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巩固和发展我镇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论文_滕志发

论如何巩固和发展我镇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论文_滕志发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水利站 广西南宁 530211

摘要:结合我镇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巩固和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原因;措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我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环境改善作出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成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短板和突出问题亟需在发展中补齐补强。

一、基本概况和主要成效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初有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加强和相关配套措施的不断改善,截至2017年12月末,我镇已建成小(二)型水库五座,水库集雨面积10.28平方公里,总库容211.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70亩,实灌2250亩。建成山塘36座,集雨面积12.52平方公里,总库容121.4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1.4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24亩,实灌1936亩。建成引水渠3条,全长23800米,灌溉面积2090亩,提灌站23个,装机容量23台/1347Kw,设计灌溉面积11400亩,实灌7020亩。建成防洪提28座,堤长4128米,保护耕地面积9315亩,人口13800人。同时,还建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50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和加强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我镇农业结构的调整、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加强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方面,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提高了农民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因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绝收的耕地面积由过去的年均600亩降低到现在的年均220亩,年平均亩产也由2015年的6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40公斤,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安全饮水工程极大地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使全镇34500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难”,取得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显著效果。

(三)兴水利促农氛围逐步形成

随着国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以及我镇多年来水利建设成果的不断显现,全镇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氛围逐步形成。但是,2015年至2017年,全镇新建投入农田水利项目仅为64个,同比(上三年)减少了58.2%;各级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投入1528.58万元,同比减少17.94%;农村群众自筹资金投入10.2万元,同比减少23.73%,水利工程惠及的耕地面积也由过去的22613亩,其中,水田15086.98亩,旱地7526.02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全镇农田水利历史欠账多、投资需求大,农田水利建设仍然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1.农村水利供给总量仍显不足。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不匹配等诸多原因,一方面保障农业生产对灌溉设施的依赖性强,另一方面发展灌溉设施受到水资源条件的束缚大。目前,全镇仍有1850亩水田缺少灌溉设施,占全镇水田面积的12.26%,且受水土资源条件影响,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扩大灌溉面积的难度很大。同时,已经建设灌溉设施的耕地利用效率不够高,且有些设施年久失修、配套不够完善,一些低洼地区排涝标准较低,已经影响到了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整体运行和发展。

2.农村水利现代化、科技化水平仍然较低。目前,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够高,原有水利设施升级改造的步子缓慢,部分饮水安全工程规模相对偏小、设施相对简陋,存在不稳固、易反复等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水利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的短板将愈发显现,尤其是农业相对效益低、条件差,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外出打工,基层水利技术人才短缺,农村水利服务距离与调整中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现代化、科技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3.节水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前,我镇农田水利仍然面临有的地方水资源不足与有的地方灌溉用水浪费并存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多数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地面灌溉,甚至是大水漫灌为主,喷灌、微灌、抵押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全镇灌溉面积的0.08%,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面距离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管理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科学的灌溉用水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技术保障亟需建立和完善。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分散管理,使用效益低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尽管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但距离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尚有很大差距,加之农田水利建设过度依靠财政拨款,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田水利发展需要,政府资金捉襟见肘,财政压力很大。其次,资金使用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农田水利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镇的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新建水利工程方面,近三年来用于已新建水利工程 和维护工程的资金仅占总资金的38.5%,由于个村坡缺乏善于管理能力。如何高效地管理和使用水利工程已经成为制约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最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当前,我镇各村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自身的现代化、科技化程度低,对农田水利的现代化、科技化需求十分有限。同时,因为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普遍较低,大量创新人才 流失,客观地造成了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进一步形成了我镇农田水利发展的较为缓慢的程度。

三、对策及建议

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效发展、高效应用,是一件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机制改革、管理创新、创新发展等多个层面多管齐下。一方面,要着眼新时代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新发展、新变化,在持续加大政府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改革创新农村管理模式,构建多元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向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领域注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引导全镇农民逐步改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科技兴农的宣传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创新内在动力,推进农田水利工作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四、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为保障,克服农田水利建设制约“瓶颈”。

按照公益性强弱,农田水利工程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两种,可由不同的投资主体来投资建设,投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

(一)公益性农田水利设施依靠财政支持为主。公益性农田水利设施具有纯公益性、非竞争性等特点,包括农村防洪工程、大型灌排工程、水源工程等大中型项目,往往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和投资周期长,投资建设公益性水利工程是国家机关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政府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地方债券用于水利建设的比例,积极争取上级机关的财政专项支持,保障农田水利财政支持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可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对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公益性不强、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的经营性农田水利工程,在财政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和参与水利投资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的作用,鼓励村集体、农村合作社在上级水利部门统一规划下,自筹资金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另一方面,给予社会资金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通过业主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其他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田水利、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

(三)发挥金融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尤其是在公益性质不强、受益主体明确的经验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向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村民个人兴建小型农田灌溉工程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加大对农村经济组织自建水利工程的支持力度,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农田水利工作和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效发展、高效应用,还必须依靠改革创新。这既是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比配性差的客观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更是发展新时代现代化农业,实现我镇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的核心在于节水,而发展节水农业必须以农田水利工作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为保障。

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一是要贯彻水权改革各项措施。水权改革主要针对水的使用权改革,在明晰水的使用权基础上实现水权的有偿转让,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机制,规范水权转换办法,严格实行监管机制,为农田水利工作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发挥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面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农田水利工作和管理系统,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水利工作和管理的良性运行,转变“重建设、轻管理”弊端,明晰社会资金注入水利项目的工程产权,调度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村经济组织在水利工作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强农惠农长效机制。通过改革创新建立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良性互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政府“多予”加强对服务和保护,企业“少取”实现对三农“反哺”,对农民“放活”增强其创新发展的生产动力,不断增强我镇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强农惠农机制稳步、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平富.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思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6):343-345

[2]高俊才.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J].中国水利,2009(21):9-10

[3]桂丽.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6):5-8

论文作者:滕志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8

标签:;  ;  ;  ;  ;  ;  ;  ;  

论如何巩固和发展我镇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论文_滕志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