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研究_和平与发展论文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研究_和平与发展论文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2)08-0022-05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p.34)。

一、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20世纪,人类在冲突中发展,在发展中困惑,在困惑中迎来了忧虑与希望参半的新世纪。国际理解教育是在交织着冲突、发展、困惑、忧虑和希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

(一)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反映

20世纪,人类始终在冲突或即将冲突的不安全环境中生存、生活。由于国内利益分配不均,宗教信仰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世界各国的政治运动和局部战争此落彼起;由于狭隘民族主义、霸权沙文主义和极端军国主义的存在及猖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烟火几乎燃遍了全球,给人类带来的遭遇和破坏史无前例。几十年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与不安,而且可能更加危险[1](p.32)。人类的冲突性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冲突的形式和根源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文明或文化的差异和相斥[2]。

遏制人类的冲突,实现持久和平的根本途径,不仅仅是签订军事停战条约,也不仅仅是放弃战争、宣布中立,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人类“真正理解”的理念,发展其追求持久和平的人性。正如联合国宪章所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方法”。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体现着教育在捍卫和平、遏制冲突上行使的重大使命。

(二)国际社会“发展”理念的呼唤

20世纪尤其是后半叶的科技发展迅速加快,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史无前例,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突飞猛进的提高。然而,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越来越有扩大的趋势。

这种优势在“普世主义”看来似乎是人类发展征途上先知的化身,实质上,它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团结的障碍。“任何人类社会团结,都源于一整套共同的活动和计划,也源于共同的价值观”[1](p.38)。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来已是分割的世界增添了一条条鸿沟,这些鸿沟割裂了人的共同的活动计划和价值观,最终导致人的“类生存”意识的渐渐丧失。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和社会进步,因此,在人的“类生存”意识处于危机之际,教育应在发展不平衡的双方以“理解”为基石构建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使人类跨越过去的鸿沟,走向共同进步的明天。

(三)全球本位道德教育的体现

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是以解决困扰人类全球问题为中心的新道德教育取向。它以“科学人文主义”[3](pp.184~186)和“生态伦理学”[4~6]为理论基础,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这种人具有全球道德意识,“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后果,……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3]。道德教育的视野由人与人、人与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关注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

全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因此,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是重建人类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超越”之间的新观念[7](p.368)。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人类应该感悟到“人类中心主义”的缺憾,关注“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5~6],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初简单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上升为伦理的(对自然的爱)、审美的(对自然界的美感体验)关系[7](p.370);从“人与人”关系来看,人类应该走出建立在竞争与专制基础上主仆关系的误区,逐渐形成全球共同营生的意识,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或伙伴关系;从“人与其自身的超越”关系来看,人类不仅应该满足于“现象世界”中物质、功利的追求,而且应有“理念世界”中精神、价值的追求。全球化时代要求人类能够超越现象世界的本性,在对真、善、美追求中拥有共同的精神理念。

(四)全球化时代的使然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近20年,人类活动的全球化现象日趋明显。“全球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正日益加深,这种关系是由在自由贸易主义理论推动下出现的经济和金融边界的开放所造成的。”[3](p.23)全球化的特征首先体现在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现象;其次体现在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再次是人口流动扩大引起的“国际移民现象”空前增长[3](p.29);最后体现在语言、衣食、娱乐、体育等文化现象的国际流行。

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可能导致一个充满全球问题的危险世界,因而要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如前所述,把道德教育建立在全球本体基础上。然而,我们应该乐观地认识,全球化的确为我们共建美好的“地球村”提供了技术上、信息上、感情上、智力上和文化上的支持。今天,人类的交流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与飞跃;各国、各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与合作活动,奠定在先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文明成就基础上,越来越走近厚积薄发的时代;普世主义遭到全人类在情感上、智力上和文化上的反对;新殖民主义面临众多掘起国家的抵制;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获得绝大多数文明区人民的认同。这些为在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人们在文化理解上产生双重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共同遗产的存在。

二、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阶段

二战后,国际理解教育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并得到联合国成员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的努力推行下,国际理解教育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历经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的倡导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随着教育科文组织成立而产生。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胡克斯雷(Julian Huxley)在教科文召开的第一次常务工作会议上强调,教科文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平与安全做贡献和促进人类健康与幸福。因此,教科文的活动应该从完善人类精神家园出发促进国际理解[8]。教育行动计划也不例外。

1947年,教科文为了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所统一认识,便于巴黎效区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8](p.117)。此后,教科文组织又召集了6个国际研讨会,探究国际理解教育的特殊领域,如历史、地理教学,教师培训和教科书编写等问题。

1948年是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重要一年。首先,国际公众教育大会的第八次会议发表了《关于发展青年人之间国际理解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之建议》(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mong young people and teaching abou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其次,八位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联合发布一项“关于影响国际理解形成的紧张局势”的宣言;最后,联大发表了《关于人权的国际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恳请所有联合国成员国的学校开展对该宣言的学习与教育。

40年代,国际理解教育处于理念产生和初步倡导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和平教育、国际组织宣传与了解、尊重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实施

1950年,国际理解教育曾被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8](p.117)。然而,由于“世界公民教育”的概念预示着存在着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所以,1952年,“世界公民教育”被改称为世界共存教育(Education for Living in the World Community)。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提出世界共存教育的八项目标是必须认识到[8](pp.117~118):1)开展全球社会的教育,缔造一个与联合国宪章精神相一致的国家社会;2)各成员国无论存在着何种差异,都有权力和义务在国际机构中合作;3)世界文明来自许多国家的共同贡献,所有国家之间都相互依存;4)不同人们在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个性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各自都有赖以存在的理由;5)人类在历史上、道德上、智力上和技术上的进步逐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尽管世界上仍被冲突的政治利益和紧张局势所分割,但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明显;6)国际组织成员国所制订的条约上要各国人民积极布局的支持,就会发挥重大作用;7)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心灵上要有全球和平的责任意识;8)发展儿童健康的社会态度,为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奠定基础。

以上八项目标成为以后推动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原则,并产生过持久的影响。这个工作小组还建议用“国际理解”或“国际合作”术语代替过去的“世界公民”、“世界共同体”等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概念。于是,1954年,“国际理解教育”这个术语开始稳定地应用开来。

另外,这个小组还提出在联合国成员国的学校中开展国际协作性的行动方案,被称之为“联合国教科文联合学校计划”(Unesco Associ-ated School Program,简称为"ASP")[8](p.118)。该计划明确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并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其工作核心和总结报告的主题。“联合学校计划”的总结报告明确自己的宗旨在于[9]:1)增强对世界问题和全球合作的了解;2)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及不同人民的文化促进国际理解;3)增进人权知识,遵守人权的基本原则;4)高度评价并大力支持联合国在世界和平、友谊等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50年代早期,国际理解教育具有理想主义倾向,比如提倡教育人类成为世界共同体;再加把道德上、智力上和技术上的进步看作全人类的共同遗产。然而,50年代后期,国际理解教育逐渐呈现出较为现实性,甚至带有冲突性的问题,比如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冲突所引起的如何正确妥当地认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成为国际理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课题。特别是1954年,苏联加入联合国后,尤其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发布了新的不结盟协定后,使得国际形势发生极大转折,联合国的研究项目,包括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开始披上“冷战”的政治色彩。

(三)20世纪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

20世纪60年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状况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

1960年被人们称之为“非洲年”,因为该年许多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了联合国,这对现存的世界秩序和联和国体制来说,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和根本结构的转变。第三世界开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显示出力量,“发展”成为联合国的焦点议题和教科文资助项目的优先计划。由于国际社会分裂为东-南、西-北两大阵营,所以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由具有宽容意义的东西文化交融演变为两大阵营的政治立场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

60年代初,国际理解教育面临着多种困境与难题。一方面人们很容易理解“和平”、“人权”、“国际文化理解”等概念;另一方面,人们很难确定恰当的、具体的实施模式。为此,教科文组织于196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名为“向青年人宣传有关和平,相互尊重和理解思想的方法”。其主要内容为[8](pp.118~119):1)提高青年人对世界及各国人民的认识;2)培养青年人以毫无偏见的赞同态度去认识他国文化;3)以友谊而不是强暴的方式去对待差异;4)激发青年人理解国际合作在解决世界问题的必要性;5)鼓励尊重人权,对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及积极向上的进取愿望。

60年代后期,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转向低落。联合国大会把60年代称为“发展的年代”。教育被看作发展中国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教科文的重点开展项目为提高读写能力,扩充基础教育及开展教育规划等内容。虽然当时教科文的中期计划包括一项关于国际和平与合作的决议,然而,这个议案倾向于提出一系列政治问题,如裁军、废除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方面。

(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转折

20世纪70年代有关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戒毒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问题成为国际教育的焦点。然而,1972年由“国际教育教展委员会”写的《学会生存》报告并未对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和平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教科文组织考虑到有必要拟定一份推动联合国成员国开展有关人权和基本自由教育的建议书。

70年代以后,教科文倾向于动员各成员国把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由了解——态度形成——采动行动——团结一致——国际合作若干环节等前后贯通起来,因此,需要拟定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指南。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在联合国第18届会议上发表了《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教育之建议》。该《建议》进一步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8](pp.119~120):1)公民与道德方面:自由、平等、人权、消除种族歧视、尊重别人权力以及社会和公民责任;2)文化方面: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文明遗产,不同生活方式和观点以及学习外语;3)研究和解决人类主要问题:权力平等和自我选择权、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裁军、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难民、解放运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文盲、健康、疾病、饥饿、生活质量、自然资源与环境、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体制的作用等;4)其他方面:国际惩罚及解决问题办法、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策略等。

1974年的《建议》不仅是理解或学术上的课题设计,而且也是30年来联合论坛一直探讨的问题。它为以后的国际理解教育拟定了行为框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它指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教材开发、教学实验与研究、校内外教育结合、成人教育等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上的重要意义;强调积极参与“联合学校计划”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重要性;倡导在历史、地理教学中开展跨文化的研讨与活动;恳请各国政府充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并在教育政策、教育观念、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规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五)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

1974年的《建议》为各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内容指导。国际理解教育几乎包括与国际教育相关的所有重要问题,例如人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教育与发展、人口教育、国际问题研究等许多方面。尽管有的活动在开展时并没有称之为国际理解教育,但是实际上都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理解教育从政治阴影中走出,迈上新的台阶。一系列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计划相继被推出。例如,“1981~1989人权发展的教学计划(1980年);”“1986~1995国际理解合作和平教育发展计划”(1985年);”“国际教育发展的联合行动计划”(1991年);“人权和民主教育的世界行动计划”(1993年)等。

1994年,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这次大会主题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教科文围绕这个主题举行了六次会议,其主要内容分别为“经济全球化与教育政策”、“为宽容和相互理解的教育:宗教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项目,促进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所行之有效的网络”、“相互开展外语教学:国际理解的一种因素”,“人权教育”及“媒体和国际理解:为更好地理解提供信息”[10](p.186)。另外,本届会议通过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和《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科综合行动纲邻草案》[10](p.186),这两个总结性文件以建设“和平文化”为中心内容,实质上它们既是联合国际科文组织所推行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又是在当代国际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为各国在新世纪如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指南。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50年历程记载着国际理解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曲折变化,同时也预示着国际理解教育在新千年的以下发展动向。

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将继续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不断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国关于国际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大力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计划以及支持和帮助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

第二,国际理解教育迎来了积极的、广阔的国际社会背景:全球政治民主化、经济贸易国际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互联网的扩大以及各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等因素越来越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产生有利影响。

第三,民族差异的存在,宗教派别的争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社会冲突突变性的呈现,导致世界大战因素的潜伏等现象将长期持续,因此,各国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承担在全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心灵深处播种“理解”理念的重大使命。

第四,国际理解教育将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它是在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和国际理解基础上的民族主义两种思想的统一体现。

第五,各国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将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接受国际社会的指导,另一方面将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各国将普遍关注国际和平问题与教育、国际环境问题与教育、国际权问题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全球问题与教育、国际化问题与教育、青少年问题与教育、国际价值观问题与教育、世界人口问题与教育等等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领域。

标签:;  ;  ;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研究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