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_地球环境论文

地球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_地球环境论文

地球已经处于危险边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缘论文,地球论文,危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1200人死亡和创纪录的2000亿美元损失。2005年10月,禽流感疫情又一次在全球开始蔓延,截至12月5日已经在20多个国家出现疫情,确认133例人类感染禽流感,其中69人已经死亡。2005年10月8日,在巴基斯坦北部发生南亚历史上2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7.6),导致近9万人死亡(包括印控克什米尔地区1350人)。2005年11月13日,中国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100多吨苯类等有毒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哈尔滨市下令于11月24日零时开始关闭取水口,停水4天,全市400万人等水喝。2005年12月7日,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发布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交的报告称,2005年将成为有史以来气候最糟糕的一年:气温最高;北极圈冰层融化最剧烈;大西洋飓风最肆虐;加勒比海域水温最高;亚马孙河流域干旱创几十年来最高纪录。报告还援引有关数据: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1998年创纪录的年份还要高0.1华氏度;飓风次数超出只有18~21次的预测,甚至超出26个罗马字母,只好用希腊字母增补;加勒比海域的水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比常年高,导致从哥伦比亚到佛罗里达群岛海洋大面积白化;9月份北极圈的冰层面积创下新低,比历史平均值少了50万平方英里……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

联合国于2005年3月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大量的土地转化为农田,大量使用合成化肥。目前,全球有35%的红树林消失,珊瑚礁的数量减少了27%,10%~30%的哺乳动物、鸟类及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正常值100~1000倍。在所评估的24个生态系统中,15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些生态系统甚至已无可逆转,而且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前景每况愈下。报告认为,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然变化,导致水资源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延,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科技日报,2005-04-01)。

对于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美国地理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贾里德·戴蒙德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失败还是成功》一书中,从12个方面做了论述。其中8个方面过去早已凸显,而能源、光合作用上限、有毒化学品和气候变化等4个方面则是最近才变得严重。

天然栖息地加速破坏

一,世界的森林原生地已有一半转为他用,按目前进度,现有森林在今后50年内将再失去1/4;二,世界原始湿地遭到破坏和转为他用的比例大于森林;三,现在全世界的珊瑚礁,大约有1/3受到严重破坏;按目前趋势,到2030年,余下的珊瑚礁大约有一半也将消失;四,浅海海底和依附其上的物种破坏,主要是来自捕鱼拖网作业。

野生食物减少

特别是鱼类以及虾、蟹和贝类。全球大约有20亿人(其中大部分是穷人)依靠来自海洋的蛋白质。由于人们并不致力于渔业的可持续性,大部分的重要渔场已经崩溃或者产量陡降。人工养殖,理论上是最廉价生产动物蛋白质的途径,但是,目前通用的方法,却使得野生渔场的衰退更加严重而不是有所好转。人工养殖的鱼,大多数以捕捞的野生鱼为饲料,通常消耗更多的野生鱼肉,高达养殖鱼类的20倍以上。养殖鱼的毒素水平高于野生捕捞的鱼。此外,养殖鱼经常逃逸,与野生鱼杂交,从而损害野生鱼类的基因资源,而牺牲在野生条件下的存活能力。淡水养殖排放的水还会导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淡水养殖的成本低于捕捞还会导致鱼价下降,驱使渔民捕捞更多的鱼以保持相当的收入。

野生物种、种群和基因多样性大量消失

按目前的速度,在今后50年内,现存物种的一大部分还将消失。因为人们关心的是可食用的大动物,或者提供可食用果实和良好木材的植物,而忽视小个的不可食用的物种。实际上,整个自然界是由众多野生物种所构成,正是它们为人类提供免费的服务,否则,人类将为取得这些服务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人类根本无能为力。比如,蚯蚓的作用是恢复土壤功能和保持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固氮细菌帮助作物获得氮元素;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免费为作物传授花粉;鸟类和哺乳动物使野生果实广为传播;野生植物和动物还分解废物并且循环养分,提供洁净的水和空气。

土壤风蚀和水蚀严重

水土流失的速度大约是土壤生成速度的10-40倍,是林地土壤流失速度的500~10000倍。人类农业活动对土壤造成的损害一般包括盐碱化、肥力流失,以及土壤酸化或者碱化。所有这些导致了世界农田的退化,严重退化面积的估计数差别很大,一般占总面积的20%~80%。

化石燃料资源急剧耗减

尽管对于有多少大的油气田有待探明仍然众说纷纭,尽管人们还相信煤炭的储量很大,但是一般的看法是:已经探明和比较有把握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只能再用几十年。当然,这并不是说地球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到时都将用尽,而是更多的储量将位于地下更深的地方,含有更多杂质,更难开采和加工,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不过,还有许多可替代的能源。

淡水趋于短缺

世界上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绝大部分已用于灌溉、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在有的地区还用于航运、渔业和旅游。尚未使用的江河湖泊,绝大多数是位于人烟稀少的地区,如澳洲西北部、西伯利亚和冰岛等。整个地球的地下淡水蓄水层,其亏耗的速度都大于自然补给的速度,最终将趋于消失。当然,淡水可以来自海水淡化,但是成本很高而且花费能源,更不用说把脱盐的水运到内陆了。因此,海水淡化固然有助于解决沿海地区的问题,对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缺水却无能为力。何况,今天全球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阳光并非无限

也就是说,地球生长作物和野生植物的能力并非无限。这不仅因为南极地区和沙漠地带植物难于生长,除非不顾成本供应热量或淡水;而且一般而论,每亩植物光合作用所能捕获的太阳能,也就是每亩土地的植物产量,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同时,还受到植物的形状和生化功能的限制,即便它们最有效地利用阳光,以至于没有“浪费”任何一个光子。这种光合作用上限的第一个计算完成于1986年,据计算估计,当时人类使用(如用于生长作物、植树造林、养护高尔夫球场)或者改变方向或浪费(如光照射到混凝土路面或建筑物)的地球光合作用能力,已经占到总量的一半。按目前的人口增长率,特别是人口对环境的冲击,从1986年算起,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世界的陆地光合能力将大部分被利用。也就是说,从阳光中所获得的能量将大部分被用于人类的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留下来支持自然界植物(如天然林)的生长。

有毒化学物质成灾

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些是人工合成而非自然界所有的,有些在自然界浓度很低(如汞),有些是生物体合成的,但是人类所合成和释放的远多于自然合成的(如各种激素)。第一批引起广泛关注的有毒化学品是杀虫剂、农药和除草剂。而随后的研究表明,受害最为严重的不是害虫而是人类自己。此外,还有汞和其他金属、耐火化学材料、冰箱冷冻剂、洗涤剂,以及各种塑料的成分也是十分有害的。非常低浓度的这些有毒化学物质,通常就能导致各种生育缺陷、精神障碍,以及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害。许多有毒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降解非常缓慢(如滴滴涕和聚氯联苯),有的根本不会降解(汞)。而一些地区清污费用之高,简直无人敢于想象!

“外来物种”入侵

一些外来物种,如各种作物、家畜和园艺花草,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外来物种当接触到大量本地物种后,便捕食它们,寄生、感染或者战胜它们。外来物种能够产生如此巨大效应,是因为本地物种未曾接触过这些外来物种,没有抵御的能力(犹如人类近来所接触的艾滋病)。外来物种入侵导致一次的或年复一年的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损失的事例,已经不少。

全球气候变化

目前,对于全球升温仍有许多争议,但是,大多数业内科学家的共识是:尽管年际的气温波动需要复杂的分析才能得出升温的趋势,但最近大气层的温度异常迅速地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人类活动是其主要原因或主要原因之一。剩下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关于预期的未来升温程度,即在今后的一个世纪中,全球平均气温是上升“仅仅”1.5℃还是多到5℃。这些数字似乎不大,虽然这样的升温很小,可是在上一次冰期的高峰,全球的平均气温也“只是”冷了5℃。

世界人口继续增长。

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食物、空间、淡水、能源和其他资源。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已经有所降低,但是,世界人口是否将在比现在水平高若干数量(两倍于目前的人口?)的时候稳定下来?果真如此,达到这个水平需要多少年(30年,50年)?或者是,人口还将继续增长下去?由于近来人口的增长,儿童和处于生育年龄青年的比重增加,形成了人口增长的长期内在势头。即使全球配偶立即决定只生两个孩子,世界人口还要继续增长大约70年,因为目前处于生育年龄或者正在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多于年老和超过生育年龄的人。

对环境的“人均冲击力”上升

“人均冲击力”,指的是平均每人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这在世界各国差异极大,美国、西欧和日本人均消耗的资源(如化石燃料)是第三世界的32倍,抛弃的废物也是第三世界的32倍。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第三世界生活标准正在提高,第三世界的个人正向第一世界移民并且接受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由于全球化的加速,第三世界的人民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期望值”。第三世界公民的这种渴望也受到第一世界和联合国开发机构的鼓励,它们许愿: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如平衡国家预算、投资教育和基础设施等等,就能实现美好的梦想。在联合国和第一世界的政府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指出这种梦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指出那样的世界是不可持续的。即使第三世界的人口完全不存在,第一世界单独也不可能保持现在的状况,因为它们不断耗竭自己的资源,连同从第三世界进口的资源。目前,第一世界的领导者缺乏政治上的充足论据,把要求自己的公民降低他们的生活标准,作为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速度的手段。当第三世界人民终于明白第一世界的目前标准可望不可即,而第一世界又拒绝摒弃自己的标准的时候,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如何鼓励和帮助全球人民过上既不破坏全球资源永续利用又有较高标准的生活,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2004年,全国人大环境和资源委员会前主任委员曲格平指出:“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着历史上任何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复杂和严峻局面,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人民健康乃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发出警告:中国的环保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并且透露:2004年环保系统接受的信访、上访达到了52万多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滋生社会矛盾冲突的土壤,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还指出:“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已经是我们这代人是否能够安然渡过的现实问题。”

以下仅就淡水、土地和空气情况做些介绍。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而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中国北方和印度西部、南部以及阿根廷、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利比亚、阿曼、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叙利亚、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等17个国家已被列为世界绝对缺水的地区。这里,有两则值得注意的新闻: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黄河源之危》的研究报告指出,近50年来,黄河源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88℃,在这种趋势下,仅30年间,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就减少了17%,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23.9亿立方米。气候变化正对黄河源区各种环境因素产生复杂影响。源区土地退化面积已达三成以上,昔日滔滔黄河水变成今日滚滚黄沙地。如果暖干化愈演愈烈,未来气候变化将危及并最终切断我国母亲河的血脉(科学时报,2005-10-20)。2.科学时报题为《专家“把脉”江汉湖群“萎缩症”》的报道中说,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耘透露,目前湖北面积大于0.1km[2]的湖泊为958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1106个略有减少。但现存的湖泊面积为2438.6km[2],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大于1km[2]的湖泊为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全省大于10km[2]的湖泊总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683.0km[2]减少到2000年的1649.5km[2],净减少面积为4033.5km[2],减少幅度高达70.97%,占总减少面积的85.76%。东湖、沉湖、排湖、里湖、三湖等原本100km[2]左右的著名大湖现在已基本消失或开垦为精养鱼池,湖北神农架宝贵的天然高山湖泊大九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变成一片旱地的(科学时报,2005-12-16)。

同时,中国许多水域水质污染情况严重。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按污染程度排序)七大水系流域面积478.7万km[2],流域人口10.59亿人,已经有42%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处在三类以下,即无法用作人类生活用水。一些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长江流域劣于三类标准的省界断面占评价断面数的46.6%;黄河干流劣于三类标准的监测断面占65.6%;海河全流域11870.3千米的评价河长中,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长8037.7千米,占51.7%。2005年3月,淮河流域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的45个省界断面水质评价,超五类水断面占60%。此外,癌症高发已成为污染地区农村无法回避的现实。广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浙江等省部分村庄癌症高发的现象十分普遍。仅仅在淮河流域,新华网记者就采访了十多个癌症高发村。2005年夏季洪水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林初夏带着他的学生,取了一些广东翁源县横石水的水样,在稀释了1万倍后,水生物还是不能在里面存活超过24小时。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平均年增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267.4万平方千米,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平均每年沙化土地从1950—1975年的1560平方千米,1975—1987年的2100平方千米,猛增到上千世纪末的3600平方千米。耕地酸化(由于酸雨造成)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一倍多。土壤盐渍化总面积变化不大,但随着黄淮海平原盐渍土的大面积减少,西北内陆盐渍土的面积大幅度增加。东北黑土区土壤退化严重,目前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在20~30厘米的薄层黑土面积占黑土总面积25%,黑土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破皮黄”黑土占12%左右,完全丧失黑土层的“露黄”黑土占3%;而在历史上,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为30~70厘米,深的可达100厘米以上。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耕地的土壤污染、城镇与工矿三废排放、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增加也随之迅速扩展。由于农用化学品用量剧增,污染了土壤环境,造成菜、瓜、果田农药土壤残留量达到50%~60%,过量施用氮肥加重了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有机和固体污染物成为新的污染源,畜禽粪便、秸秆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4%,未利用的部分则造成污染;农田塑料年残留量为每平方千米40~50千克,全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3亿亩。

在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38.6%,比上年减少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7.2%,比上年增加9.7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占20.2%,比上年减少6.6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内,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酸雨控制区内二氧化硫达到二级标准城市比例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33.1%,比去年减少3.3个百分点;暴露于未达标(居住区标准、二级)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66.9%。

环境退化的十大驱动因素

面对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人们不禁要问:直接的驱动力是什么?原因何在?为什么这些力量对生态系统和大气变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持续不断的势头?

美国著名环境学家格斯·斯佩思在《早霞:美国和全球的环境危机》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被广泛使用的环境影响方程中,环境的影响(I)是取决于人口数量(P)、人均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等三个因素,简称IPAT方程,即: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GDP×(环境影响/单位GDP)。为了把问题描述得更加清晰,他在IPAT方程中的三个因素人口、富裕、技术之外,增加了七个因素:贫困、市场失误、政策与行政管理失误、经济的规模和增长率、经济体系的性质、文化及其价值观及经济全球化释放的各种力量。这里只对前四项和争议最大的经济全球化问题作些介绍。

20世纪全球人口从15亿增长到60亿,这是环境退化的巨大动力。全球人口在过去的20年中增长了35%,预计今后的20年中还要增长25%。而且,这些增长都将出现于第三世界,并集中于个别城市;生态移民和难民已经是常见的事情;在极端情况下,人口压力还会酿成暴力冲突,加剧政治动乱。

20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到4倍,人均GDP增长到5倍,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到20倍。虽然个人消费的5倍增长相当可观,但是增长更多的是富国,而且增长最多的是许多危及环境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20世纪,全球的人均化石燃料消费量增长到7倍,工业生产增长到12倍。

我们目前生活的社会是消费者要求似乎永无止境的物质世界。原因何在呢?一是除了满足基本需求,消费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并且帮助我们免除痛苦、厌烦和孤独;二是人造需求引起的消费。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发展高度不平衡。曾经由食物和住房需求所主宰的消费王国,如今让位给了不计其数的人为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攀比心理。与四邻攀比是一回事,紧跟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模式却完全不同。经济上的不平等,日益扩大的贫富差别,不断产生着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市场和政府的失策。自由的市场价格没有充分计入环境的成本,而政府的失策则是对于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渔业和林业等“无所不在”的补贴,对环境的破坏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巨大的经济生产能力,使人们极易消耗产品,焚毁,磨损,并且不断加快更新和抛弃的速度。

为什么社会能够让众多有害于环境的技术进入世界,而对它们向市场的渗透极少控制?问题不在于有些技术不利于环境和社会,而是我们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能力对技术进行评价,指导技术变革,避免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18世纪以来,技术变革已经成为西方思想体系主要成分之一。我们的社会为技术的卓越成就而欢欣鼓舞,把技术视同进步。在IPAT方程的三个因素中,能够降低环境冲击的惟有技术变革。遗憾的是,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大公司的手中,他们从技术应用中获利,大众的最佳利益显然摆不上他们的议程。同时,目前的市场不能引导技术选择侧重于环境效益,而政府也无力纠正扭曲了的市场信号。

全球的一半人口,每日收入不到2美元。世界银行的2003报告指出,在发展中世界,1/4的人口(大约13亿)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深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他们不得不损害环境来求得生存:搜索薪柴而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和肥力流失;为了生产更多的食物,过度耕耘,过度放牧,甚至毁林开荒;缩短休耕期,更是使得各种问题全面加剧。但是,环境的破坏和贫困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既被堵住获得较好资源的途径,又被剥夺开辟途径的权力,贫困者常常被迫“吞下他们自己的玉米种子”。企图解决贫困的发展计划,往往因忽视环境而失败;同样,企图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往往因忽视发展而失败。

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绝大多数人相信它势不可挡。有人认为这是通向全球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有人则认为它是近来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前者的理由是:1.跨国公司有助于推广最先进的环保技术;2.各国在提高经济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管理环境的能力;3.全球化能够增加收入,从而政府有能力投资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公众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会增加;4.国际贸易的发展会提高一些资源的价格和更有保障的产权,更多投资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森林)。后者的理由是:1.经济全球化加剧环境恶化;2.削弱政府管制环境和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3.加大公司的权力和开拓范围;4.刺激一些对环境有负面作用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和能源工业);5.增加经济危机的可能性;6.水资源等的商品化以及对资源地区性调控传统的削弱;7.对环境损害的行为和责任严重分离;8.越来越重视眼前增长;9.生物入侵迅速蔓延,导致生物同一化。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列茨曾经指出:当今的全球化对于环境好处不大,世界贫困大众得益很少,对于稳定全球经济也未见成效。一些西方著名人士提出,为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南北合作应该包括八大方面,即保护森林、发展可持续能源、污染防治、贫困、人口、科学与技术、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只是八项中的一项。

气候变化危及人类文明

美国资深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斯·格尔布斯潘在《沸点》一书中指出,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而是危及人类文明的问题。他论述了气候变化的七方面影响。

地球表面的冰的融化惊人

2002年末,NASA对北冰洋冰盖的研究发现,它们大约每十年缩小9%,比科学家预计的快两倍。2003年秋断裂的北极冰架,在1980年厚达150英尺,但断裂成为两个冰山进入海洋后,融化掉的厚度大约有一半。由于冰架是浮在洋面,融化后并不增加海水的体积。但是,像格陵兰岛陆地上冰盖的融化,则会导致海平面的迅速升高。这块地球上最大的冰川,从1993年以来每年融冰3立方英里。由于溶化的冰水渗到基岩的表面,会使冰川更快滑入海洋,从而使海平面迅速升高,影响居住在海岸线附近的全球近一半人口。而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冰川也将在随后的30年消失。

世界各地的物种都向两极迁徙

平均每十年动物向北迁徙近4英里;而动物迁徙、孵蛋、育婴的时期,比全球平均温度只低1°F的20世纪初期,平均提前了5天。候鸟早期来临,蝴蝶早日出现,两栖动物提前产卵,植物提前开花,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年年春来早。人类正在改变自然的节律,改变1万年来我们赖以生活和种植作物以及吟诗赋词的自然节律。2004年初,《自然》发表7国19位科学家联名的预测:在2050年之前,地球升温可能进一步导致1/3的地球物种趋于灭绝。

全球海洋(深达近两海里)与大气同步升温

全球升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极大影响远远超过科学家原先的认识,而且来势之快出乎预料。气候变化的影响遍及整个海洋食物链。200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全球58%的珊瑚礁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一些珊瑚礁由于海水升温和其他灾害而缩小了90%。升温的海水还培育了致病生物,成为物种灭绝的一个杀手。

燃烧化石燃料影响全球海洋

一是增加厄尔尼诺的强度和频率。由于需要重新积累热量,厄尔尼诺大约是每7年出现一次;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次数更多也更强烈;二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而更加酸化。上一次冰期之后,海洋的pH值为8.3,经过大约1万年,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为8.2,可是一百多年后却下降到了8.1。显然这将危及浮游生物、珊瑚礁以及鱼类等一切海洋生物的健康;三是改变深海水流。海洋环流的变慢,会导致北欧和北美洲北部陷入冰冷的灾难。大约在1.1万年之前出现的类似气候变化灾难,就把不列颠的气候变为格陵兰的气候。而当时的冰岩心表明,整个过程只经历了大约四年的时间。2004年初,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森领衔的对海洋环流的后续研究,发出了更紧急的信号,英国《独立报》头版头条以“全球变暖将在‘几十年内’使不列颠陷入新的冰河期”为题报道了这项发现。

昆虫从地球升温受益最多

升温加速了昆虫的繁殖率、叮咬率和所携带的病原体的成熟,扩大了昆虫的活动范围,可以在较高的高度和纬度生活较长时间。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今后几十年中,那些已经从生态系统进入人类的气候性疾病,将夺取千百万人的生命。200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气温升高已经使致命的疾病种类及其蔓延的地理区域不断增加。“这是比生物恐怖主义更为严重的威胁。”“最令人惊讶的是,气候敏感型疾病的爆发既出现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生物等各种病原体,而且宿主包括各种珊瑚、牡蛎、陆生植物、鸟类和人类。”有的研究发现,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翻一番(预计出现于2050年之后),花粉产量将超过正常值的61%,意味着更多新的过敏性患者和现有患者将面临更严重的病症。

开始影响全球农作物的产量

气温升高,以及降水模式的改变和更多的严重干旱,导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球谷物生产连续四年产不足需的状况。1990年,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大约1200万人,随着食物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这个数字会猛增。营养不良会损害免疫系统,还会增加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强烈影响人类文化

这包括对住处的传统感情,甚至古老信仰体系。海平面的急剧上升,正威胁着一些岛国。2000年11月,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把4万多人撤离传统居地,而约克公爵岛的第一批1000名移民,“可以说是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千百万人背乡离井的一次彩排”。这些岛屿,连同附近的塔古环礁(聚居着波利尼西亚人)等可能是被全球升温效应所吞没的第一批岛屿。遭殃的不仅是太平洋岛屿。从牙买加到菲律宾,许多小的岛国也都受到威胁。国家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估计,海平面上升1米,将会淹没17.5%的孟加拉国、6%的荷兰和80%的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的马朱罗环礁。在大气层气温升高的同时,洪水、风暴对这些易受害区域也显得更加强烈。如果说,气候变化对一些岛国的居民犹如一种“慢性死亡”,它对于居住在北极附近的人们可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高纬度的阿拉斯加,过去的30年中,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7°F,意味着人们要学习对付会下沉、着火、甚至在季节更替时会断裂的居住环境。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莱索托,2002年春天却遇上完全无序的气候:先是不到季节的早雨,随后是不合时令的霜冻,然后是剧烈的风暴摧毁农作物,导致异乎寻常的饥荒情景。

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胡锦涛主席在200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前,中国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不懈努力解决的长期问题,也是当前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紧迫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不可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抓紧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中央最近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重要而且沉重的课题。我们的国家,的确需要方方面面的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工业化道路创新、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乃至国家管理制度的创新等等。创新既是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也是为了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创新必然要除旧,任务显然极其艰巨,而且非常迫切。

这里,仅就学习所得,谈三点粗浅想法。

提高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我国大众对于全球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状况还知之甚少,更为严重的是,经济学界对于环境和资源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不少人还持有无需加以重视的说法,如“环境治理只能与经济水平相适应”,“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一种资源耗竭,总能够转向其他资源”,“绿色革命已经解决了世界的食物问题,更多的产量可以由转基因作物来解决”,“人类的寿命、健康和财富(GDP)等等指标显示,几十年来的情况是越来越好”,“环顾四周:高楼大厦林立,高速公路畅通,超市食物丰富,自来水供应不断,丝毫没有任何面临崩溃的信号”,“倘若环境问题陷入绝境,那也是遥远的未来,我们哪能管得了”云云。为了取得共识,建议参照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2000年中国》研究,组织各方面人士开展《2050年中国》的研究,并且在研究中注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原则,比如统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目标,考虑全球的状况,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完整性,避免人类和自然资本的单纯流失,谨慎对待风险、不确定性和不可恢复性,认真估量“人均冲击力”等等。

目前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标”排序中,我国居于第133位。后面的13个国家和地区是塔吉克斯坦、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丹、海地、乌兹别克斯坦、伊拉克、土库曼斯坦、中国台湾、朝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的严重状况。改变这种落后地位,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一项重要目标。

正确对待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我国正在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和推进科技革命,但是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科技革命的目标和重点如何适应国情,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国际上有两种观点值得引起注意。

一种观点是:迫切需要全球的环境技术革命,迅速的工业生态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现代化。主要的途径是在取得期望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使目前主宰工业、能源、交通和农业的种种技术来个全面的转变。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工业生态迅速发展的领域,使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的20世纪技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提高生态效率为主的新技术,通过急剧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残余,形成“材料减量化”的经济。

另一种观点是:传统科学虽然善于处理可以限定在比较狭窄界线内的众多问题,但是不善于处理复杂系统和复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经济系统,同时还关注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关注的是文明社会以及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世界是复杂的、有等级结构的系统,其特征是非线性动力学。它是不断演化、自我组织的“离散系统”,几乎与热力学平衡完全相反,它有多种稳定状态,具有不可逆变化的潜在性,不连续行为和结构变化是正常情况。这意味着,需要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众多不同的层次,大尺度的时间滞后,并且取决于冲击的阀值效应。自然世界固有的复杂性,导致了难免的不确定性。对于如此复杂系统,根本不可能完全而且绝对地了解它的可能作为,在任何情况下,它本质上是无序的。而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也像自然系统那样复杂、无法预料和难以理解。传统科学的长处,在于它提供严密的理论和科学发现的高度确定性与可重复性,特别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也就是说,把规定以外的一切变量都视为常数,或者加以外部化)。如今,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无序行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转向新的主题和采用新的方法;同时,科学和技术除了提供新的发现和发明,科技工作者还要在复杂的解决问题和形成决策的社会进程中,担负倡议、促进、协调和仲裁的角色。

国际社会对于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和建设可持续社会,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实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其重要性应该不亚于引进尖端技术和引进资金。例如,可以组织翻译2005年出版的《各国的自然优势:21世纪中的企业机遇、创新和协同治理》。该书汇编了30多位世界著名人士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著作,不仅指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在实践中的矛盾,而且用大量事例表明建设可持续世界的紧迫性以及实践和利益的必要性,展示出美好的未来。

反对奢侈浪费,构想可持续消费模式

毛泽东早就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更是一再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从新闻报道中,还可以对此加上长长的清单,而且许多都是“政府行为”。“新华视点”记者报道,“拥有15万人口的安徽省六安市叶集镇,搞了个占地100多亩的广场。这种不切实际的冒进现象,不光六安市有,记者最近在一些省份的小城镇采访,映入眼帘的到处是大广场、宽街道、高标准绿化与装饰,城镇标志性建筑一个比一个气派、豪华。”

甘肃省玉门市城区仍用明沟排水,居民区尘土飞扬,却耗资上千万元兴建高档政府办公大楼,同时新建宽80米的马路和全省最大的广场。河南省长垣县一个年财政收入仅有600万元左右的镇,规划10年内要建造万人体育场。陕西省长安县一个镇已建成规模仅3平方千米,但已有两个广场,还计划在两年之内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个面积1万平方米的街心广场和4座街心花园,栽植2000平方米草坪,修建4处音乐喷泉和1处大型城市雕塑。一位环保界朋友说,人们提倡退耕还林,但是能够设想“退楼退路还田”吗?的确令人后怕!但愿各级政府都能出台更多限制铺张浪费的法规,并且做出表率,可是对于既成事实如何纠正,则有待研究了!

当然,少数人的铺张浪费,在整体上还不至于危及全国的资源和环境。严重的问题是,对于我国的13亿人口,乃至16亿的峰值,应该怎样设想我国的“人均冲击力”,设想我国的“小康水平”、“人民富裕”和最近出现的“人民宽裕”的目标。1981年我国人口为10亿,那时在开展《2000年中国》的研究过程中,针对农村大众还广泛使用旧报纸、秸秆甚至瓦片充当“手纸”,曾经设想全国人民都用上“手纸”到底要用上多少纸张、消耗多少木材,也曾设想城乡普及洗衣机得用多少水,可惜的是那时没有做出量化的估算。“各取所需”显然不可能,但是,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然是必需的选择。生产上,西方的发展模式,在中国行不通;消费上,“美国梦”(私家车、独立住宅、旅游和舒适的娱乐),在中国会成为“噩梦”。我国人民如何过上既不破坏资源和环境又有较高标准的生活,的确是一项最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国际上,已经出现“可持续繁荣”(sustainable prosperity)和“低冲击富裕”(low-impact affluence)的理念。一些学者指出,产品报废后的材料循环使用,在运输和再生产流程中需要消耗能源,势必面临能源的限制;“材料减量化”,如果只限于减轻重量和缩小体积,也不足以应付日益增加的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局面。但是,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出现苗头。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研究我国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既迫在眉睫,也充满机遇!

最后,本文援引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话作为结束语。布朗在即将于2006年1月出版的《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指出:“尽管我们面临严峻挑战,仍然充满希望。首先,环境破坏的种种趋势,实际上都是人类自己所造成。其次,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现有的技术都能应对。第三,在把世界经济转向环境可持续的道路上,几乎所有必须做的各种事情,都已经在一个国家或者许多国家付诸实践。”“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出抉择,我们的抉择将影响地球,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

标签:;  ;  ;  ;  

地球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_地球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