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公鸡的营养与管理_公鸡论文

繁殖公鸡的营养与管理_公鸡论文

种公鸡的营养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鸡论文,营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种鸡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受精率低、孵化率低,公鸡死亡率高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种公鸡的营养、饲养及管理有关。遗传学认为,雏鸡体质的一半来自于母系,另一半则来自父系。因此,种鸡群中公鸡虽然为数不多,但作用不次于母鸡。研究表明,种公鸡对其后裔的早期生长速度、骨骼形成能力、胸肌和腿肌厚度以及产蛋量的影响较大,而种母鸡只对其后裔的体重和繁殖力影响较大。可见,种公鸡的品质与其遗传性的优劣都直接关系到后代的体质和生产力。由于早熟性和产蛋量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从繁殖后裔的数量来看,一只种公鸡所提供的后裔数量远比一只种母鸡提供的多,所以,在育种和生产实践中一定要选择好种公鸡。俗话说:“母鸡好好一窝,公鸡好好一坡”,道理不言而喻。

对肉鸡而言,育种科学的发展趋势是选择大胸肌和长得极快的商品代肉鸡,而这些性状与受精率在遗传上呈负相关。所以,保持和改善以受精率为目标的种公鸡的营养与生长管理,是肉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公母分开育雏、育成,产蛋期公母混群后分开饲喂,目前已成为饲养者普遍接受的方法。

培育种公鸡的目标

种公鸡性成熟良好的标准是:腿长而强健,平胸,脚趾正常,结构匀称,羽毛有光泽,鸡冠红润,目光明亮有神,行动灵活敏捷,叫声洪亮,睾丸发育良好,雄性特征明显,体重比母鸡重30%~40%,行动时龙骨与地面成45度角。种公鸡一般经过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建议在育雏期末,按100只母鸡配备15只公鸡,第二次选择在进入产蛋舍与母鸡混群饲养前进行,100只母鸡保留11只公鸡,从而保证鸡群的正常生产。为了获得优良的生产成绩,公鸡和母鸡应分开育雏、育成。

种公鸡育雏期的营养与管理

育雏期公母鸡的饲养要点不大相同,育雏期即开始实施公母分饲。母鸡为了获得良好的产蛋性能,一般都是在4~5周龄实行限制饲喂方案,而为了使公鸡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有坚实的骨骼和修长的腿胫,育雏期应采取自由采食,不可限制其早期生长,因为8周龄之后公鸡的腿胫生长就减慢了,而腿胫的长短以及胸部的平坦程度对公鸡的交配至关重要。同时,在育雏选种时应考虑体型结构,选留腿胫较长且体重适宜的公鸡作为种用,而不可单纯以体重这一指标来进行选种,因为在遗传上体重和腿胫长度是呈负相关的。据报道,AA父母代选种时,对腿胫长度不足10~12cm的公鸡,不管其体重如何,一律淘汰。

在管理方面,环境控制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与一般育雏相似。依日龄、体重情况,按体重决定给料量,对超重和不足标准体重的雏鸡,调制饲料供给量。这一阶段种雏日粮代谢能为2800~2900Kcal/kg,粗蛋白质为18%~20%,钙1.0%~1.2%,有效磷0.40%~0.45%。饲养密度为8~10只/m2。4~5周龄日粮采食控制在120~130克。5周龄末,应严格选育,留下占母鸡数15%的最佳公鸡,其余全部淘汰。在20周龄混群时,公鸡数目为母鸡数目的11%即可,全封闭式鸡舍应推迟使用8小时的限光程序直至4周龄,以便给公鸡更多的采食时间。

种公鸡育成期的营养与管理

5周龄末保留下来的公鸡总体均匀度都在95%以上,即使这样,在育成期也应将公鸡分成大小两栏饲养,每周抽样5%的公鸡计算平均体重,使全期均匀度不低于98%,饲养密度以不超过5只/m2为宜,用料槽饲喂时,每只公鸡占料线15cm,用料桶时,每个料桶最多12只。育成期应限水,以避免垫料潮湿可能带来的肠炎、腿和趾部疾病。根据体重和均匀度的大小决定下周加料量。对体重适度的鸡群每周每只增加2克,对低于标准体重的鸡群要适当增加喂料量5~7克,对于高于标准体重的鸡群保持原料量不变。前一阶段的自由采食使公鸡过肥,胸肌丰满,走起路来龙骨与地面平行,外观与商品代肉鸡无异。本阶段的饲养要点是,使其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改用养分较低的育成料,并且采用隔日或二五限饲法,目的是使公鸡胸部及机体丰满的肌肉和脂肪转变成腿部的肌健,使胸肌逐渐减少,龙骨前端抬高,且体重达到标准体重范围,最多不超过标准体重的10%。禁食日冬天给水2小时,分上、下午各供水1小时,夏季供水4小时,每次2小时,这样可以保持舍内垫料的干燥,并防止球虫病的发生。生产实践表明,采用吊高的料桶手工加料,有利于公鸡在采食时腿部得到更多的锻炼,减少板条或料线设备对公鸡腿部发育的影响以及公鸡对母鸡的料位带来的不足。无论采取何种限饲方法,在水的供给方面应做到适度地管理。

14~20周龄,本阶段的饲养要点是尽量使公鸡的生殖系统发育,它关系到以后的受精率。所以,每周继续抽查体重,使之与标准生长曲线相吻合。体重的均匀度不小于8%。如果体重太轻,则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但如果每日增重过快,则公鸡将会有蛮横好斗的倾向。如有必要,采用隔日饲喂或喂5天停2天的饲养方式。上笼时18~19周龄淘汰体重小、发育迟、无雄性特征的公鸡。育成后期如公鸡体重超标,不建议采取任何减重措施。纠正体重超重的方法是以每周的增重为目标,通过调整喂料量,使其体重的增长速度接近每周增加的范围。Brake1992认为,到20周龄控制体重主要是限制能量,要是对种鸡也限制蛋白质的进食就不对了。粗蛋白质的摄入量在决定性成熟早晚和有关的一系列繁殖性能方面起关键作用。借助数学模型、选用公鸡体重、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摄入量预测公鸡的繁殖力。模型分析表明,公鸡蛋白质的积累量显著地影响性成熟和繁殖力。建议肉用种公鸡在光照刺激前蛋白质的累积量应超过1600克,公鸡性成熟前不应设置低蛋白日粮。公鸡和母鸡混群时,可将公鸡比母鸡提前几天放入产蛋舍,有助于公鸡适应环境。并且性成熟应达到同步或公鸡超前一些,这就要求公鸡的光照制度与母鸡相匹配。一般从18周龄开始,每周增加05小时人工光照,最终保持每日光照17小时。当发现公鸡比母鸡性成熟迟时,就应加强对公鸡的光照,使与母鸡同时成熟后再混群,并达到种公鸡的培育目标。反之如果母鸡成熟较慢时,则要加强对母鸡的光照,使同时成熟后才混群,否则影响日后的受精率及产生公鸡蛮横残杀母鸡的现象。混群后公母鸡分别饲以不同的日粮,种公鸡日粮能量、蛋白质和钙比种母鸡低。日粮营养水平为:低谢能2700~2800Kcal/kg,粗蛋白质13%~15%,钙0.9%~1.2%,有效磷0.38%~0.45%。

A=从孵化至20周龄分开饲养;B=前10天分开饲养,之后与母鸡混合饲养

C=公母鸡从孵化后一直混合饲养

目前最普遍的公母分饲法是母鸡用食槽,并在其加上隔鸡栅,间隙以42~45cm为宜,使头部较大的公鸡不能采食到母鸡的饲料。公鸡则用料桶,每8~10只公鸡配备1个料桶,高度为40~50cm,使母鸡不能采食到料桶内公鸡的饲料。料位不足会增加公鸡的好斗性,造成强弱分化,死淘增加,适宜的公母比例为11∶100。实行公母分饲,有许多优点:①节省饲料,②节省公鸡,③不需要在产蛋中后期更换公鸡,④受精率高,死淘率低。分槽饲喂必须做到精心管理和维护,防公鸡栅损坏要及时更换,确保绝大多数公鸡偷食不到母鸡的料。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会事倍功半,反而扰乱公鸡和母鸡的饲喂计划,导致公鸡采食过量,体重迅速增加,配种能力下降,母鸡却因采食不足而影响产蛋,造成产蛋率和受精率下降。

种公鸡产蛋期的营养与管理

公鸡的性器官至30周龄才充分发育成熟。所以,这期间应继续称重,监测体重变化,保持良好的体重,切不可使体重减轻,但如果体重太重也会使受精率下降。营养水平可以采取育成期的标准,每天采食125~140克日粮即可满足需要,相当于摄入能量320~360Kcal,蛋白质14~18克,建议维生素的量比种母鸡提高15~30%,这样有利于提高精液品质和受精力。采用料桶加料,建议先在黑舍给公鸡料,等灯亮后公鸡吃到料时再给母鸡料,这样在采食均匀性及对公鸡腿发育方面有一定好处。

翟娅玲等1996就饲喂方法和养分摄入量对肉用种公鸡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母分饲法公鸡体重基本符合标准,体质健壮、活泼、敏捷、配种能力强;公母混饲法的种公鸡体重超标,腿部病增加,死亡率高,中期的繁殖性能已明显下降。种公鸡维持良好的繁殖性能需要代谢能324~342Kcal/只·日,粗蛋白质15.6克/只·日。国外一些肉鸡育种公司建议,地面平养小群配种的情况下,种公鸡日粮蛋白质13~15%,能够保持良好的受精率。实行人工授精时,1只种公鸡负担30~40只母鸡,每周每只公鸡受精3~5次,需较多的蛋白质,所以笼养公鸡日粮蛋白质以16%为宜。种公鸡日粮中各种维生素的有效量研究较少。但已查明种鸡公鸡VA、VD、VE、B12、VC的需求较种母鸡高,增加微量元素Zn、Mn、Se的含量对繁殖性能有良好的作用。

李志芳1997研究了粗蛋白质与钙水平对种公鸡精液质量和母鸡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蛋白18%、高钙3.4%日粮对种公鸡的生产性能有不良影响。成年种公鸡日粮粗蛋白质和钙水平可适当降低粗蛋白质12%,钙1.1%,而对公鸡性成熟期、睾丸重、采精量、精液PH值及浓度无明显影响。

黄松明等1997研究了几种日粮对种公鸡人工授精的影响。结果表明,公鸡日粮中含有0.94%的钙,并且保持1.5~2.0∶1的钙磷比,日粗蛋白质含量为14.3~15.8%,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日粗蛋白水平的高低应兼顾季节的变化。

A=从孵化至20周龄分开饲养;B=前10天分开饲养,之后与母鸡混合饲养

C=公母鸡从孵化后一直混合饲养

Bramwell等1996研究了肉用种公鸡能量摄入量对繁殖性能及后代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日粮能量摄入量对精液浓度、精子存活数有负面影响,而对精子体积及死亡精子的百分比无显著影响;日粮能量水平对受精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对受精蛋的孵化率及胚胎死亡率无显著影响。种公鸡能量摄入量对后代体重没有影响,随着能量摄入量增加290、330、370,Kcal/只·日,精子穿透卵周膜的能力增加。

COUTO等1998对肉用种公鸡日粮适宜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日粮蛋白水平分别为9.3、11.0、12.6、14.2、15.9%,每日限饲130克。结果表明,从28~32周龄,高水平蛋白20.6Kcal/只·日,可获得最大体重及精液产量;从33~72周龄,最低日粮蛋白水平12.1kcal/只·日,足以满足精液产量、精液浓度,受精率、受精蛋的孵化率不受蛋白摄入量的影响。

综合国外许多种公鸡的研究报道,生产条件下肉用种公鸡能量最低消耗量为:平养320~399kcal/只·日,单只笼养为288~390Kcal/只·日,该水平饲养虽然可能使种公鸡体重下降,但对其繁殖性能无不良影响。肉用种公鸡维持最佳繁殖性能的粗蛋白质需要量为8.8~15.6g/只·日。能量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日粮蛋白质含量降低时种公鸡体重下降,但体重下降对精子受精率无不良影响。

公鸡在36或48周龄之后,受精率往往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睾丸开始衰退,公鸡的性欲降低。因此,孵化率下降,效益降低,其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视公鸡的健康、营养以及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好坏而有所不同,这个问题肉用种鸡比蛋用种鸡更明显。36周龄起可每4周称重一次,但控制体重仍然十分必要,以免超重、脚趾变形而影响受精率。一般来讲,这期间每4周体重增加50~70克为宜。种公鸡1岁时受精率最高,随年龄增长受精率相应下降,故根据体重情况和配种能力做好淘汰计划。有人建议在产蛋超过三分之二时,用一群青年公鸡取代老公鸡,这样做虽然能提高受精率,但经济效益不合算。因为培养一群新公鸡的费用大于后三分之一产蛋受精率提高所取得的效益,但可以在公鸡过多的鸡群与太少的鸡群间进行调动。为了克服受精率低的缺陷,可考虑在45周龄时补充后备青年公鸡,为了消除恐惧,补充的公鸡数量为少于总数的10%,并且在晚间进行。

体重控制是饲养种公鸡的关键,其成败又与公母分饲的效果分不开,只有从营养和管理方面重视,才能充分发挥种公鸡的遗传潜力,提高种用期间的生活能力和种用价值。对AA肉种鸡而言,25周龄体重应达到3.3~3.6kg,整个繁殖期的饲喂量为120~130克;种公鸡体重保持缓慢增长,繁殖后期种公鸡体重保持在4.5~5.5kg,种公鸡的饲料喂量建议每日早晨一次投入,争取上午10时前吃完,饮水可与喂料同时进行,采用人工授精时,料吃完半小时后停止饮水,这样到下午2时后采的精液受粪尿污染少。采精后再饮水0.5~1小时,高温天气白天不限水,种公鸡夏季舍温不应超过28℃热应激对受精率影响较大,冬季不低于10℃。当舍温超出临界温度17~18℃,应及时增减料量,临界温度每增降1℃,维持能量减少或增加1.4%,约2克饲料,输精时间建议在下午5点钟之后进行,母鸡每4天轮输一次,输精深度2.5~3.0cm,输精量0.025ml原精液。

标签:;  ;  ;  

繁殖公鸡的营养与管理_公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