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我肤浅地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各种能力。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
一、德育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同时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
这学期学校开展“学习《弟子规》,塑造美德行”活动,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弟子规》。我利用自习课给学生讲解其内容,并带领同学们背诵。可班级里总有纪律不好的同学,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自习课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但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节课。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正在自习课上思考这个难题,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学一起背,激励学生们和我比赛呀!我可以将自己背会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在努力地学习,也是他们的一份子。从此,课堂上多了我的背诵声,多了同学们的赞叹声和掌声。每天自习课上,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大声地背诵,剩下的时间学生就会争分夺秒地背诵。不出两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彻底上来了。渐渐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无比幸福。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地承认,这样才能取信于学生,让学生信服,教育学生时才更有说服力。记得一次语文课上,同学们写完课堂作业交到讲桌上。等我批改完查本数时,怎么查都是少一本,论我怎样询问都没有人承认没交作业。因为班级里有一名同学常交不上作业,所以这个罪证自然会轻易地落到他头上。我一贯听不进去他的解释,自然对他大发雷霆。可是平静下来后我却意外地发现他的作业本压在我的教案本下面。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道歉。他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三、无处不在的德育
教师应注重课堂上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在学习《死也不倒下》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运动会上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还应注重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四、变惩罚为责任教育的德育
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却顶撞了老师。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比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我又进一步贴心地说:“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他的信任,他自己意识到了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真知吧。
一个学生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家庭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我们教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让我们都伸出双手,付出全部精力,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论文作者:刘爱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同学们论文; 老师论文; 同学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