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性别角色的不和谐与误解_性别角色论文

儿童心理问题:性别角色的不和谐与误解_性别角色论文

儿童心理问题:——不合群与性别角色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问题论文,误区论文,性别论文,角色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问题之一:不合群

不合群是指儿童在同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有心态。

妈妈的诉说

豆豆上幼儿园的时候哭了整整一个月才好转。现在虽不哭了,可就是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个人独来独往。老师教小朋友们做操、跳舞时,其他小朋友都在参与,就他一个人站在一旁一动不动。家里来了陌生人,便躲在房里就是不愿出门。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像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去适应?我真担心,像这样下去,他以后还有什么用?我该怎么办?

诱因分析

儿童在幼小的时候出现一点怕人、孤僻的小插曲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就属于退缩行为了,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是过分的溺爱,特别是老人的溺爱。因为溺爱极易使儿童形成过分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的坏习惯。其二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经常遭受父母打骂,或父母关系不和,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等等。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极易形成自卑、孤僻的内向型个性人格。

心理辅导

不合群,对于现在城市里高楼下溺爱中长大的儿童来说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了。那么,不合群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就像母亲所说的那样不是个好孩子,长大以后没用呢?当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由于儿童成长的可塑性大,这种不合群的个性是可以改造的;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这种不合群的个性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否则,会影响其日后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做法可作如下尝试:

1.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儿童是可以听得进大人讲的一些简单道理的。因此,家长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进行一些说教式的沟通,谈一些与小朋友交往的好处和乐趣,启发他们人际交往的兴趣。

2.对那些有交往兴趣,又羞于交往的儿童,家长们可以自己先和他们做一些儿童歌曲、舞蹈、小歌谣等,让他们在知识、技能方面有长人之处,这样可以提高他们交往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

3.儿童过了2周岁以后,家长们特别是老年家长们应该节制溺爱儿童的心理,多让他们参与一些自己能做的常事,如吃饭、个人卫生等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克服他们的依赖心理。这样做有助于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4.家长们还可以联合老师进行纠正。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行为退缩的孩子,老师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尽量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许,少些谴责。并且老师还可以将那些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儿童进行交叉搭配组合,为他们的交往创造一个互补的环境。

儿童问题之二:性别角色误区

性别角色误区是指由于不正确家教的误导,儿童在性别角色的自我认识上产生了错误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过分模仿,或渴望自己成为异性角色的一种心理倾向。

病例

明明自小就是由奶奶带大,妈妈工作很忙,爸爸又经常出差在外。奶奶对明明是疼爱万分,因为几个儿媳都是生的男孩,而且个个都是调皮蛋,只有明明乖巧懂事,小小年纪就能善解人意。奶奶每次带明明出去玩时,总是要给明明精心打扮一番:眉间点个美人痣,脸上有时还搽点胭脂,为的是让明明能在众人面前显眼出众。奶奶经常对妈妈说:“要是明明是个姑娘该多好!你也少操些心,男孩有什么好!又要供他读书、上大学,还要给他买房子,娶媳妇!”奶奶的话自小就印在明明的脑海里,他开始为自己是个男孩感到紧张、内疚,他也认为自己如果是个女孩,妈妈肯定不会工作得那么辛苦。从此,他做事、说话都是那么小心翼翼,10岁的时候,他开始十分注意自己的外表打扮了,走起路来也是扭扭捏捏的,许多男生都不敢和他一起走路,上街时许多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了。这个时候,明明的妈妈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四处为明明求医问药。

诱因分析

儿童出现性别认识上的误区多见于农村儿童。当这些父母有一个女孩时,他们又渴望再生个男孩;当他们生了个男孩时,却又想再生个女孩。于是乎,如果是再有一个性别相同的孩子时,便很容易成了父母、爷爷、奶奶心中的异性孩子的影子。尤其是那些长期被过多女性宠爱的男孩很容易养成女孩的个性。

心理辅导

1.建立起医生——患者——家长三者之间的沟通关系。并反复地明确地向患儿讲明其自身的真实性别,并果断地指出其目前认识上和行为上的错误。

2.作为对患者性别认识造成影响最大的家长必须清醒地向患者作当面的自我批评和耐心地加以正确的指导。

3.注意一些本“性”标志,如男孩子留短发,参与踢球活动;女孩子留长发穿花衣服。虽然这样做很平常,很传统,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在性别的认识上仍然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解除患儿的忧虑,消除患者压力。如没有男孩的家庭渴望有一个男孩“顶天立地”,这样就容易使女孩子产生“假小子”的天真念头。没有女孩的家中希望有个女孩来帮妈妈做家务,于是就可能出现“假女生”的现象。久而久之,无疑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一种不该有的性别压力。

总之,最为关键的是父母必须从小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性别启蒙教育。应讲科学不必羞于启齿,也无须神神秘秘。

标签:;  ;  ;  ;  ;  

儿童心理问题:性别角色的不和谐与误解_性别角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