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格言论文,伟人论文,朱德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长期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领袖人物。领袖们不仅以其毕生的精力为开辟一个崭新的物质世界立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以他们的追求、品德、智慧和经验构筑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如今,这个领袖群体中的成员在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之后,都已先后离开人世,但他们构筑的精神世界却成为人们永恒的向往。学习伟人的智慧、品味领袖的情怀,在心灵深处与伟人进行沟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热望。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为人们实现这一热望开辟了一条途径。
格言历来以其精练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哲理寓意而深受人们喜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这体格言集,不单是领袖们一些片言只语的简单汇集,而是编者经过精心的摘选和编排,将一代领袖人物探索人生的思想精华作了较完整的表达。书中所表现的信念,对于那些企盼体验生命真谛的人,正是识别方向的坐标;对于渴求知识的人,这本格言又是可以尽情欣赏、随意采撷智慧的花园;对于学者,它是了解伟人心灵的窗口;对于领导干部,它是治国安邦的方略;对于普通百姓,它也是修身养性的指南。我们愿与广大读者一起,走进领袖们的精神世界。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伟人区别于常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远大的理想和更坚定的信念。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伟人。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也只能糊里湖涂地虚度一生。因此,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这个领袖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刘少奇说:“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邓小平的格言中有几段也很有代表性:“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是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他领袖的格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周恩来说:“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共产主义为什么竟有如此魅力,使一代伟人将它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也许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一段论述中找到一些答案:“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如果说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领袖们作出选择的理智基础,那么,对祖国深情的爱,则是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感情基础。翻开这本格言,处处可以感受到领袖们那种激越的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就要关心祖国,使她发展强大起来。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一些先进分子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但都遭到了失败。历史几乎把这个文明古国逼上了绝境。是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它告诉我们,中国还有一条可走,那就是十月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的道路。于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沿着这条道路探索,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他们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也是领袖们所以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虽然历经坎坷、磨难,但终其一生无怨无悔的原因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不但自己有着坚定的理想,而且特别懂得用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人民、团结全国人民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毛泽东就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希望我们能在这一信念下团结起来。邓小平也常讲:“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领袖们的这些论述,是他们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是区别于历史上其他思想的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实现这一共同理想而团结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其力量是无穷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以劣势的装备打败装备精良的敌人,关键就在于用共产主义理想团结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总结经验时说过一句话:美国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指共同、坚定的信念所产生的精神力量。那个年代,就是靠了这么一股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顽强地站了起来,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回顾过去,人们越来越感到这么一股气的重要,也越来越品味出毛泽东那句格言的味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人生赖奋斗而存
“人生赖奋斗而存”,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奉的格言。周恩来从小就懂得勤奋、务实。学生时代他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一生之计在于勤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就是“非勤无以致其功,非勤无以毕其事”。周恩来的一生可谓勤奋的一生,“像牛一样努力奋斗的一生”。他经常告诫人们:“理想是需要的,它可以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但是理想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方向和目标是确定了,但道路是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走的。”
放眼古今中外,有理想、有抱负的不乏其人,但真正能成就大业者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少人缺乏奋斗、务实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除了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毛泽东一生对夸夸其谈、不务实事深恶痛绝。1945年他为党的七大纪念册的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党的七大召开时,我们党已走过了20多年的奋斗历程,有多少经验需要总结啊,但毛泽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八个字。七大闭幕时他又为全党讲了一个故事,叫做愚公移山,希望全党同志发扬愚公精神,坚持不懈地奋斗,一步一步地扎实工作。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毛泽东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确,如果从总是对革命事业充满激情等方面来讲,毛泽东无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如果从总是对前进中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这一点来讲,毛泽东又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革命战争年代,他经常提醒全党:“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建国以后,他仍念念不忘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也许正是从这点出发,毛泽东特别喜欢老实人。他认为:“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
今天,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毛泽东对人生道路的这种探索,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有些事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其原因恰恰就是缺乏毛泽东所说的那种“愚人”、“老实人”。小时候读到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总为兔子感到惋惜,然而环顾四周,这样的事却比比皆是。一些看似聪明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却不见有什么大的成就。倒是那些看似愚笨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刘少奇是党内的理论家,他同样提倡奋斗和务实的精神。在他看来,奋斗和务实的精神是一个共产党员必备的修养。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他认为:“要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凡不愿独立地做艰苦工作的人,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朱德一向以艰苦朴素著称,他认为:“祖国的美好将来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艰苦的劳动来创造。”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用艰苦奋斗和务实的精神教育人民。他曾对青年谈到:“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1989年,他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邓小平一贯崇尚实干,反对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他常说,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1992年他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对形式主义的作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这种务实的作风伴随了邓小平的一生。
陈云在党内是以务实著称的。他担任中央组织部长时对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适当估计自己,不要嫌事小。做大事都是从做小事开始的。”“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不能存侥幸心理,不能希望一蹴而就。”
领袖们的这些格言表述各异,但道理却是一个:人们做事要想获得成功,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奋斗,除此之外,别无秘诀。
过河须有桥或船
要实现理想,除了要有实干奋斗的作风外,还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工作方法。这就好比过河,要达到过河的目的,必须解决方法问题。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的编者在每个人的格言中都单列了“方法篇”,将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了归纳。翻阅这些文字,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许多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
毛泽东思想方法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实事求是。他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他的名言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这一认识问题的方法,现在已为人们所熟悉,但这却是我们党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口号,但这一口号所代表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并没有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所接受,相反,却被当作“否认理论否认政治的狭隘的经验论的落后思想”而受到指责,从而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延安时期,由于毛泽东的提倡和整风运动中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全党重新认识了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并把它作为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确定下来。
党的其他领袖在学习和运用毛泽东这一思想方法的同时,也有所丰富和发展。如刘少奇提出:“要实事求是,还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就不敢实事求是。”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陈云的体会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还要“交换、比较、反复”。
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注重政治。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当然,有一个时期毛泽东的这一论点曾被一些人引向极端,到处搞政治挂帅,违背了毛泽东“什么事情都不能过份,过份了就要犯错误”的主张,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回过头来看,毛泽东的这一论点在其本来意义上理解还是正确的。如毛泽东曾说“要政治家办报”,“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所说的‘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这一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某些新闻媒体为了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不顾一切地丑化中国,不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吗?譬如,他们将中国人打太极拳的照片,配上这样的说明词:“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露出了穷凶极恶的好战本性。”树欲静而风不止,客观事实逼迫我们不得不注意政治。
周恩来的工作方法有许多独到之处,譬如他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团结,他有自己的解释:“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这正是周恩来的过人之处。他的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外交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建国之初,周恩来在同英国人艾德礼的谈话中就指出:“思想意识上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一国与另一国、一国的政党与另一国的政党在政治上的合作。”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由于帝国主义的挑拨,一些国家对中国充满误解和敌意。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巧妙地提出:“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周恩来的这些发言,既坚持了原则,又避开了矛盾,化解了误会,获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同,使会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后来,这些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准则,也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刘少奇的格言中有这样两条:“要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才,要有用各种各样人才的办法。”“历史上凡是不会团结的人,不待人以宽大,那是不会成功的。”善于使用人才实际上是领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毛泽东曾说:“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小平也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历史上就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人曾慨叹:“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朝四百年。”领袖们的这些概括,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体验,实际上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朱德一向有忠厚长者之风,做事从不勉强,讲究忍耐。他的格言中有一条就是讲忍耐的:“如果群众没有起来,就要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并作必要的忍耐,等群众觉悟起来了再做。”忍耐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个人的一种良好的修养。毛泽东曾说过:“忍耐最难,但做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毛泽东个人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受到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但并没有立即起来反对,因为当时大家都还没有觉悟,个人起来反对也是徒劳的,于是他顽强地忍耐下去,最后终于迎来了遵义会议的转折。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不懂得忍耐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邓小平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他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前人,善于打破常规思维,敢想敢干。而且越到后期,他的这一特色越加表现得淋漓尽致。
1978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不久即提出要解放思想,认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989年,他又提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年,他在向新的中央领导人作交代时特别强调:“看准了的,积极方面的,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抓着就可以干。”“当断不断,要误事。”1991年已87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仍然鼓励当地领导人“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的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功不可没。没有开拓创新精神,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不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就不可能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开祖国统一这道难题;没有敢想敢干的作风,当断不断,就不可能抓住时机,果断地提出对外开放战略。因此,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别要注意学习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陈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有明显的特色,就是注意循序渐进。他的格言就很能反映他的这一特色:“我们的工作部署,要反复考虑,看得很准,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稳扎稳打。”“慎重一点,看得准一点,解决得好一点,比轻举妄动、早动乱动要好得多。”“有些问题,没有把握宁可慢些,多考虑一下,其缺点是慢,但如果做错了,那就是失。慢和失比较起来,慢比失要好。”陈云的这一思想方法,也包含了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领袖格言构筑的精神世界,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徜徉其中,令人留连忘返。这里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做一个简单的“导游”。有心的读者,不妨自己走进去,尽情地欣赏,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论文; 邓小平论文; 周恩来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论文; 领袖们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