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十五”科技新论_徐冠华论文

徐冠华“十五”科技新论_徐冠华论文

徐冠华畅谈“十五”科技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徐冠华论文,科技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春天,徐冠华就任科技部部长。在那个对于当代中国科学繁荣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季节里,记者萌生了就“十五”科技发展思路采访徐部长的念头。其后半年里,记者多次提出采访要求,但徐部长一直以“还需要思考,还需要调研”为由,予以婉拒。

秋天,记者如愿以偿。2001年8月30日, 在科技部召开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前夕,徐部长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畅谈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总体构想。

科技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十五期间的我国科技工作将怎样定位?

徐冠华: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一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号召我们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地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党和国家把科技发展放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动力,科学技术目前所受到的重视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个时候就任科技部部长,我感到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把科技工作搞好,以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我认为,新时期科技发展的主题,或者说定位,应该是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科技工作今后应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力争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三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四是加大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的支持力度。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中央决策的能力

记者:您认为,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应做哪些调整?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徐冠华:党中央明确提出,“十五”计划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深入分析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后做出的正确决策。近年来,科技部在执行中央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较好成绩。面对当前新的形势,特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科技工作的紧迫要求,以及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态势,科技部应当站在“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宏观问题的研究,善于从战略层次上审视和处理与科技工作相关的问题,有效地服务于中央决策,及时向中央提出可操作的科技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科技工作还面临尚须进一步研究解决和正确处理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如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关系,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加入WTO对我国科技的影响与对策等。在科技战略重点、 优先发展领域、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等认识问题上,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开展宏观问题的研究,对于完成“十五”科技工作任务和促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科技部根据国外的经验,拟成立“科技顾问委员会”,聘请国内和旅居海外的科技、经济等领域具有宏观战略思维的专家,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我国科技改革与发展的实施建议;反映社会各界对于科技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评估科技部工作绩效。同时,科技部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前提下,增设专门的调研机构,负责组织重大战略问题的调研,协调各有关单位的调研工作。

切实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

记者:作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您曾长期从事遥感技术及应用研究。1983年以来,您又先后负责“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和部委级奖励,进而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您认为开展科技工作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徐冠华: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首先表现在高技术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战略高技术研究,抓什么、不抓什么,先抓什么、后抓什么,这是战略决策的首要问题。

早在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机制上也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一方针贯彻力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定位不够明确;与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需要结合不紧密;“口袋”式项目仍然存在;对单项技术缺乏集成与统合等等。

科技部党组研究提出,“十五”科技工作必须在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上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要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精神,努力打破部门之间、计划之间彼此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国家层次上的规划与统筹;二是要逐步摆脱单纯技术取向的科技工作格局,以提高战略性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创新;三是要选择少数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影响的领域(如系统芯片、电动汽车、磁悬浮高速列车等),集中力量实现技术的跨越,并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

加快体制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记者:经过十几年的改革特别是近两年的改革,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已具雏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大为改观。但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就任科技部部长后,您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将采取哪些新措施?

徐冠华:近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稳步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初见成效,都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还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作为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科技部应当把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宏观管理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目标,把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为中心和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技力量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突出科技发展的工作重点,全面改善创新环境和氛围,使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出支撑作用。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近期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目前,国务院部门属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正深入推进。科技部将继续加强对转制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落实已有政策,采取新的措施,促进转制院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二是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院所改革工作。随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基本到位,深化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形势已十分紧迫。科技部将积极做好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工作。对各种公益类科研机构,将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特点,实行分类改革。

首先,有面向市场能力的要坚决推向市场,实行向企业化转制。中央有关部门制订了非常优惠的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原有的事业费全部保留。同时,转制院所可以与其他院所一样,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国家项目经费支持。其次,对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运行和管理的公益类院所,达到改革目标、经有关部门验收并重新核定编制后,国家对其增加人均事业费投入。第三,加快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新机制为目标,把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内部机制改革的重点。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主要通过中介机构给予扶持和引导。科技部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部将把发展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动员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介机构的发展,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完善产业分工、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协作,全面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水平,并研究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投入渠道,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大力加强、引导和扶持信息、咨询、评估、培训、示范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大力调动地方、高校和企业的

积极性,形成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

记者:您从事科技领导工作的一贯思想是,发展科技应借助于地方、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在这方面,您现在有什么新的考虑?

徐冠华:调动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全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工作,形成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和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不仅是科技部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而且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局。“十五”期间,科技部将努力打破以条条为主的传统工作格局,改变科技管理工作对象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行业主管部门以研究院所为主、研究院所以操作项目为主的模式,形成部门、地方、高校和企业结合的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目前,地方科技工作在国家整体科技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并且与经济的结合比较紧密,地方政府对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也更加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仍然对一般性建设项目投入多,对科技项目投入少,地方之间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问题还比较严重。为此,科技部拟将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认真做好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为地方科技工作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平台。

高等院校是公共科学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特别是由于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科学院间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使其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往往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实现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部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的巨大潜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使我国科技事业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确立企业在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科技部将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参与重大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企业自身研究开发力量,引导企业联合组建研究与发展联盟,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协作。

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的一等奖连续三年空缺。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徐冠华: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的一等奖连续三年空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技工作缺乏原始性的创新。除了客观上研究基础薄弱、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分散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科学研究工作过于急功近利,创新思想容易受到扼制,优秀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原始性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集中反映,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今后,科技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对应用性研究工作以获奖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进行根本性调整,推动科技人员到市场中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改革成果评价体系,对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评价,将从以发表论文数量和水平为主转变为以获得专利为主;从注重项目人员排序(如仅奖励前几名)转向注重对创新的实际贡献,从而有利于形成研究团队,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协作。三是改革项目评价体系,给小单位、小人物以更多的机会,支持具有很强学术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小项目,在此基础上不断收缩和凝炼重大科研项目;四是营造创新文化,在科学界逐渐形成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宽容失败,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良好风尚。

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

记者:随着我国加入WTO临近,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下降、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将会更加尖锐。科技部对此将采取哪些措施?

徐冠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始终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是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农村科技工作投入。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但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科技部将通过对自身计划和经费的调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2、推进农业科技园建设。近年来, 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科技部将于近期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以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规范和引导,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我们认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坚持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将为新形势下探索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3、调整和强化星火计划工作。 星火计划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计划。多年来,星火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根据当前新的形势和需要,科技部将适当调整星火计划内容,进一步加强星火计划工作。主要是以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积极推进农村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推广普及重大农业共性技术。一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实施农业信息化科技行动。二是开发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使我国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四是大力推进“白色农业”,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通过总体规划和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我国奶业的全面振兴。五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持续、规范和健康地发展。

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

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记者:早在80年代中期您担任中国林业科学院遥感中心主任时,不少科研人员曾不为一些公司企业的高薪聘请所动,而宁愿留在该中心工作,他们说图的是“舒心”。在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上,您有什么见解和秘诀?科技工作千头万绪,您就任部长后将从哪里抓起?

徐冠华:小到一个研究所,大到一个部委乃至整个国家,人的问题是根本,也是关键。我认为,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应该成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国内外的无数创新实践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科技工作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把人才用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今后,必须从体制、机制、政策和文化等各方面着手,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加速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科技人员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这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重点制定科研人才使用和保护政策,特别是鼓励尖子人才的政策;要在分配体制上突破,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贯彻知识(包括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的原则,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科学家们的待遇;要通过制定政策和立法,确保在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

同时,还应着力营造促进创新的文化环境。要不拘一格地选用年轻人才,努力创造条件,形成允许失败、包容失败和鼓励不怕失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以及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环境,让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这必须成为我们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要通过创立有关制度,保障人才的平等竞争,鼓励相互协作。要继续创造条件吸引和欢迎海外人才来我国创新创业。就科技部的工作来说,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今后都要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记者:就任科技部部长后,您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以人为本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成搞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徐冠华: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传播者,科技人员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之一。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的表征之一。做好新时期的科技工作,首先要做好科技部的科技管理工作。我认为,科技部在新形势下最紧迫的任务是把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根据当前的形势,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科技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概念、说教和口号,而有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着重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及业务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和立场,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大政方针和科技发展趋势,正确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从管理制度建设上抓起,形成有效的机制和宽松的环境,切实解决干部群众的实际问题,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把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大力提倡务实高效、热忱服务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四是抓好干部职工队伍的廉政建设。

搞好新时期的科技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将满怀信心,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努力开创科技创新万马奔腾的新局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做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徐冠华“十五”科技新论_徐冠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