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父母奉献观之我见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父母奉献观之我见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家长奉献观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观之论文,幼儿论文,家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长对孩子的奉献观是家长在对幼儿付出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主要体现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家长正确的奉献观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家长对幼儿错误的奉献观对幼儿的发展则起消极作用,尤其是对幼儿社会化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我园曾对中班98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家长在对幼儿的奉献方面存在着两个反差。

第一、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反差。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家长对幼儿无论是在时间、金钱和精力上都付出了许多。58.1%的家长对孩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20.4%的家长承认没有为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原因是工作忙,除此以外,“时间”都给了孩子;21.5%的家长认为只是为孩子投入了“一般”的时间,没有投入更多,是因为要做家务,要工作,除了做家务、工作外,大部分也与孩子在一起。我与家长交谈时也了解到许多家长的闲余时间基本上都被孩子所占据。家长们忙了一天后,还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给孩子冲凉,督促孩子学习,再陪孩子睡觉,留给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

家长如此辛苦,孩子们是否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去关心父母呢?我在班上做了一项调查,我问幼儿“你们的生日是哪天?是怎样过生日的?”78%的孩子能讲出自己的生日,全班的孩子都开心地讲了自己过生日吃蛋糕,收到父母、祖父母的礼物,等等。但当我问他们父母的生日及父母如何过生日时,全班没有一个幼儿讲出来,而且没有一个人送给父母生日礼物。我们只能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二、奉献与期望回报之间的反差。

我们的家长为孩子奉献了那么多,是否孩子就达到了家长的期望呢?在98位家长中,只有5位家长认为孩子高于自己的期望值,30 位家长认为孩子基本上符合自己的期望,但也有或多或少的不足,42位家长认为孩子低于自己的期望,21位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原因是孩子太小,不应该予以期望。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让家长失望?是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吗?其实,从问卷中看,家长对幼儿的要求是不高的,他们只是期望孩子在学习上自觉些,性格上开朗些,生活自理能力强些而已。

那么,造成这两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家长奉献观上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只讲奉献,不讲索取。

家长对幼儿的关心是全方位的,他们从生活、学习、游戏各个方面悉心照应自己的孩子。他们觉得对孩子付出是父母的天性,从不想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也没有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辛劳,造成幼儿对父母深层情感的淡漠。

(二)只讲耕耘,不问收获。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育儿观的改变,许多家长知道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不能将家长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这样是好的。但是有些家长将此推而广之就成了只是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孩子想怎样就怎样,根本不对孩子进行各种社会规范的约束。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也是社会的,应照着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孩子。我们所调查的家长中,77%的家长对待孩子今后的职业没有要求或要求不具体。家长这种观念容易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的“浅见”和盲目性。

(三)重物质,轻精神。

许多家长都明白教育孩子应该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只是注意为孩子提供满意的物质条件,孩子要什么即使力有不逮也要为孩子办到。但对要花费精力与心血的,照顾孩子精神需要的付出却达不到要求,这也许同许多家长素质水平有关。明知应该如此,却不知从何入手,于是培养出的孩子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值。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家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奉献观,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奉献的适度性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奉献,是人的天性,是人之常情。没有奉献精神,肯定无法培养出好的孩子。但有了无私的奉献是否就一定能培养出好的孩子呢?我班贝莹小朋友的妈妈,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她,对她从不打骂、惩罚,陪伴她游戏、学习,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她做。结果呢,贝莹的独立生活能力特别差,而且特别欺负她的妈妈,她妈妈说什么话,贝莹都不听。没办法,她妈妈只好多次请求老师协助教育她。奉献是有一定限度的,每位家长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奉献,但不能超出负荷为幼儿进行奉献。在养育孩子时不要将孩子定为家庭生活的重点与中心,要给自己留出生活的空间,让幼儿了解家里其余的人也很重要,一切不能只围着孩子转。

对于家庭较为贫穷的家长,不要担心让孩子受到委屈,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你可以在物质上欠缺他一点儿,让他了解生活的困苦,但在精神上给他多一点儿,让他了解父母的温情;而对那些家庭富裕的家长,更要注意不要满足幼儿的不合理的要求。要使孩子明白,他所要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得到的,要培养他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使孩子从小能坦然面对挫折。一般来说,从小一帆风顺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的考验的。

(二)奉献的目的性原则。

家长对孩子的奉献一定要与对孩子的期望值联系起来。也许有的家长认为,我只讲奉献不讲回报。但心理学调查显示,人在给予的同时都有获取回报的心理需要,假如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给予者加倍地付出;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给予者就会逐渐减弱给予的行为,直至消失。所以,我在日常生活就发现,那些比较乖巧、聪明的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是温和、理智的,为孩子付出更大的精力;而那些调皮、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也以喝斥为多,只愿付出物质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与孩子相处。

因此,奉献要有目的,家长对孩子的施予必须得到孩子积极的反映,并调整其行为予以配合。假如,付出以后得不到积极的回报,反而是更过分的表现,那就应该适当收回或减少奉献,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言行是与父母的关心、爱护成正比的。

在家长对我的咨询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是幼儿在家任性,干什么都与家长讲条件,实在不知该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们也与孩子讲条件。为什么不行呢?家长是孩子衣食住行的供给者,本来更应该得到孩子的服从。但现在却反过来,家长在家吓唬小孩:“听不听话?不听话就告诉老师。”这实在是值得家长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呢?每位家长都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所以奉献要有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获得孩子的尊敬与关心。几年前,在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对中小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要求孩子写出你最尊敬的人若干名。结果,美国、日本等国的中小学生都将父母放在了前几位,美国更是高居第三位,而中国的父母却排在了十位以后。是中国的父母付出的不多吗?不是的,据调查,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父母,不但要抚养子女,还要照顾孙子女,一辈子都不得清闲。但他们却没有得到该得的尊敬与关心,这真是可悲!因此,父母在付出时必须要和孩子(尤其是从幼儿就开始)讲条件。你想要得到什么吗?行!但首先要帮家庭,为父母做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东西想得到就能得到,必须要付出努力与汗水。这也许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思想,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却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标签:;  ;  ;  ;  ;  

幼儿父母奉献观之我见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