注] 习近平. 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22(2). ,从而以开放的姿态实现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同时,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又再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注]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
第一,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EDTA,0.02mo·l L-)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镁溶液(Mg-EDTA,0.04mol·L-)1;MgCl2溶液 (0.04mol·L-)1;BaCl2溶液 (0.02mol·L-)1;NH3-NH4Cl缓冲液(pH=10);HCl溶液(1mol·L-)1;铬黑 T 指示剂(2g·L-)1;无水乙醇;SO24-标准使用溶液(1mg·mL-1),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其余试剂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实验用水为二次去离子水;实验样品为市购海藻盐。
将转化后的拟南芥种子进行春化并播种在含有潮霉素(Hygromycin B)的MS培养基上,23℃下培养10 d,将筛选出的生根抗性苗移栽到无抗板上,待其长出4 ~ 6片叶后移至土中,提取叶片DNA进行PCR鉴定。将野生型及含promoter-DGAT2-pCAMBIA1304的拟南芥 T2代苗的根、茎、叶、花、果荚和种子置于含有5-溴-4氯-3-吲哚葡萄糖苷(X-β-D-glucuronide)的GUS染液中,37℃避光保温24 h,充分染色后分别采用50%、75%、90%及无水乙醇依次脱色并在体式显微镜下拍照。
推动构建人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使这一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达成普遍的认同和广泛共识。对此中国做了极大的努力。例如,习近平在不同的外交场合, 努力克服同他国在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不同国家文化特色引经据典,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广泛的传播。习近平在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造福子孙后代时,引用了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的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谈到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时,引用了德国的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在谈到加强政治沟通和真诚互信时,引用了孟加拉国国父穆吉布·拉赫曼所说的,“友及天下,不树一敌”;在谈到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时,引用了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所说的,“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等等。事实证明,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推动构建人命运共同体,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具体来看,习近平倡导成立跨区域性合作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力求以跨区域性合作组织为依托,将不同民族国家组织起来,使这种跨区域性合作组织成为不同区域内的民族国家互为依存关系的外部载体,将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促进成员国共同发展,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通过组织内部各成员国间的相互合作,不断加强各国间的利益融合,使各国在面对国际和地区问题时,能够彼此努力“共同妥善应对域内外各种挑战,有力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打造了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注] 习近平. 弘扬上海精神 巩固团结互信 全面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6-25(3). 此外,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各国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以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从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各国间的互通互联,进而推动了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安全合作,使各国人民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实现了民心相通,将各国人民团结起来,“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注] 习近平. 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词[N]. 人民日报,2017-05-16(3). 。自2013年“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以来,各国通过参与“一带一路”,既唤起了彼此间互为依存的历史记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和相续性的认识,从更大范围上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大融合。简言之,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实现各国的互通;通过关切他国利益,加大对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实现各国的互补;以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各国的互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进展组患者146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65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7.51±9.81) 岁;非进展组患者389例,男性231例、女性158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1.10±10.28)岁。结果(表1)表明:进展组年龄小于非进展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糖尿病病程、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以崭新的思路阐释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及普遍提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对此,习近平通过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揭示了人类只有认识到彼此间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和相续性,并在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下,才能将单个人的力量聚合而产生巨大合力,并以此化作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从而加快推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最终使人类“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人类的普遍交往。马克思认为,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普遍交往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只有在文明的普遍交往下所成立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习近平从人类关系的视角阐释了人类的普遍交往问题,他在对于民族、国家和人类关系的论述中,揭示了人类在不同层次中都存在普遍联系,而且这种普遍联系是本有的,并与人类历史发展相续。因此,习近平倡导国际社会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普遍交往,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前提条件。
蔡司工业测量是全球领先的三坐标测量生产商,致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及测量实验室的多维测量需要提供专业的测量解决方案。产品包含了通用的桥式测量机、悬臂式测量机、在线测量机以及引领测量前沿技术的多功能工业CT测量机、复合式测量中心和纳米级测量机。20世纪70年代,蔡司将全球领先的精密测量技术带进了中国。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阐释了人类命运互为依存关系的必然性,即本然性和相续性,为人类提供了将必然用于实践而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以承认自然必然和社会必然为前提的,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这里进一步解释了两种必然,其实际意义就是指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人类想要获得自由有赖于对必然的认识,人类通过对必然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驾驭和利用,进而用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最终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
是的,接下来,她要达到目的的方式依旧是“磨”。她相信她能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看妈妈和我谁更有耐心!我不跟孩子比赛,跟孩子比赛,不管比什么,都没有赢家。还有一点我也明白:当孩子挑战以前有效的规则时,就是孩子想要更多权利和自由的时候。我需要结束“磨嘴皮”比赛;她需要有事情做,还想要在“看电视”这件事上有更多的权利——没问题!“选择轮”是个好的解决办法。
第三,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对改变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影响和推动国际政治秩序及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是,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能够正确的引导国际社会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办事”,维护了联合国的地位。这样既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国际政治秩序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现状,又可以减少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为了追求自身政治利益而违背联合国宪章现象出现,使联合国能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二是,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所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指导我国以身作则应对国际事务的同时,兼顾带动了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规则制定和平台建设中,有利于维护自由、开放、平等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三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国对话沟通、学习借鉴的同时,更是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倡导者和发起者的身份为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增添更多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为抑制逆经济全球化潮流,抗衡逆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智慧。经济全球化的单边利益主体格局既意味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家独大,又意味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成为决定世界稳定与动荡的先决条件。同时,这种有失公允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利益分配的失衡。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思潮的出现更是扰乱了国际经济秩序,使得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对此,习近平认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注]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注] 习近平.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7-01-18(3). 对此,他提倡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通过跨区域性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等途径,实现各国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定价值,即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使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成熟,并且主动应对和迎接全球面临的挑战,为经济全球化打造更大的实现平台,为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进而缓解逆经济全球化危机,对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各项防护措施的合理布设,将有效地控制风沙侵害,减轻地表冲刷,从而控制土壤流失与水分浪费,经分析计算,项目实施后新增保土能力1.75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100t/km2下降到 500t/km2。
遵循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中国正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倡导者和发起者,积极努力的发挥着带头作用:一是,中国在处理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时,始终遵循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使双方在出现分歧时能够相互理解;在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能够相互尊重;在追求利益时能够相互关切,从而以合作代替冲突,以共赢代替独霸,有效地避免大国间因对抗而陷入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使大国关系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总体稳定和均衡发展。二是,中国在处理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始终坚持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的理念。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将我国与各国紧密串联在一起,使得我国同各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也使国家间的人员往来日渐频繁,人民间的友谊日益深厚。这既能够使我国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信不断加深,从而在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协调,进而促进了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和谐共生,又能够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要素相对均等化,从而缩小南北差距,进而促进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平等互利。可见,我国正在以身作则、积极进取地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种努力必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平等协商的政治环境、共同繁荣的经济环境、包容互鉴的文化环境、持久和平的安全环境、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从而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同时,也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四,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对改变旧有的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进而形成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新时代的全球化条件下,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充分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价值诉求。西方国家以强制和霸权的方式所推广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其目的在于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的发展,这显然已不符合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也已不适于新时代全球化条件下的现实要求。对此,习近平倡导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注]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9-29(2). 这里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建立在保护和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之上的价值追求。所以,世界范围内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共同保有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作为共同体命运的主导者、规则的制定者、事务的参与者、成果的享受者等一系列的价值追求。同时,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不代表放弃本国的核心价值,正相反,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实现是建立在与各国自身核心价值相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契合,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通过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从而颠覆以“自我”和“排他”为核心的旧有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这是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的重要价值意义所在。
The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secretary -general Xi Jinping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Ma Guiping, Cui Chao
(School of Marxism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
Abstract :Xi Jinping’s main exposition 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riginated from relevant comments of classical authors of Marxism, which not onl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content of their thought of community, bu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on Xi’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possess valuable meaning. Moreover, connotation, root and construction, etc. are explained by Xi’s exposition, which derived from mutual dependence of human destiny and continuity. And it is a group of human being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n open, inclusive, clean, and beautiful world that enjoys lasting peace, universal secur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whose origin about human destiny comes from the inherence and nature of persistence of mutual dependence. Therefore, the main principles abou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s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re: solving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fairly, building an open world econom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achieving shared growth through discuss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engaging in global governance, fostering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anding for democra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pecting the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s and cultivating ecosystems based on respect for nature and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 :Xi Jinping;community;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1751( 2019) 03- 0036- 09
DOI: 10.16216/j.cnki.lsxbwk.201903036
收稿日期: 2018- 10- 15
作者简介: 马桂萍(1965- ),女,河北玉田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崔 超(1986- ),男,山东济南人,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刘晨晔〕
标签:习近平论文; 共同体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