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化与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农村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农村工业的发展并不总是对农业有利。中国的农村工业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其发展表现出布局分散化、规模小型化、产业趋同化的特征。认识到这一点,选择适宜的协调发展道路,发展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正关系,抑制负关系,对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一、农村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正负效应
我国农村正在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它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由乡镇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找到了吸收和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从而产生了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正效应。(2)农村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以农为主、农业以粮为主的传统结构。(3)农村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可采取资金投入、增加农民的收入、负担社区建设的费用等多种方式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能力。(4)农村工业化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的中国形成了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两大体系。乡镇企业立足农村,服务农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与城市工业的联合和合作,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工业体系。
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也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了某些负效应。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乡镇企业只是在转移剩余劳动力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技术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不是在农业传统性得到根本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农村工业化没有在农业产值有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其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在于:(1)由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原因产生的比较利益结构,在过去工业和农业相互隔离时带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和不可抗拒性,而在推进农村工业化时,这种比较利益结构便显性化,农民可通过将生产要素投入乡镇企业对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进行正当防卫,致使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技术基础进一步劣化。(2)我国是在城市大工业效益不高、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是由城市大工业直接吸收的,也不可能由国家财政来安排,只能由农民自己办的乡镇企业来自我吸收。这种状况决定了相当部分的乡镇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或初始资本需要由农业部门来提供。因此,我国不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时,不仅从农业部门吸收劳动力,还吸收资金、土地等要素。就土地来说,与其它要素不同,土地要素是非再生性的。各种调查资料表明,只要生产经营正常,非农产业占用土地的效益要明显高于农业用地,同样多的土地被非农产业征用后,无论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还是创造的收入都要比农业用地高。这种土地的比较利益结构使农民产生了普遍地将土地转为非农产业用地的驱动。(3)加剧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农业现代化。近年来,随着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如造纸、电镀、印染、土法炼焦、制革、建材等)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已在某些地区形成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发生一个工厂就毁掉一条小河或污染一个村镇的事情。据有关部门测算,三废的排放量,农村已占20%,其中乡镇企业占14%左右。目前,中国农村工业所排出的工业废渣、尾矿和其它固体废物,每年已达4亿多吨,而利用率仅为24%,农村工业的污染已使全国167万公顷耕地的土壤遭到严重破坏。[1]农村水质和空气也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一些地方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已经威胁到农作物生产和人畜健康。同时,由于乡镇工业布点分散,技术人员和资金都较匮乏,有些生产设备又较落后,增加了三废集中处理的难度。(4)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施。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绝大部分都带有“亦工亦农”的兼业性质,大批农业劳动力虽然早已常年从土地耕作中转移出来,从事工商业活动,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一些农民仍然在农村承包或保留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仍然较低,加上各项税费和摊派均按田亩征收,因此,在乡镇企业或外地有活干的农民一般不太愿意过多地承租土地,以至在沿海一些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农田抛荒现象。可以说,近年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并没有相应带来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化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由此将影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限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深度和广度。
二、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阶段理论
协调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协调(简称水平协调),水平协调包括总量协调、速度协调。(2)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投入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以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与农村工业水平、结构之间的协调(简称结构协调)。(3)农业与农村工业在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上的协调,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面(简称要素协调)。(4)农村工农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简称环境协调)。(5)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还包括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减少贫困。通过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的扩散,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搞好农村社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简称社会协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存在一种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可进行以下划分:
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低于5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不足4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2,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小于10%。农村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500-1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0%-5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5-1.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2-0.4,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10%-20%。农村工业发展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3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7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1.5-3.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4-0.6,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20%-50%。农村工业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的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这时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3000-1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6-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0%-80%。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好、农村工业相对集中,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0-2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高达80%以上。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的引导,实现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以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
三、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探索
从总体上看,必须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因为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没有农村工业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但农村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带来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工农关系不同,农村工业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也应不同。因此,在探索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时,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特征,通过调查研究,从农村工农业关系状况以及区域特点的角度,可以把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以农为主,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而非农产品资源缺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第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农为主、工萌芽或农哺工、工起步。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总量剩余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进行高价值作物和特产作物的开发,迫切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加农产品价值,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广大的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工业刚刚起步的内陆地区。
2.以农为主,农村工业靠资源开发的道路。这类地区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但当地矿产等非农产品资源丰富,具备资源开发的优势。农村工农业关系还基本处在第二、第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农哺工、工起步或工农互争互利。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显示出来,通过资源开发,在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部分利润回流,对农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工业的发展也促进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往往是薄弱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条道路适合于中西部非农产品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工业水平还较低的地区。
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较高,农村工农业关系基本处于第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工农互争互利,资金关系的矛盾比较突出。这类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具备发展畜牧业和高价值作物的优势;地理位置较好,交通发达,国内市场容量大,也有发展外贸的优势。通过市场和外贸的拉动,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和具备外贸条件的广大东部农区及部分中西部农区。
4.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所占份额甚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四、五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工补农、农业开始分化或工为主、农分化。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素质下降的问题突出,这时农业发展往往出现分化现象,或者通过以工建农,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农村工业发展不顾农业甚至侵占农业造成农业萎缩。走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坚持以工补农的同时,农业的结构、规模、技术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工业利润回流主要靠政策引导,农业调整要以机械化和扩大规模为重点。这条道路适合于沿海、城郊农村经济发达,人均耕地资源少的地区。如江苏省无锡县,在不断壮大农村工业实力的基础上,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积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稳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农业没有出现萎缩。
5.工农业全面外向发展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高价值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工农业产品商品率高,面向国际市场的比重大。农村工农业关系一般处在第五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工为主、农分化。这类地区工农业生产均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条件,工业生产的资金和科技含量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高;但农村工业发展往往占用较多耕地,粮食生产萎缩的特征十分明显,粮食不能自给。走工农业全面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粮食的不足不得不引起重视。因此,这类地区在农业全面外向型发展的同时,应基本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口粮自给,通过外调解决饲料及工业原料所需粮食的缺口,否则,工农业很难持续协调发展。这条道路适合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农村生产以高价值作物为主地区。如广东省东莞市,农村工业以外向发展为主,农村工业高度发展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作物种植结构趋向高价值化,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耕地大量减少,粮食生产出现明显萎缩。
总之,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在阶段性推进理论指导下,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别是依据农村工业所处的阶段及工农业关系的特点,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
注释:
[1]转引自1996年7月29日《经济日报》,《乡镇企业不能再分散了》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