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转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史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3)04-0010-03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如果从1516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著《乌托邦》算 起,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但是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出现至今不过150多 年,成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制度更不过70多年。在人类刚刚跨入新千年,当代社会主义的 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的时刻,有必要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经验进行回 顾,并揭示其在当代面临的重大挑战将是很有必要的。
1
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次转折,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但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阶段性上看可以包括马克思、恩格 斯整个理论创造活动时期。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变革在社会主义
发展史上至少有以下重要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有两个致命 的理论缺欠:一是始终没能摆脱唯心史观的束缚;二是不能科学说明工人阶级在资本主 义社会受剥削的原因。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从而使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的致命缺欠得到了克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这两大发现,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发现,被恩格斯称为“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 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P574)。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 ,将其称为《宣言》的基本思想。这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这一命题的精髓 所在,它至今仍是我们识别社会主义是空想或科学的基本方法。不管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以来世界沧桑发生多少变化,但只要这两大基石本身的科学价值依然有效,那么在此基 础上构建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就不会动摇。
2.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则。第一次转折不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的学说变为科 学的无产阶级解放的世界观,而且也基本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一个
相当严整的体系。尽管这些理论的成熟和完善程度有差异,但是无产阶级如何推翻资本 主义取得政权的理论框架已经树立起来了,到马克思、恩格斯逝世时已经很完备了。
3.提出了某些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之为空想,并不在于它对未来 社会总体以及细节描述一无可取,而是脱离时空、脱离现实、抽象地构思未来,正如恩 格斯所说:“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1](P409)空想社 会主义者所构想的社会还往往具有最终固定的性质。而科学社会主义则认为:“工人阶 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 新社会因素。”[2]空想社会主义虽也不乏对资本主义的机智批判,但他们更侧重于设 想规划未来社会。而马克思则着重于批判现实,在批判中揭示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性 质、目的并发现新世界。在他的一生中从不对未来社会做乌托邦式的构想,少数关于未 来社会的论述也往往是由于同论敌斗争的需要,依据现实材料从理论的逻辑中推导出的 ,而且也是粗线条原则性的。《哥达纲领批判》即是一例。马克思给我们展示的未来社 会的大致轮廓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变为社会所有;经过一个短暂的无产 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国家消亡;这个社会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 分配;商品和货币将不存在,个人劳动将变为直接的社会劳动;消灭竞争即生产的无政 府状态,实行计划经济等等。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些预测,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正如恩格斯所说:“所 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 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当然,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发展的、变化的,绝 不是说它没有相对质的规定性,诸如:社会所有制、民主、自由劳动等特征就是这一制 度质的规定性。事实上,正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对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产 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在高度评价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实现第一次转折做出的决定性贡献时,也 不能不指出,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折理解为是一次性的,最终意义上的 ,这在未来社会制度理论领域中尤其如此。他们的构想虽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并指出 奋斗的目标,但由于历史的局限,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不可能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 想成果时完全剔出其空想部分,因为空想和科学的区分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主要是个 实践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们的理论中(关于未来社会制度)存在个别空想因素的 原因。像未来社会将使商品货币消灭等论点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提出的。因此在第 一次转折中虽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变革,但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领 域,这一任务还仅仅是开始而并非是完成。当然我们后人不能也没有任何理由苛求马克 思,这倒是历史赋予后人的使命。
2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折是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国家 开始,到1936年苏联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完成。这次转折的主要特点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形态从理论形态发展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今天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义制度。
这一制度是在史无前例的情况下,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经过近20年探索逐渐形成的。在国内战争时期所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 朝着直接过渡的体制迈进,初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一初步成型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在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随着俄国国内战争的 基本结束,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抵抗日趋强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严重的经济政 治危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1921年3月开始改行新经济政策,即从直接过渡转变为迂 回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表明了列宁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认识成果体现在列宁晚年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列宁 认为,从书本上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过去了,实践,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才能给我们以 决定性的启示,并认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都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提出了允许农 民自由买卖和货币交换的原则,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原则、物质利益的原则、国家资本 主义原则等等。他认为这解决了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没能解决的难题。列宁的这些 论述把理论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社 会主义理论视野。
总的说来,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否定,特别是在经济体制 方面这是根本的改变。但是,从1921年3月开始的“调整”仅限于经济,而很少涉及已 经初步形成的政治体制,对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是列宁在晚年时才认识到的,但为时已 晚,准确地说到列宁逝世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和政治局的苏联的政治体制已基本形成 。
尽管在列宁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但历史毕竟是选择了斯大林 所缔造的那种社会主义。不管我们今天多么希望社会主义的先驱,早日从这个旧日的梦 魇中解脱出来,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 会主义,这标志着经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式诞生了。同时也就大体完 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折。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目前大家看法比较 一致。它集中表现为,在政治上:(1)高度集权,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 最高领导人,以党代政;(2)对干部实行委任制以及事实上的终身制;(3)人民缺乏实实 在在的参与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4)各种权力缺乏监督。在经济上:(1)为指令性计划 经济制度,由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2)限制商品经济;(3)在所有制上整齐划一;(4 )管理上以行政手段为主等等。整个经济带有备战经济的特征。这一体制在50年代前充 分发挥了其特有的效能,使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跻身于世界强国 之列,并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战后恢复重建时也 发挥了极大威力。尽管这一体制在建立初期就已经暴露出严重弊端,但在一定历史时期 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它曾对其他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很 大的吸引力。不管我们现在对这个体制如何评价,其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 折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展 示在人们面前,从而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确实一度对世界人民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这不仅体现在十月革命后欧洲出现了广泛的苏 维埃运动,孙中山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而且当时苏联广泛的就业、退休、医疗 等福利制度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工业的发展速度也给世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关系人 类命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切曾经是社会主义引为自豪的 骄傲。
其次,第二次转折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前进的历史时期。俄国无产阶级以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首先开始了这一伟大事业,并朝着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 步,它结束了从书本上谈论社会主义的时代,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亿万人民生机勃勃的 伟大实践,不管这一实践在今后的发展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但重要的是坚冰已被打破 ,航道已经开通。
第三,尽管建立起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端,而蒙上了重重 阴影,但透过这些阴影仍然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历史光辉。万事开头难。这种社会主义体 制不能不因袭着历史的重负,但是,总的说来毕竟还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尽 管它曾被严重扭曲),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的理想毕竟通过苏联人民付诸实施并确曾结 出一些诱人的果实。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模式,无论是成功的探索,还 是失败的教训对于后人都是极为宝贵的,都是今天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完善可资借鉴的财 富。思想理论的发展不能没有继承,制度的发展当然更需要继承。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转折中产生的所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也是后来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长期实行的基本制度。对它的弊端人们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其进行全面改革 的必要性已经成为目前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如果对传统社会主义采取非历史的态度,甚 至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原罪,完全否认新社会主义和它的历史渊源,也是不科学的 。
3
自从斯大林逝世,特别是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社会主义开始进入第三次转折时期 。现在尚难推断这次转折何时完结,这将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变数的时期,也是社会 主义从理论到社会制度发生根本蜕变的时期。我们现在正处在转折的过程之中。
这次转折是与对传统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的再认识相联系的,或者说从社会主义 国家开始改革发端的。最早开始于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拉开了转折的序幕,由 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是正剧的开始。只是在继70年代末中国加入全面改革的行列之后, 社会主义才真正开始了全面改革。中苏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加入全面改革的队 伍,局面才真正开始了变化。但是,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命运多舛,上个世纪末苏东发 生剧变,至此,这次转折出现了严重的历史曲折。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开始的第三次转折其进程是与改革同步的,而改革的根本原因说到 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面临的种种挑战有关,这些挑战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十分严 峻的。挑战主要来自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和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两方面。在社会 主义制度遇到巨大困难的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在二战后一度曾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局 面。尽管当代资本主义也面临着一系例如滞胀等问题的困扰,但资本主义尚未日薄西山 ,从目前看,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近80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社会主义各国 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从未改变过世界经济资本主义是主体,科学技术资本主义领 先的局面;就人民生活水平来说也还未赶上或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代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发展对比所产生的反差是我们必须改革的主要动因。当代国际共运遇到的最主 要的困难是需要创造一种反映时代要求,代表人类进步的方向,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的社 会主义制度。这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真正吸引世界广大人民。
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 新型社会主义体制的过程。今天社会主义的改革已经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其重大 突破有:在经济体制上:(1)由社会主义的单一所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包 括个体、民营、外资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的所有制;(2)实现了由产品经济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转变;(3)由按劳分配一种形式的分配,转变为包括按资分配等多种形式 的分配。在政治体制上:(1)由以党代政的集权体制向党政分开、分权的体制转变;(2) 由委任制向选举制,由终身制向任期制转变;(3)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等等。
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尽管出现了许多波折和反复,苏东剧变说明这次转折的空前严峻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出现的从未有过的变局。但是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在坚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地使我们的社会制度与时俱进。改革的 深入过程就是新的社会体制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革的总体目标实现之 时,就是新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之日。在这次转折中至少要完成以下历史任务:
首先,要找到能替代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第一次转折解决了社会主义从空 想变为科学的问题,找到了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道路。第二次转折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 现实,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转折将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把 传统社会主义改造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在经济上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分配上更为 公平,生活更加富足,政治上比资本主义更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正如前苏联一位理论 家所言,“在当代条件下,革命的前途问题转到另一个方面去了,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 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了,只有通过形成能够惟一替代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具体的民主抉择,才能找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4](P54)
其次,必须极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诞生的苦痛,夺权的 血战,创业的艰辛,发展的曲折。第三次转折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的种种挑战中起 步的。“过去,主要问题是将群众引向争取社会主义斗争,形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队 伍,而革命的目标和革命改造的性质显然是足够清楚的。”[4](P54)可是现在面对迅速 变化的大千世界,我们困惑了,改革深化所带来的理论问题层出不穷:例如,什么是剥 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不仅仅是广大群众的困惑,也成为理论工 作者的困惑。曾经一度清晰的目标似乎变得模糊了,我们好像又需要经历一次类似从空 想到科学的变革,这种情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历史正在呼唤一 个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时代的到来,第三次转折的实现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一个 新的水平。
第三,这次转折对社会主义的命运将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性转折。从某种意 义上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至今我们还没有完成,因为列宁在70年前提出的“ 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5],至今还没有完成。历史要求 这一任务必须在第三次转折中实现,背水一战,不是胜利就是死亡。可见,这次变革、 转折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多么重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转折发展并且需要大变革的时代,无论资本主义的西方还是社会主义 的东方都需要变革。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将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变革,认识到这一点 就会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努力去迎接第三次社会主义转折成功的曙光 。
收稿日期:2003-04-15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斯大林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列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