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二十二冶医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目的:研究心源性肺水肿的CT表现,提高应用CT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CT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心源性肺水肿患者CT检查的表现。结果: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有70例患者出现心脏外形变大现象,占总比例的94.59%,有5例为合并叶间积液,占总比例的6.76%,有46例为双侧胸水少量积液,占总比例的62.16%,有6例为单侧胸水积液,占总比例的8.11%,有28例为双侧胸水积液基本相等,占总比例的37.84%,有20例患出现肺淤血,占总比例的27.03%,有46例出现肺间质水肿,占总比例的62.16%,有22例出现肺泡性肺水肿,占总比例的29.73%。结论:对于有特征性的CT表现的心源性肺水肿,应用CT扫描检查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具有早期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源性肺水肿;CT表现;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1.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591-02
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至肺间质或肺泡形成肺水肿,临床上常见的肺水肿包括两种,分别是心源性肺水肿和肾性肺水肿,其中心源性肺水肿在临床上更为常见[1]。心源性肺水肿是由左心衰竭或二尖瓣狭窄导致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无力、烦躁、面色灰白、肢体发绀等,听诊肺部有干性啰音,X线检查胸片显示为在患者肺门的处有蝴蝶状阴影,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其中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临床上危急的重症,必须及时进行抢救,否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应用CT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7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其CT检查的表现,现整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CT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74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34-6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7.8±3.4)岁之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及CT检查等符合临床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标准[3],74例患者中包括12例冠心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在发现心源性肺水肿前未查出相关的心脏疾病。74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咳出白色泡沫痰,小部分患者出现痰中带有血液的现象,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听诊发现肺部有干啰音或者湿啰音,74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1.2扫描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机进行CT扫描,层厚为8mm,部分层面用2mm的薄层进行扫描,SCT扫描的螺距1.3,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经过CT检查的表现,分析鉴别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 诊断结果
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经过CT扫描检查后的具体表现见表1。
2.1心脏外形改变
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有70例患者出现心脏外形变大现象,占总比例的94.59%,其中有16例为单纯性左心房增大,占总比例的22.86%,有20例为全心增大,占总比例的28.57%,有22例为左心室明显增大,占总比例的31.43%,有12例为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占总比例的17.14%。
2.2胸腔积液
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有5例为合并叶间积液,占总比例的6.76%,有46例为双侧胸水少量积液,占总比例的62.16%,有6例为单侧胸水积液,占总比例的8.11%,有28例为双侧胸水积液基本相等,占总比例的37.84%。
2.3肺淤血改变
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有20例出现肺淤血,占总比例的27.03%,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肺门影变大,在支气管出现的血管束变粗,稍有模糊,肺野的密度增高,并且出现磨玻璃样的高密度影。
2.4肺间质水肿
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有46例出现肺间质水肿,占总比例的62.16%,主要表现为肺野密度增高,支气管血管束变粗、有模糊现象,同时出现磨玻璃样高密度,在肺小叶的间隔出现增厚现象,伴有细线条状的间隔线,除此之外,肺叶间的胸膜出现增厚现象。
2.5肺泡性肺水肿
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有22例出现肺泡性肺水肿,占总比例的29.73%,该类患者表现为肺部斑片状,呈云雾状的高密度,内部能看见支气管气相。22例肺泡性肺水肿患者中有16例以肺门为中心成蝶翼状,5例大小及形态分布不均匀。
3 讨论
3.1心源性肺水肿的CT表现
心源性肺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左心功能衰竭,在临床上与肺部原发性病变很难鉴别,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心源性肺水肿具有重要的意义[4]。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心源性肺水肿主要是因为左心功能不全导致肺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从而肺静脉压升高,使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内,导致出现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性肺水肿[5-7]。左心功能不全引起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的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①肺静脉扩张表现为:肺门起始处向上行的血管类似鹿角形状。②肺野透过度低。③肺门影大且模糊。④肺血管纹理多、边缘模糊。肺淤血的CT表现为:肺门影变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且模糊,肺野密度高。肺泡性水肿的CT表现肺野内有斑片状和云雾状的高密度影,内部有支气管相,典型的肺泡性水肿表现为两肺对称,肺门中心呈蝶翼状分布。间质性肺水肿在慢性左心功能不全中最为常见,CT表现为肺野密度变高,支气管血管束变粗且模糊,肺小叶间隔增厚,有细线状间隔线。胸腔积液是由于胸膜水肿导致,CT表现为双侧胸腔后有高密度影。有关文献报道表明,除了左心功能不全以及肺静脉高压性心脏病外能导致肺水肿,过敏反应、尿毒症等也能引起肺水肿的发生[8-10]。
3.2鉴别诊断
3.2.1肺炎
在诊断鉴别肺炎时,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白细胞上升等。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痰颜色为红色(或白色),肺炎CT表现片状高密度,病变在肺段,对称分布于肺两侧的现象少。肺泡性肺水肿CT表现以肺门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11-12]。
3.2.2肺间质纤维化
在诊断鉴别肺间质纤维化时,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厚,扭曲、变性等。肺间质水肿CT表现为肺小叶间隔模糊,不表现为支气管扭曲现象。
3.2.3胸腔积液
在诊断鉴别化脓性或者结核性胸腔积液时,胸腔积液表现为不对称性、胸膜增厚,结核性胸膜炎肺内有结核病灶;心源性肺水肿胸腔积液多为对称性,无胸膜增厚现象。
3.3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74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出现心脏外形变大现象有70例(94.59%),胸腔积液有74例(100%),出现肺间质水肿有46例(62.16%),出现肺淤血的患者有20例(27.03%),出现肺泡性肺水肿有22例(29.73%)。综上我们认为对于有特征性的CT表现的心源性肺水肿,应用CT扫描检明确的诊断和鉴别心源性肺水肿,具有早期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红栋,张研,吴莎莎,等.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3):275-276.
[2] 沈中元,邹制理,方忠军.心源性肺水肿的X线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13):153-15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4] James D.Londino and Sadis Matalon Chloride secretion across adult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contributes to cardiogenic edema.PNAS 2013,110(25):10055-10056
[5] 王增状,姜领,鞠衍松,赵新玲,黄福存,赵仲愉,林少华.心源性肺水肿的CT征象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3(06):36-39.
[6] Tokiko N,Makoto K,Kimiaki K,et al.Contribution of Extracardiac Factors to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nd the Severity of Pulmonary Congestion on Chest X-rays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Intern Med 2012,51:239-248
[7] 江永尧,刘建新.CT在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5,22(01):53-54.
[8] 楚克付.心源性肺水肿的CT诊断[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0(06):1068-1069.
[9] 黄继权.心源性肺水肿的CT诊断[J].吉林医学,2014,15(09):1799-1800.
[10] 郭鹏举.急慢性心源性肺水肿的X线与CT对比研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36):75-76.
[11] 侯艳军,徐焱,赵彦民.心源性肺水肿的CT诊断[J].中原医刊,2015,17(22):78-79.
[12] 郝爱华,曾庆娟,江洁.心源性肺水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4(02):518-520.
论文作者:王锋,程大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肺水肿论文; 患者论文; 心源性论文; 占总论文; 肺泡论文; 比例论文; 表现为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