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制造业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威武雄壮、永不谢幕的话剧。制造业信息化既是先进生产力,也是先进文化。ERP的管理理念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风险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特点之一,制造业信息化也有风险,我们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科技日报·产业周刊》召开座谈会
特邀嘉宾:
李健 科技部高新司司长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组长
杨海成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 教授
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所总工程师 研究员
杨学桐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高少义 用友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
主持人:
冷德熙 科技日报《产业周刊》主编
时间:2003年3月15日 地点:北京新世纪饭店
主持人:“两会”期间,《科技日报·产业周刊》组织了几个重点报道专题。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们今天请来了科技部高新司主管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李健司长和有关专家,请来了用友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高少义先生,希望大家就这个问题做一个小规模的对话。
昨天晚上我在网上看了一下,注意到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有关进展情况。这项工作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大概也就两年时间,但声势浩大,取得了扎实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特别是企业对这个事情特别的看好。就我了解的情况,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应用和示范,在省市、重点城市和企业三个层面展开。其次组织了对ERP适用软件的推荐工作。再就是制造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设,还有信息化体系的指数,最后是开展培训工作。所有工作都开展得非常扎实。我下面将有针对性地向各位提几个问题。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方兴未艾、未有穷期
主持人:首先请教一下李司长,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按照这个趋势,这项工作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李健: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一直做下去。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十五”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不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始,只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历史阶段,因为此前的“七五”、“八五”、“九五”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现在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在红红火火展开的话,都是依托了那几年发展的基础。相当于一场威武雄壮的话剧,这只是其中的一幕,之后的路还长了。今年我们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现在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个战略研究要和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发展计划相结合,要跟“十一五”的发展计划相结合。所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一直做下去。
主持人:企业资源管理(ERP)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很热。但好像已经有人说ERP过时了,对此李司长怎么看?
李健:我本人还没有听说过。作为一种技术来讲,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今天是高级的,可能明天就不高级了。但对中国来讲,ERP的发展还刚刚开始。从企业使用的情况来看,经贸委对488家大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是ERP的推广使用只有16%。ERP也有搞得不成功的,这也是事实。不成功有很多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技术问题的不成功,或走向过时。最近我还看过一个调查报告,它提供了一组数据,说明通过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或者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实施ERP之后,企业取得了明显效果。488家国家重点企业的领导对于信息化的信心指数是76.6%,说明企业家对推进信息化非常满意。我有一个三年前的数字,是70%的企业领导人对搞信息化(ERP)心存疑虑。讲到这里我要说一句,咱们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起步不是很长,也就两年左右,但是现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久前新华社在评述200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态势的时候,把制造业信息化列为2002年中国信息化最大的亮点,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肯定。在过去工作的一两年,我们主要做了三项工作,特别是去年。
第一,是在全国营造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建立了相对来讲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现在来讲,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理解这些年中国最深刻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标志是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信息化的标志是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思想。特别是十六大之后,提出要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这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各种媒体,包括《科技日报》做了大量的宣传,在此对你们深表感谢。
其次,现在我们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完全进入产品研发和生产阶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像现在的三维CAD已经被一些重要的国内大企业使用,当然也还采用了其他的软件。设计时间很短,已经实现100%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说三维CAD跟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ERP也是一样,高端ERP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已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比如用友公司,已经在跟国外企业叫板,这是很不简单的。在数控方面,我们沈阳数控机床厂生产的磁悬浮列车,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去年12月31日朱总理跟德国总理乘坐了第一趟车,做出第一贡献的就是沈阳数控机床厂,质量非常的好,改变了过去数控机床质量差,交货延期的毛病。这个给我的印象很深。另外就是网络制造平台,现在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有3000多家企业上了网络制造平台,而且企业还在与日俱增。还有最近ERP软件企业、三维CAD软件企业建立了产业联盟,大家团结起来求发展。
第三个很重要的进展就是应用试点示范。我们坚持过去“九五”期间在应用中发展的经验,推广普及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开展,现在27个省市已经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延伸到了40个中心城市和2000个试点企业。比较典型的是冶金行业的信息化系统。武钢作为特大型企业投入2亿元开展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成功,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进入世界冶金行业的前列,从绩效来讲提高了2个百分点,每年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是4650万元。最近经贸委在488家国有重点企业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是1∶1.7,可以看出情况还是可以的。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
主持人:我注意到李司长和杨教授在不同场合都讲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场革命”,如何理解?制造业信息化是否也有一个标准化的问题,杨教授您怎么看?
杨海成:“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这个提法是指制造业信息化将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和态势,大大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乃至企业之间协作关系的创新。我们讲的革命是指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提高。应该讲,信息化、全球化从根本上深刻影响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通过网络、通讯大大促进了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信息化使得国外大型的制造业从自己本国走向了全球,这是信息技术本身对制造业基本格局的改变。我们强调它是革命,但并不否认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的促进,我们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让信息化作为先导,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而工业化本身的发展也会给信息化技术手段提供应用的空间。信息化手段给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桥梁。现在许多企业的设计手段、制造手段、营销手段基本上跟国外先进企业差不多,重大的装备制造业如飞机制造,我们现在所用的软件和技术手段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无疑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没有制造业的信息化,我们可能要经过5年、10年才能走到今天的世界水平。
李健:我顺便解释一下我讲过的“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这句话。我这儿讲的“革命”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讲的,第一我指的是技术革命。从市场角度来讲是指企业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第二我指的是管理革命。ERP主要是管理,在中国引进ERP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推动企业管理理念进行变革。为什么我们要加入WTO?WTO风险这么大,我们中国为什么还要拼命往里进?就是为了推动变革。我们现在讲的“三个代表”,讲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ERP既代表先进生产力,也代表先进文化。ERP的管理理念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一方面,我赞成有关专家讲的中国使用国外ERP的时候要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国情,让国外的先进文化完全适应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传统弊端。像武钢在开展信息化工作时就讲,要让管理来适应ERP,而不是让ERP来适应我的管理,否则就是倒退。使用先进的ERP就要对企业现有的流程和管理进行大胆的革新。这样进行信息化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有些企业信息化不成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的是对ERP技术不理解,也有的是合作不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搞的不是ERP,而是变形的ERP,这注定了他必然不成功。改组、改制、改造,企业就是要再造流程、创新管理。ERP实际上最终就是要实现在“阳光下行使权利”,这无疑是对传统管理的挑战,当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要把这些阻力冲破。怎么冲破?要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要一把手亲自抓,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们成功的企业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一把手一抓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一把手是处于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提出,第一,制造业信息化要布置给一把手;第二,信息化培训首先是培训第一把手,让企业的第一把手培训企业的第一把手。
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
主持人:杨教授,您觉得制造业信息化有没有一个标准化的问题?
杨海成:当然有。标准化现在是越来越重要。制造业信息化就是靠信息共享,靠信息流、物流的快速流动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都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如果没有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规范,那么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合作必定是很困难的。所以标准化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当中把标准化当成重要的工作进行组织和安排。最近我们正在进行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有关行业研究部门正在积极推进。ISO国际标准组织也在做这个标准,但他们的标准有本地化和行业化的问题。
实际上标准战略也是企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可以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通过标准也可以形成合理的技术台阶和技术壁垒,对企业自身或本国企业进行有效的保护。比如在ERP方面,照搬国外ERP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在中国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ERP实施一些技术标准,可以促使软件商更广泛地向企业进行应用推广,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标准化工作确立咱们国家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有一个标准化的专家组正在进行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我觉得标准化工作应该与广大企业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跟软件开发结合起来。我们现在正在大力促进产业联盟,不是让大家联合起来占领市场,而是为了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研发。在这方面通信技术领域的很多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通讯领域的3G标准。我想信息化、网络化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在网络上进行生产合作没有标准更不可行。
主持人:标准是仅由行业协会的专家制定,还是由专家跟企业一起制定?
杨学桐:我们一个是传统标准,一个是高新技术标准。现在标准工作的方式是组成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就是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包括供应商、制造者、应用者,由他们来起草标准,这个标准当然也要参考先进国家和企业的标准,然后通过标准化委员会更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列入国家行业计划,按照确定的标准格式制定标准。但它的基础首先是技术,没有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制定标准。标准跟技术发展是同步的。一个是标准先行,我们过去是先有技术然后再定标准,但我们现在提出标准先行。我们现在跟国际上的差距,从机械总体差距来讲,大概在30年左右。现在的差距并不是仅仅看产品,因为我们现在从环保、节能、安全等等方面也有差距。推进信息化可以将这个差距缩短15年。
正确对待信息化风险建立防范与预警机制
主持人: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涉及到比较大的投入,很多企业说上ERP风险很大,“早上早死,不上等死”。对此戴教授您怎么看?
戴国忠: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很有代表性。ERP不能等同于信息化,ERP只是信息化实施当中的一个系统。对这一点我要讲清楚一下。第二点,前面李司长讲到我国大型企业对上ERP有信心的企业达到76.6%,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信心,感觉到了其中的风险。我认为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考察一下: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有风险的。在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应该强调风险预测和风险防范。当前信息化的社会认知度已经可以了,在这个前提之下希望有关部门更多考虑这项工作的实施风险问题,这对我们工作成功度会将有一个提高。刚才李司长说了,信息化像一场革命,从生产关系来讲的确是一种革命。信息技术还是一种生产力,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实际上生产关系也需要信息化的支持。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改变。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工具,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软件?ERP这个东西原来是外国的,后来根据市场的需求中国企业提出了自己的ERP。现在看来国外的ERP很难适应中国的国情。主要原因有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国外ERP是工业化实现之后提出来的;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都处在不断完善、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用户使用汉语为主要语言。国外的ERP公司,他们能不能在这三个方面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其三,行业信息化的差异问题。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最早是在金融行业里面起来的。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我觉得已经基本完成了,而且比较成功。后来轮到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企业起步也不晚,但大规模的进行还是晚一点儿。在实施模式上有一个倾向,就是把金融行业的信息化方法搬到一般企业来做,没有看到这两个行业的巨大差别。在金融行业的工作原来是用算盘、纸张完成,现在用计算机代替,是一种生产工具替换的过程;银行里面业务流程比较标准,相当稳定,跟国外没太大差距;另外,银行的工作是一种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劳动,主要就是做信息处理。由于这几个原因,银行采用的软件大部分都是做这些事情。但一般企业里面信息化不完全是生产工具的替换,企业里面使用人员也不是像银行职员一样每天做重复性劳动,企业要跟人、物、机器打交道,另外就是企业流程也不一样。如果将金融方面的经验照搬到一般企业肯定是一个问题。我觉得信息化实施方面应该予以考虑。
主持人:对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李司长作为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帅,您是怎么考虑的?
李健: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我觉得戴老师刚才讲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各地普遍升温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在组织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是有一定风险的,这也是我们高技术产业的普遍现象。高技术本身就是高回报、高风险,企业信息化也不例外,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风险就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特点之一,你要高效益就要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冒一定的风险,你想获得高效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老百姓经常讲的“你舍得孩子才套得着狼,你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来讲是第一次搞,需要有一批人敢于去吃螃蟹,敢于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鼓励冒险,这也是硅谷的一种精神。但是,咱们国家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不使企业或者国家遭受巨大的损失,我们要注意防范风险。主要的措施就是增强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置。我们现在的风险不光是来自技术方面的风险,当然技术本身在某些方面也还不是很成熟。更多的风险实际上是来自市场,现在市场发展不完善,进一步讲实际上是信誉的风险。我们在组织信息化工作当中大量遇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是老百姓讲的“买得不如卖的精”,在座用友的高总就是卖方,为此,我们必须发展一批水平高、信誉好的专业化信息化的咨询机构。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帮助我们用户、企业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成本,从而减少风险。包括现在为什么组织对软件进行测评,也是为了减少企业和用户的风险,通过测评之后我们可以向企业推荐一些相对来讲比较好的软件。当然现在还不能做到完全有效的控制风险,我希望这个会议之后还能向有关专家请教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制造业信息化有些话讲大了,我们要避免出现泡沫,如果像美国纳斯达克的某些板块那样出现泡沫就不好了。今天戴老师讲的我很受启发。
机械业信息化拉近了我国与世界机械强国的距离
主持人:杨秘书长,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通过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否拉近了我国与制造业强国的距离,这个距离到底拉近了多少?
杨学桐:从行业出发,行业协会需要比较冷静,因为需要考虑制造业信息化给行业带来的效果。刚才戴教授谈到的风险问题,首先体现在企业。所谓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制造业包括很多行业,制造业信息化,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应该说早在50年代中期,制造业信息化就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起步。在西方就更早一些了。我过去当过机电一体化办公室主任,当时做的就是光机电技术的结合。目前提的制造业信息化层次更高,但也有“三个代表”,第一是说以三维CAD为代表的设计信息化;第二是以ERP为代表的管理信息化;第三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装备信息化。我们比较同意以这三个方向作为我们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我们现在想充分利用IT技术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也可以推动信息产业不断的进步。因为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跟信息产业部的同志比较熟,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当中大家感受到谁也离不开谁,对于信息产业来说,制造业是一个依托,也是一个用户,甚至本身就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像现在我们的汽车有200多个CPU,整个就是计算机在操作。
为什么提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这是因为,在中国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一种可能,就是有可能使一些传统产业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刚才李司长谈到的一个例子,就是磁悬浮列车。我去德国看了为中国提供磁悬浮技术的一个厂家,他们说,只有中国可以骄傲的实现磁悬浮技术的商品化。此其一;第二,制造业信息化推动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制造业的梦想和追求,我们在计划经济下造成产业布局很难只用行政的手段改变。还要靠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实际上技术推动了或者带动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MRF2在早些年就推出了,但真正用在机械工业很少。现在发展到ERP新型技术,通过实验推动应用,促进了社会资源的调配应用。此前政府都是用传统的行政手段,但在目前已经不适合了。政府现在需要新的手段,就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其三,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了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原来有很多设备用普通技工的就可以,现在的工作人员至少要大专以上。
高少义:现在实际上作为操作者来说,有很多技术难度已经在提升,是整体的提升。虽然整体设计比较难,但并不是说过去上小学的都能操作。所谓的傻瓜操作不是智商不高,企业现在要求人员素质要高,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可能马上有人来解决,所以操作者一定要在计算机方面、光机电方面都要懂。从产品的署名、对企业的物流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比传统的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你刚才说到标准的问题,我们现在很重视标准,特别重视信息自动化标准,我们现在已经在推进这个标准。首先提出一个接口,如何能够使我们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迅速缩短进程?这一点我觉得要靠标准。不是用信息技术适应传统产业,而是要制造业适应信息化,这样就需要标准。
我国应该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主持人:高总,你们的ERP有没有专门针对机械制造行业的?
高少义:当然有。我举一个例子,前天我去台州会一个做豪华油轮的德国老板,他的企业要进行转型,选型用了两个月。同时德国人在江苏已经生活了3年,会江苏土话。他选型用了用友。当时我跟他说用友是中国的“SAP”,他说我不喜欢SAP。我去做验收,当时德方有两个雇员也去验收,他请了南京一家中介公司评估该公司转型后资产流动率、库存等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来会怎样。验收会主要是四方人员:政府、用户、我们,还有德方人员。现在企业上制造信息化的目的和计划经济时代有差别,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利润,制造企业利润模型跟商业企业利润模型不一样,制造业企业利润靠资源组合,而商业是靠产品增值来获得。信息化是管理者的一张王牌。
但到底市场竞争当中哪一张牌最重要?两会话题中大家都关注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个人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在制造业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家外国企业到中国来选购齿轮,一个数控机床在德国要花很高的价钱,江苏的厂家制造得又快又好,他说这就是你们的核心竞争力。你不仅有技术的竞争力,你整个资源投入产出比也是竞争力。在企业制造信息化之中,在工艺设计之后把ERP管理加进来,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投入产出比。
ERP只是信息化的一小部分。IT部门对管理有什么样的作用?IT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供数据库的,一种是提供企业解决方案的。我们是提供企业解决方案的。我们主张把用户好的经验,包括国际上好的东西,通过软件让大家共享。中国软件业现在还比较弱小,还不能与国际上大的咨询公司相比,但如果请国际五大咨询给你咨询,中小企业是不能承担的。作为一家中国公司,我们认为要让ERP包含更多的管理思想,让厂家买更多的模板。我们也同时向我们的客户企业学习,现在我们每做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会将成功经验放在软件中,看他对哪些动因起作用,变成模型之后让其他用户可以选择。我觉得在中国咨询业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作为解决方案的厂商应该考虑把IT技术和用户管理成果结合在一起形成,让管理信息化通过这个平台让每个企业共享。这样中国企业的成功实践就能够变成中国企业共同的竞争力,并通过软件的积累、传播,为大家共享。
制造业信息化的问题、ERP的问题,第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我们的目标是谁?是中小企业。大家知道我国企业的97%是中小企业,我国GDP的64%的来源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和动力是非常大的。大型企业的效益与国家政策关系较大,一个政策就可以让它盈利,大型企业还可以多元化,今天做电视,明天改作冰箱,影响他们的是战略和长期投资。管理对他们会有作用,但比起他们的发展战略,重要性还在其次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他不可能今天做冰箱明天就改做帐篷了。现在追着要上ERP的都是中小企业。但像联想这个案例对97%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我今天有一个建议,也是代表中小企业做一个呼吁,我希望国家的方方面面能够关心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问题,他们活力的增加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他们上ERP成功不成功,与他们信息化的动机很有关系。去年我看了一个调查,中小企业是用国产ERP的比例比大中型企业高,国外厂商、台湾厂商基本上不买中国企业的ERP。上ERP或者信息化,是为了提升管理,还是为了面子?抑或是为了把政府支持的20万元拿到手?这个实际上决定了企业上ERP能否成功。我们经常遇到这样问题,做项目验收很好,验收之后就不见得成功了。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动机值得大家探讨。
网络化制造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地区经济发展
主持人:杨教授现在正在做网络化制造,已经在4000多家企业中推行,网络化制造和ERP是什么关系?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杨海成:我先谈一下网络化制造。现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共享促进企业间进行合作、协作,形成众多企业共享信息化资源的发展模式。刚才讲的所谓4000多家企业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非常典型,他们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是专业性发展模式。像计算机配件的、家居、灯具这样小企业,单个企业实施信息化发展是很困难的。他们像大海里面的小船难以形成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需要靠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形成产业链来共同发展。这种模式在广东很普遍、实施得很成功。为了支持这样的制造业发展,广东本地发展了一些信息化服务的协作体系。在这个协作体系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技术手段和平台给更多的企业提供网上的服务。已经从一般的信息服务延伸到设计的服务。某一家企业接到一个产品订单,事先需要做模型,要找另一个专门设计模型的厂家设计,这个设计厂家不仅为这一家服务,还为多家服务。通过网络,企业会把它的要求发过去,企业接到订单就会根据这个订单做设计,同时联系好下一家企业。现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信息共享的网络环境下合作的越来越多。九五期间,广东制造业协作网注册的会员就有4000家,现在已经正在朝专业化发展,如家居行业、家电行业正在形成专业性的协作网络,网络化制造一方面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先讨论到这里,谢谢大家。
标签:erp论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先进制造业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企业软件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企业erp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