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生进城”的语言太笨拙了_陈奂生上城论文

“陈焕生进城”的语言太笨拙了_陈奂生上城论文

《陈奂生上城》的语言太别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别扭论文,语言论文,陈奂生上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中第四册课文《陈奂生上城》(2001年10月第2版,2003年浙江第7次印刷本),原发表于1980年2月号《人民文学》,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推进思想解放上,在创作题材的拓展上,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起过较大的积极影响,但其语言大都未经提炼,没有名作应有的文字之美,许多地方不大流畅。虽然展示了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的复杂心灵世界,但本质上是对农民采取讽刺态度(尽管是善意的讽刺),跟20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常出现的讽刺农民的节目相似,很不适宜作中学教材。

下面着重谈谈小说前三段的语言瑕疵。

第一段: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单看这一联句,没有多大问题。但联下文,别扭就来了。小说作者是叙述人,作者的立足点是随人物的行止和事件的发展而移动变化的,二者是同步行进的。叙述人绝不能处在跟笔下人物的相向位置。也就是说,在这篇小说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者随着主人公陈奂生的足迹一路进城,应该是“上城去”,而不是“上城来”。“上城来”这样的表述视角,叙述人显然是站在了“城里”的角度。我有学生在课堂上试为作者“圆其说”,道:“这个‘来’跟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来’用法一样,是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我说:“跟上一句对应的‘陈奂生’,是实词,下句就不可能是虚词,要不然,又有了新的别扭。”

再看第二段(为了表述方便,文段中加了序号):

①一次寒潮刚过,②天气已经好转,③轻风微微吹,④太阳暖烘烘,⑤陈奂生肚里吃得饱,⑥身上穿得新,⑦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⑧也许是力气大,⑨也许是包儿轻,⑩简直像拎了束灯草,(11)晃荡晃荡,(12)全不放在心上。(13)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14)上城三十里,(15)经不起他几晃荡;(16)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17)今天等于是空身,(18)自更不用说,(19)何况太阳还高,(20)到城嫌早,(21)他尽量放慢脚步,(22)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句①用了一个副词“刚”,言下之意应该是天气还比较“冷”,而下文却浓笔重墨描写“暖”,很是生硬;“刚”表示过去的时间短促,句②“已经”表示过去的时间较长,两句话连在一起,很不协调,可以把“刚过”改为“过去”,“已经”改为“逐渐”。句⑦“旅行包”前面“装满东西”和“干干净净”两个定语孰先孰后?按照规范,纯粹形容词的“干干净净”应放在前,表示性质状态的“装满东西”应置于后。从人们的视觉特点看,虽然“装满东西”和“干干净净”是同时看到的,但按思维规律,一般是先看到“干干净净的”旅行包,后看到“装满东西”与否的旅行包。比方说,“我们看到一棵一人多高的结满果子的橘子树。”成人的认知逻辑是,先从整体上说这棵树的大小,再从局部说这棵树结了多少果子。不然,先看到局部,后看到整体,那是小孩子的思维了。句⑧“也许是力气大”,应移到句⑥之后,句⑦之前。句⑨“也许是包儿轻”,跟句⑦“装满东西”逻辑上有毛病,而且“简直像拎了束灯草”已经足够表述“包儿轻”的意义,这一句完全应该删掉,句(12)“全不放在心上”,主语是什么?“旅行包”吗?好像不是;“陈奂生”吗?仿佛也不是。难以揣测。说到底,这里不应该笼统地形容其心态,而应该局部形容,描写精神爽快的陈奂生拎着感觉上像灯草一样的旅行包,“步履轻快”。句(13)中的“、”应用“,”,因为前后是两个分句。句(15)“经不起他几晃荡”,“他”字完全多余。再说,(14)“上城三十里”,跟(15)“经不起他几晃荡”,又不通顺。“经不起他几晃荡”的应该是“上城的三十里(路)”。如要保留前一语“上城三十里”,那应该陈述这一路上陈奂生怎么样,而不是“经不起他几晃荡”。句(16)“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也别扭。既然是“挑”,怎么乘车?“重担”重到多少?应该写成“带了上百斤东西也不乘车”吧?句(18)“自更不用说”,完全多余,应删去。句(19)“何况太阳还高”,也别扭。“太阳还高”一语,民间一般形容下午三四点钟,天还不晚,距离太阳下山的时间还比较远,并不指距离中午还早。这里应写“太阳还斜得多”。句(21)“他尽量放慢脚步”,“尽量”二字多余。(22)“一路如游春看风光”,“游春”就是“看风光”,这里也没有必要重复。

第三段:

①他到城里去干啥?②他到城里去做买卖。③稻子收好了,④麦垅种完了,⑤公粮余粮卖掉了,⑥口粮柴草分到了,⑦乘这个空当,⑧出门活动活动,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⑩自由市场开放了,(11)他又不投机倒把,(12)卖一点农副产品,(13)冠冕堂皇。

句⑤⑥,不很通顺,姑且不论。句⑩“自由市场开放了”,“自由”二字,应该删去。句(11)跟(12)应交换位置。一般语言习惯是,先说他做什么(卖掉农副产品),后说他不做什么(投机倒把),即先肯定,后否定,方才合理。

单开头三段的别扭就如此之多,限于篇幅,后面的段落就不去评述了。这样的语句,口头说说尚可,写下来就显得生硬、别扭、乖悖了。当时杂志上发表时,编辑不好好润色、修改,也就罢了,我们的课本编者,也不好好修改、把关,原封不动地将这样的文句印在教科书上,不但是对原作者的不敬重,而且也是对千千万万高中生学习需求的忽视。现试将这前三段修改如下: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去。

一次寒潮过去,天气逐渐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也许是力气大,手里提着一个干干净净的装满东西的旅行包,简直觉得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步履轻快。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的三十里路,经不起几晃荡;往常带了上百斤的担子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何况太阳还斜得多,到城嫌早。他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垅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市场开放了,卖一点农副产品,他又不投机倒把,冠冕堂皇。

标签:;  ;  

“陈焕生进城”的语言太笨拙了_陈奂生上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