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浪潮下的自媒体剧作影像表达特点简析
张 硕
(作者单位:北京佳乐格华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摘 要: 自媒体语汇下的剧作更加着眼于普通人群与社会真实本身,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这种更加广泛化与普适化的平民视角,拉近了美学意义上的“心理的距离”,也带有类似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的行为表征,暗合水平传播的主要特质,使得人们不再专注于迷信权威,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与自身社会地位、行为与兴趣偏好、情感文化主张相类似的自媒体信息源上来。
关键词: 距离;水平传播;印象管理
新媒体下的自媒体剧作将视野由精英人士和专业演员转向了普罗大众,不再局限于在特定空间的故事演绎,而是打破了故事设置和空间选择的局限,放眼于整个现实社会与世界真实,摒弃了阳春白雪式的讲述方式,使得剧作的创作更具有烟火气息,让观众整个接收信息的过程和观看体验更具有切身感。
1 自媒体剧作类影像表达中的“心理的距离”
自媒体的剧作受制于特定规则下的时长限制,无法圆满地支撑满足希德菲尔德剧作理论中的“三幕剧结构”的剧作形式,其在剧作的过程中,无法实现过长的情绪积累,也无法为剧情的“中点”留存足够的铺垫空间。但自媒体的剧作依然要呈现对剧作中设置任务的争取与反抗,并设置危机与解决危机的高潮段落,以此实现对主人公任务的达成目的。以上的种种规则性限定使得自媒体的剧作策略须作出必要的适配性调整。基于此范畴的考量,如何让观众迅速进入规定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就需要寄托于剧作过程中的心理距离的设置来实现。审美本身是一项“失落”自我的过程,距离应该具有恰当的区间,剧作内容所设定的距离若过于遥远,则会引发观众对剧情本身设定的投入过程过长,而无法在限定时长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对诉求的回应。故此,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创作过程中则尤为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贴近与素材的再整理,既要规避题材与内容过于疏远所造成的观赏与情感共振障碍,也要规避对现实人生的过分靠近所造成的观众实用心理的产生,从而影响审美进程与剧作的传播效果。所以,在具体的自媒体创作中,创作者大多截取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来予以表达,并通过对一定的地方公序良俗的适配来拉近观众观看的距离,从而使其迅速投入剧情,来实现内容创作目标。
卡尔曼滤波是一种最优估算算法,通过利用线性系统状态方程以及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观测数据,来达到最优估算的目的。卡尔曼滤波可有效的过滤观测信号中的噪声,且应用条件宽泛,能够在平均的意义上,对真实信号进行估计,并且能够将误差降至最小。因此,在卡尔曼滤波算法问世以来,无论是在通信领域还是电路系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图像处理的应用中,卡尔曼滤波可对受噪声影响而导致产生模糊的图像进行复原操作。在假定了噪声的某些统计性质后,卡尔曼的算法就可以以递推的方式对模糊图像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真实的图像,可以复原原本模糊的图像。
企业想要在低碳发展和绿色经济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体系、组织和机制,要把握低碳经济的实质和核心,以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系统变革作为基本路径和基本手段,在把握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将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组织体系引入到管理工作的实际,做到在基层层面和重点环节的管理创新和机制调整,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和相关机制建设为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叔本华曾说“要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在自媒体的创作过程中,并不仅限于追求对现实的妙肖与全景的无损还原,而更加追求对生活现象本身实质的呈现,既在描述人物关系时重视对现实的模仿,也更重视在模仿之上呈现创作者的主观意愿与对现实的解构性批判,从而呈现创作者眼中的真实,也呈现一定意义上的媒介现实。自媒体的剧作受制于时长,相比于影视剧作,更多倾向于片段式演绎,大多不符合完整故事与叙事的定义。自媒体创作者在内容构思过程中,通过短暂时长的剧情推进与表象层面描绘现实,实现对观众的寻常经验的靠近,在深层意义上通过对现实的改造来有意创造同真正现实的区隔,从而让观众进入到“看戏”的体验中,让其产生一种“既像又不像”自我生活的感受,形成对自我人生与常态的一种超脱。由此意义,自媒体的创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担当了旁观者角色,既返照现实,又在现实之上传递反思,既营造给观众基于现实经验的切身观感,使其内容符合情理的规范,又在其中呈现现实本身不近情理的荒诞,表达出经过剪裁与二度创作之后所传达出的创作者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探索。
2 自媒体剧作类影像表达的印象管理
自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对中心与权威的放弃,让人人皆能获得表达与传播的权限和资格。既然是传播就要符合传播的规范和规律,就要重视传播的有效性和传播效果,故自媒体的创作者自创立伊始便在操作与实践中非常重视对观众诉求的回应和兴趣偏好的迎合。自媒体的传播在极大程度上打破了传播主体的限制与传播类型的界限,一个自媒体IP可以活跃在不同类型的内容平台上,其特点带有明显的媒介融合特质,其传播手段与创作工具亦不拘泥于一定的规则,不仅限于影像、文字、声音等类型,更多的是一种元素的混合与杂糅,这一切也为自媒体的剧作创作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同时,多平台的自媒体剧作创作特点也使其印象管理与风格统一的相关设置成为必要。自媒体平台不囿于向观众的传播层面,相较广播电视,借助弹幕和评论使其更具有互动性与社交性,在此意义上的自媒体剧作成为了一种社交与互动活动的符号,观众的互动性角色定位,使得自媒体的剧作侧重于基于社会评价考量的自我营造。
根据戈夫曼(E.Goffman)印象管理的相关论述,互动中的个体希望增进对方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对方做出与自己的希冀与预想相称的回应与行动。就自媒体剧作创作而言,剧作的构思和风格遴选本身就是一项印象管理或印象装饰进程,平台成为其表演的舞台,而对剧作的深耕细作与剧情表达又被视为一种自媒体对其人物设定与业已形成的观众印象的维护与校正。
3 自媒体剧作类影像表达的水平传播特点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是智育的广阔天地,也德育渗透的用武之地。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朴素大方整洁庄雅的衣着,科学干练、井然有序、抑扬顿挫而又富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层次分明、清洁工整、潇洒流畅的板书,和蔼庄重而又寓于变化的教态,精美别致、直观形象的教具……,都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情感共鸣而德智双收。
自媒体剧作创作是一项有限的自由,自媒体只是取消了传与受的主体限制,并非取消了创作的主题与风格的边界。相较大众传播传媒的广泛覆盖与庞大受众而言,自媒体仍是一种小众媒体,其目标受众带有明显的社群性质,特定的自媒体面向特定的具有相似文化主张、消费行为路径、兴趣偏好与情感秉性的人群,具有着明显水平传播的特点。基于观点的一致与共识的前序达成,自媒体的剧作在一定主题与创作下具有高度的自由,特定的自媒体剧作彰显着承续流转的特点,而非错落无序,毫无章法。在内容形式上,剧作既可以是连载的连续短剧,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片段,唯传播的输出须保持一贯的价值倾向与情感诉求方向,以暗合受众喜好的框定。自媒体剧作作为其传播的内容和符号,在其设计与筹谋的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搬运固有模式而进行剧情嵌套,而是注重自媒体内容规划的有机构成,致力于令剧作在传达过程中对受众认同的迎合,激发其潜在的主张与欲求,同时将自媒体风格与思想贯注剧作,不断加强受众对其自媒体风格的认知与确认,维系自媒体特定生态下的社群生命运转与运行机制。
4 自媒体剧作类影像表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倾向
非专业演员、描绘市井气息、视角放于街道、主题平民化等特点构成了自媒体剧作的核心要素,也使其具有了显著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倾向。自媒体的表演者多非专业演员,而是由普通民众来担纲表演;故事的立意也非宏大的人类与世界视角,而是着眼于生活中的寻常事件与常见场景;剧作的主题不在于营造英雄与宿命感,而是实现一种对现实人生的带有温度的凝视。纵观自媒体剧作文本,可以清晰发现,自媒体的叙事并非完整的叙事结构,情节的设置并非通过电影剧本的固有规则来完成,呈现生活的角落与某一片段成为自媒体剧作的重要特质。唯需注意的是,自媒体剧作的实现并非依靠对现实的诸如长镜头式的白描,也没有显著的纪实风格。自媒体作品大多带有明显的表演痕迹,表达的欲望相较纯纪录风格的影像而言更为强烈,其文本与视听语言的传达带有明显的“词富于情”的特点。例如:著名的短视频自媒体“老四的快乐生活”,通过一人扮演多角,讲述发生在日常家庭中的琐事,着重放大生活的细节,来达到对真实生活的神似与聚焦,自成一派,作者型风格化明显,并受到了较为广泛的观众认同。
5 自媒体影像叙事的视听语言
自媒体的兴起增加了创作主体的外延,但自媒体剧作的影像表达并没有受到类似电影作品的规制,其影像的视听语言带有着明显的原始与粗糙的特点。在自媒体剧作类作品中,受制于创作主体专业水准、背景和设备等因素,自媒体剧作类的视听语言并未得到良好的规范,其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中,并没有形成对镜头、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运用的明显概念,镜头之间的拼接也只兼顾了保持剧情连贯与向前推进情节的功能性诉求,无明显的导演意志,也无明显的细节设计,这也限制了自媒体剧作类视听语言的读解空间。粗糙的视听语言风格也使其叙事的发展进程显露出较为直接和刻意的痕迹,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原始的、直抒胸臆的表达风格,但正因为此,这种并不追求艰深与精致的视听语言风格,又让观众感受到观看距离的弥合,减少了价值与内容在传输过程中的解码折损,进一步打破了传受之间的明确分野。
6 结语
自媒体剧作类的影像传达是一种对于新的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的适配型创新,其呈现了诸多有别于传统影像表达的特质,但传播主体的增容也使得内容传达的价值主张变得多元而复杂,这仍旧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与此同时,伴随媒介融合的深入和自媒体的自身发展,其视听语言的水准也将迈向越发注重专业度与质感的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余玉婷,王萍,黄镕玉.新媒体下的自我呈现——基于亲密度的朋友圈印象管理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4):236-237.
[3]欧兰花.影视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诠解[J].电影评介,2018(24):38-41.
[4]王梅.论电影非职业演员表演的“真实感”[J].电影文学,2008(11):33-34.
作者简介: 张硕(1990—),男,汉族,山东邹平人,硕士,研究方向:广告与新媒体传播。
标签:距离论文; 水平传播论文; 印象管理论文; 北京佳乐格华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