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闻”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论文,公民论文,媒体论文,与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方国家,普通人发布新闻乃至创办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闻”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而传统媒体在“公民新闻”的挑战下所采取的种种应对策略更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应运而生
何谓“公民新闻”?研究新媒体的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Mark Glaser)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来发布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这些工作可能由某个人自己来完成,也可能由很多人共同完成:你可能会在博客或网络论坛上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某些问题的报道;你可以在博客上检验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是否有误或存在偏见,并给予指正;你可以把自己抓拍到的有价值的数码照片发布在网络上;甚至你可以摄制视频短片发布到像Youtube这样的网站上。如果亲历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你提供的文字或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历史。”①还有美国学者认为,“公民新闻”使新闻的定义在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反复之后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因为当美国第一修正案被采用之时,出版自由指的是任何人都有运用出版机构自由出版的权利,而不仅仅是某一组织机构从事新闻出版的自由。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除了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新闻”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新闻跟帖、BBS、博客、维基百科等。
挑战传媒
“公民新闻”对传统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对大众传播定义强调的一个特点是: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但“公民新闻”改变了这一切。
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可以在网络媒体上记录自己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琐事与网民分享;他们可以用手中的移动设备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重大突发事件并将其传递到世界各地;他们还可以就传统媒体的某些报道进行补充和评论,甚至对某些不实或歪曲报道提出质疑,从而使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的涌现及活跃,从一定意义上讲,代表了普通大众对主流媒体精英霸权的抗争,它使新闻的采访权和编辑权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公民新闻”让话语权利从“少数人”回归“多数人”,这显然更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旨所在——“让最广泛的受众听到来自各方的最真实的声音。”
在《我们媒体》(We The Media)一书中,丹·吉尔默(Dan Gillmor)这样总结“公民新闻”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草根新闻从业者摧毁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垄断权,并将新闻从说教变为对话。”②“公民新闻”使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转变为新闻信息的提供者,受众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这方寸之地进行几乎没有界限的交流和沟通。这超越甚至颠覆了新闻事业的传统理念,对新闻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公民新闻”的出现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新闻媒介的新闻来源,同时也引领了一场新闻信源的革命。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在新闻事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是“临时记者”。除此之外,到BBS、个人博客、公民新闻网站等公民新闻载体上寻找新闻报道线索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常规作业,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得益于此。
2005年7月7日伦敦遭受恐怖袭击。由于事发突然,传统媒体普遍缺席。在这种情况下,BBC和《卫报》先后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了专门的目击者照片区,鼓励受众把在现场拍摄到的照片或视频通过这一栏目发布。最早的图片在爆炸案发生一两个小时后就出现在了这一区域,此后,BBC几乎每天都能够收到由公众拍摄的录像短片和图片。当天世界上许多家报纸的头版头条,采用的都是由受众提供的一组用手机拍摄的地铁爆炸现场人们逃跑的照片。这些资料起到了记录历史瞬间的作用。
Nowpublic网站是加拿大一个“供大家分享的新闻网站”。2005年6月,一场致命的飓风袭击了阿曼。当美联社的记者动身前往现场报道时,网站众多的公民记者已经在Nowpublic登出飓风的照片,速度之快令人吃惊。这些照片和目击者报道使这个网站一夜成名。目前Nowpublic已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公民新闻报道网。它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布罗迪认为,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新传播技术的挑战,而公民新闻网站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正是由于在突发事件中的出色报道,Nowpublic于2007年获得1060万美元注资,并有望发展为世界上更有影响力的通讯社。
用布罗迪自己的话说,Nowpublic 是新闻预警系统:“我坚信像Nowpublic这样的公共新闻网站将占领突发新闻报道的战场,新闻分析则留给报纸和通讯社去做。这就是我们制造的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变局。”③
欣然拥抱
“公民新闻”的兴起,使传统媒体处于全新的传播语境中,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是所有大众传媒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介投入到了对“公民新闻”的研究和运用之中。它们的实践探索表明,拥抱“个人媒体”和“公民新闻”,能够使传统媒体更为开放、更有活力,并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和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当前的媒介实践来看,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的应对主要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面向普通公民的评论与意见反馈平台。传统媒体开放公共评论,其实就是给受众提供一个对专业新闻记者报道内容进行反馈的机会,受众可以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补充、评论或批评质疑。通过这个渠道的开辟使传统媒体了解受众对于这则新闻信息的态度和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新闻报道提供借鉴。有些受众会对文章细节做补充,补充作者所遗漏的内容,或增加一些记者所不知道的信息,这些都会使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全面。如美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所开设的网站Usatoday.com在每一则新闻信息的下方都设置了一个按钮,读者可以点击这些按钮把自己喜欢的信息推荐到其他网站,如Digg,Yahoo Buzz等与其他网友分享。通过发布或者提交自己的相关信息,读者可以对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投票,投票之后这些新闻信息就会按照一定的Digg机制显示在Digg,Yahoo Buzz等网站的首页上。在这一环节,读者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信息的筛选者。而在Usatoday网站,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推荐指数”也会在该文章的标题下方明显位置标示出来。此外,该网站在新闻信息的最下方还提供读者与网站编辑及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的空间。在登录之后,读者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对这一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也可以通过文章上方的“评论”按钮查询其他人对于这则信息的留言。
主动开设“公民新闻”类频道或栏目。“公民新闻”的出现使新闻生产不再是少数媒体机构中编辑和记者的专利,“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新闻”的媒体形态促使现有传媒格局重组,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西方一些传统媒体顺应潮流,利用网络开设“公民新闻”频道或栏目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2005年10月,在美国新奥尔良市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当天,CNN在其主页上,增加了一个名为“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的板块,凭借这一新型新闻采集渠道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目击者们在这个板块上发布了大量文字及影像资料,加上专业记者所收集的信息,CNN对这一灾难性事件的全景式报道,实际是专业新闻报道和业余新闻报道(“公民新闻”)的完美结合。之后,CNN于2006年8月正式推出了公民报道栏目《我报道》(I Report)。2007年2月,路透社的非洲网站也开设了公民博客的新闻报道。阿根廷一家名叫Clarin的报纸最近也开通了一个博客网络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自己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片天地。
传统媒体建立独立的公民新闻网站。除了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公民新闻频道或板块之外,还有一些媒体建立了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公民新闻网站,利用这些网站为传统媒体提供鲜活的报道素材,使两者的互动与融合为新闻传播格局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西班牙语世界,多数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公民新闻网站背后都有报纸的支持。西班牙报纸El Pais建立了一个名叫“我,新闻记者”(Yo,Periodista)的公民新闻网站,在这个网站内,读者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文字、照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中来。这家报纸办这一网站的目的,除了给受众提供一个话语表达的空间之外,报纸也可以从普通公众所提供的信息中获取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深挖和处理,以此来丰富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盲区——这和Nowpublic的创始人布罗迪的看法惊人地相似。这些类似的网站都包含着公众对于“公民新闻”的共同期待:架起传统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用自己的语言让读者知道更多关于自己社区内的重要信息。
应该看到,“公民新闻”已经是遍及全球的一种新闻传播新景观,在我国同样有新闻媒体注意到这种变化,并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的社会新闻版开设“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城事e闻》,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所谓“QQ记者”是那些加入了《成都商报》建立的QQ群的普通公民,报社有两个专职记者轮流与“QQ记者”进行互动交流,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判断新闻价值,指导对事件的报道。“QQ记者”报道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之后,由这两个专职记者进行核实、编辑、加工,然后在《城市e闻》栏目刊发。
传统媒体建立独立的公民新闻网站的做法同样在我国初见端倪。在《中国日报》的支持下成立的直播客(www.moobol.com)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公民新闻网站,它是全球最大的华人草根资讯门户,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分析及专业的人工遴选,向公众提供图文并茂、真实发生的社会信息。这个以“把你看到的拍下来”为口号的网站鼓励网友用数码相机和手机记录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标注相关标签信息,从而建立日益专业、庞大的社会信息数据库。
在台湾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Peopo公民新闻台(www.peopo.org)是台湾公共电视台于2007年4月30日创办的公共新闻网站,它提出的口号是:“你的小故事就是我们的大新闻”。Peopo公民新闻台的运作模式仿效韩国的Ohmynews,要经过真实的身份认证才可以成为网站的公民记者,所以公民记者必须填写个人数据,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再经客服人员电话核对无误之后才能在网站上报道新闻信息。Peopo公民新闻台引入了社群共治的概念,是网络社群经营的一种集体实践,虽然不审核任何公民记者上传的报道,但设有检举机制,以此对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进行揭露和纠正。
“公民新闻”实际上是对大众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因为再大的媒介也有自己的触角所不及的地方,再专业的新闻记者也有自己观察事物的“盲点”。传统媒体与“公民新闻”的互动和融合可以使受众关注的各类议题更容易聚焦呈现,从而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的需要。同时,这种融合还将有助于扩大新闻传媒的影响力,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与和谐发展。
当然,大众媒体与“公民新闻”的结合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怎样对“公民新闻”这种自发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尽量避免新闻传播中的各种失范行为和负面影响?如何在与公众的互动与交流中提高新闻的品质?如何改革传统编辑部的组织机制和提高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这种新闻传播的变革?等等,都还有待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注释:
①http://www.pbs.org/mediashift/
②I Dan Gilimor,"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O' Reilly Media,2004
③http://www.npost.com/interview.jsp?intID=INT0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