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西部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生态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按照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涉及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市)。这一地区土地总面积约为68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71.03%;人口约3.5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5%,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方面,西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长江、黄河、黑河、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西部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突出表现在水资源危机加剧,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不断退化,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野生动植物数目锐减等。
水资源危机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社会将无以为继。目前西部地区水生态严重失衡,使原本缺水的西北地区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主要问题有:
(1)河流断流。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河流断流现象日趋严重。目前河流断流已不仅仅出现在干旱少雨的西北部地区,而且频繁发生在水资源相对充裕的西南地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自1972年首次出现断流以来,连续20多年发生断流,且断流的频次在增大,长度在增加。尽管有关部门在2000年采取了严厉措施而没有发生断流,但断流的潜在威胁仍没有消除。其他如塔里木河、黑河等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河流断流仍是西部地区未来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2)湖泊萎缩。据统计,近30年来,我国第一大内陆盐水湖——青海湖湖水水位持续下降,1959-1988年湖水水位下降了2.96米,平均每年湖水水位下降0.102米;同期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湖水水位下降了3.54米,平均每年下降0.12米;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湖在1970-1988年的18年间,湖水水面缩小了39平方公里,而其他小型湖泊不仅面积缩小,而且有数以千计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3)冰川消融,雪线上升。冰川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西部干旱地区工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影响,我国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冰川消融,雪线上升的现象。据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青藏高原周边的冰雪线每年平均后退2-17米,祁连山东段和天山的冰雪线每年平均向后退缩2-6米,冰川退缩和雪线上升呈加剧趋势。
(4)湿地围垦和破坏加剧。有人将湿地比作是地球的肾,这是因为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西部地区拥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湿地,然而由于人为破坏,大量的天然湿地正在逐步消失或退化,从而使天然湿地的功能大大削弱。
(5)河流、湖泊污染严重,水质下降。由于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河流流量相对小,自净能力低,而工矿企业污染重,因此导致西部地区河流污染不断加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根据有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黄河的废水、污水排放量已高达42亿吨,比80年代增加了一倍,水质呈急剧恶化的趋势。据1998年水质监测的结果,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的7247公里中,二类、三类水质的河长占29.2%;四类水质的河长占36.9%,而五类及劣于五类水质的河长占到了33.8%之多。大江大河情况如此,小河小溪污染更为严重。而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现象也呈不断加剧趋势。
森林生态功能衰退
有人将森林比作地球的肺,这个比喻贴切地反映了森林对于地球的重要性。森林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原料,更重要的是,森林的生态功能如制造氧气,防风固沙,蓄水保田,改善生态环境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过去的50年间,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过去虽有所提高,但森林蓄积量却有所下降,森林总面积虽有所扩大,但天然林面积却大幅度减少,因此森林生态功能在不断衰退。
草地退化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草原分布区,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80%。然而,由于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西部各省过度放牧、草地超载现象非常严重,致使草地退化不断加剧,草地质量不断下降,益草种类减少,而毒草种类增加。据初步估算,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退化草地面积已占到了西部地区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23%之多,而且有相当面积的草地已退化为沙地。西部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图画正在被黑土滩、黄土滩的荒凉景象所代替。
土地荒漠化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的植被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重,危害日益加剧。目前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以水土流失、盐渍化、沙漠化和石漠化为主。虽然近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使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水土流失现象依然非常严重,部分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仍超过了国土总面积的50%。土壤盐渍化和沙化主要发生在西北部地区,石漠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西南部地区,目前土壤盐渍化、沙化和石漠化仍呈加速扩展态势。不断加重的土地退化使西部地区本来紧张的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部分种群濒临灭绝
由于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发育并保存了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然而,随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部分珍稀动植物灭绝,而现存的珍稀物种又受到很大威胁。如分布在新疆、内蒙、西藏、青海和甘肃的野牦牛、黄羊、藏羚羊和野驴等动物,因为生境破坏和滥捕滥猎而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它一些珍贵的野生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也因其商业价值而被大量破坏。对自然界的长期掠夺式破坏,导致西部地区相当数量的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固然有其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然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鉴于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境意识。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广大的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需全社会参与。逐步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实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西部大开发是全社会的事,但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应打破部门利益分割,建立综合管理决策机制。尽快制定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区域可以开发,而哪些资源与区域必须实行严格管护措施。
3.实行流域管理制。对跨省、区的重点流域、区域,实行流域、区域统一管理体制。在重要江、河源头区域,依法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中下游受益地区可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对源头与上游地区给予适当补偿,逐步建立、形成全流域共享机制。
4.树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思想。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力度。
5.节约用水,以水定发展。目前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水资源缺乏,因而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在制定各种规划和计划中,应以水定发展,以水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行业发展,避免互相争水,避免上游发展了,而下游却因缺水而出现严重受损的尴尬局面。
尽管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下,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仍呈不断恶化趋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仍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编后:中国西部地区地域广、地势高,许多外流河和国内全部内陆河均发源于此,有“世界水塔”之称;而大气环流作用给西北部地区形成许多多风区,又可称为“世界风库”,因此这一地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如何,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会产生影响。
了解现实状况,剖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确立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才能警示、教育人们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