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利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从文化利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论文化利益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利益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6-0011-05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利益的关联性。一般说来,意识形态都集中反映一定群体的利益,因而对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更具亲和力、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作为利益结构中与意识形态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利益,由于它满足利益主体的精神需要,因而是最能体现利益主体本质属性的利益,也因此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和标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其理论魅力正是在彰显人民文化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理论魅力之一:整合多元价值取向的达共识性

任何价值体系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这种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集中表明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阶级性,具体表现为其“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表示其阶级性是社会主义性质,其根本宗旨是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661。

共同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认知。但当前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多元价值共存现状已不仅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产生极大冲击,而且也越来越侵蚀着人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的文化利益也因而受到极大的侵犯。因此,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社会主义精神旗帜指导下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满足共同的文化利益,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其理论魅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具体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首先体现在整合当前多元社会思想意识的过程中。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复杂转型期,其间多种文化元素或文化模式共存是必然现象。这里的文化元素既有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又有对外开放过程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这些现象又必然汇集为思想领域里的多元与多样,造成中国民众心理的紊乱。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也必然带来人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从积极方面来看,这种思想观念的多样性是社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体现,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因而,我们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然而,从消极方面来看,这种思想观念的多样性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发生对立和矛盾的根源,从微观方面来说会影响部分人文化利益的实现,从宏观方面来说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是暴力冲突,使社会出现崩溃甚至瓦解。因而,当思想观念成为社会主流理念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为:“当理念变得更加实用、更为现实,意识形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凝合剂,能够把各种运动、党派、革命团体都聚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奋斗,承受牺牲,人们需要意识形态的激励,他们需要某些东西成为信仰的对象。”[2]105因此,任何社会又必须具有统领一切思想观念的核心思想体系,这是整合社会的需要,也是统一人们思想共识乃至一致行动的需要,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也是人民根本利益包括文化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在我国整合当前多元社会思想意识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并在贯彻落实我国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过程中得以展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正是在解决人民群众中因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而不断凸显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更为现实、更加务实的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根本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理顺情绪,消除相互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化解思想领域里的矛盾,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取向的接近和心理沟通,增进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从现实性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也来源于我们国家有能力运用此意识形态来整合多元的社会思想意识。原因在于: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与人民对真善美文化追求的一致性。虽然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处于多元化状态,并且其中有些还会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很大的挑战,但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总体诉求,从根本上看总是追求过上真诚的、美好快乐而又健康幸福的生活,而这恰恰是和我们党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抑或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其根本的精神而言,都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对社会成员各种价值取向的提炼和升华。它指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代表着方向和目标,代表着客观和公正,代表着趋势和规律,同时它又是开放的、兼容的、协调的价值体系,“和谐”是其发展要义,多元性质的统一是其特征。这些都决定了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精神支柱。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润滑剂。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提高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中国才能有效地维护民族统一,也只有在民族统一、国家安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因为当今世界,身份识别的标志越来越呈现出文化性特征,同样,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其主要依据也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只有在这一民族文化的大旗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诉求下,持各种价值追求的利益群体才可能达成共识。所以对中国人来讲,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寻求民族成员共性的基础上,通过包容民族成员间的差异来促成各成员间思想的共识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民族精神本身就是建立在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是多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一种普世性的文化,可为全中国人形成思想共识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源泉,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提高全民族的团结向上精神。

所以,整合多样化思想观念,增进社会思想共识,在共同的旗帜下形成谋求人民共同利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之一。

二、理论魅力之二:包容人民多维利益诉求的和而不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包括文化利益的实现,它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其逻辑起点的。关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就曾强调指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595所以,把人民利益的实现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把忠实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所在。

但是,我们知道,“人民”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着,所以利益关系必然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可以说每一个时代、同一个时代的每一类群体都有性质和内容不同的利益关系。这诸多的利益关系在当下中国的具体表现就是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又有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客观上要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在最终利益一致基础上去包容符合时代特色和要求的利益关注点,即既要正确面对利益多元化和多维化的现实,又要尽可能地去减少摩擦,消除意识形态障碍,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找到归属感,切实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共同的意识形态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和肯定。而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这种对时代要求和利益主体要求的全方位反应,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有效地将多样与统一包容在“和谐”理念的框架中,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去体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和大众共享的价值追求。关于这一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着明确的指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6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的根本,承认核心价值体系外的价值选择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因为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所以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文化也必然是异彩纷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尊重了这一现实,主张用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精神去看待多元化利益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去尊重每个个体和社会团体独立选择行为的合理性,承认人民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并根据他们的合理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要求。而不是动辄采用非正常手段来压制。其实作为一元整合机制的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是集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于一体的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正是其包容性得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社会认同、增进了思想共识,整合了社会力量。

当然,承认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放任差异性,只有将各种差异的文化因子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和谐的文化才能实现。这一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所努力的目标,正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和观念,力求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使全体社会成员拥有明确的前进目标和方向,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从而使人们彼此之间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提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力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对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力求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和谐社会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所以,正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了这样的功能: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利益需求中提炼出人们的共同精神目标和追求,进而首先在精神层面上实现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将意识形态的力量转化成为有广大群众参与的物质力量,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各个层面的利益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之二就是源自其对“和谐”要义的准确性把握和运用,即既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用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精神去包容一切价值认识上的差异,又科学地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整合,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价值观和和谐的行动理念,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理论魅力之三:观照人民长远利益的可发展性

一种价值体系要想体现理论魅力,还在于其内容与人民利益需求的未来性期望相观照。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不仅要观照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存在,而且对社会现存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超越性,要能够揭示社会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这种理论所描述的理想状况的实现,必须适应或在未来验证人民群众的主观发展预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它所反映的正是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注重的是人民文化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就一直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4]644所以,它不允许存在一种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保障少数人特权的社会制度,它所期望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种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而每个人解放的目标就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社会诸权利的充分实现,而每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正是当前中国人民所致力诉求的一个目标。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对社会发展起着引擎作用,能有效地调动发展社会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由大多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理念构成,这是一定时期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之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通过整合、规划相关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实现引导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所提倡的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为人民探索社会关系、认识社会规律、尊重社会规律,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只有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广大人民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始终保持和谐相处的健康上进的精神状态,克服不利社会思潮乃至社会心理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才能不断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享受文化成果的自主性;才能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逐步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人民群众的道德精神追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这些都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适应的,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道德精神的把握。之所以提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因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蜕变,中国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秩序也正处在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中。”[5]289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展开,加快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与变革,加快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改造与更新,但与此同时,非道德主义现象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腐败现象也是屡禁不止。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都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缺位有关。可见,现在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是我们克服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从这些规定的伦理内容来看,其关怀的主体是“最广大人民”,客体是“最根本利益”,着眼点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以,这样的道德关怀是宽广的、远大的,它不只关心单个个体和当代人的利益,也不只关心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近期实现,它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始终关怀的对象。只有坚持这样的道德关怀,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才会得到提升,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这个社会才会走向和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才能让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得以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魅力之三,正在于其理论内容是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预期相观照的,它将人民文化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性作为自己追求的最终目标,有力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合于未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中。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展开,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理想和提升大众人格,科学地实现了主流文化与人民利益的契合与共生,展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

收稿日期:2010-06-18

标签:;  ;  ;  ;  ;  ;  

从文化利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