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结构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特征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2-0036-05
办学体系是指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功能的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集合。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结构是否完善、层次是否丰富、功能是否健全、布局是否合理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理清我国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问题的研究状况,以“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了我国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结果表明,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1][2][3][4][5][6][7][8]。就全国而言,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有何结构特征、层次类型特征、行业门类特征以及区域差异?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特征
所谓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指职业教育的投资举办者。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投资办学主体十分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央部委办学、教育主管部门办学、地方政府办学、行业企业办学、集体办学以及政企合作办学等。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经费的公办职业院校,另一类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各类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办职业院校。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行业门类上五花八门,但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类,即以正规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院校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机构。
(一)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结构特征
为全面了解我国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办学主体的结构特征,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上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学校数量、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和结构特征,见表1。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民办职业院校数量增长较快,但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兴办的职业院校依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公办高职院校在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以及在校学生数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民办和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差距更加突出,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力量还很弱。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办学主体结构特征
除了各级各类能给学生提供系统职业教育的院校以外,那些专门提供某类短期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机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培训机构具有规模小、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灵活多样、办学成本低等特征。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近13万所,教学班(点)532983个,注册学生49250045人,教职工473108人,其中专任教师242299人,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323258人。这些培训机构有的依托职业院校,有的独立办学。总体来看,政府和集体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占绝大多数,个体和民办的培训机构还很弱小。
从类型上看,我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培训服务的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另一类是针对农村地区的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性质的培训机构。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从办学主体来看,我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部门(包括县乡层次的教育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主办,二是集体(主要是村集体)主办,三是社会个人主办。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层次结构特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三层次多类型的结构体系。在层次上,分别是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每一层次职业教育又可细分出相应的办学形态。
(一)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和机构在类型上比较多样,主要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各行各业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独立学院、大学下设的职业学院和成教学院以及一些民办的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有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2772所,在校生近1763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共计1246所,在校生数达到966万人,教职工数约60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左右。2011年,民办高职高专学校数共计351所,占总量的比例约为28%,学生数达216万人,比例为22%,说明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等职业教育
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门类上显得相对简单、清晰。我国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其办学规模较高等职业教育要大。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5884所,约是高职院校总数的5倍,在校生约2239万人。
在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就学校数来说,职业高中最多,共有5206所,占所有中职学校的32.8%。在校生数则是普通中专最多,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中专学校3938所,占所有中职学校的24.8%,但在校生约878万,比职业高中多出约152万,占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9.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门类。二者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68.6%和69.1%。
(三)初等职业教育
我国初等职业教育不但层次低,而且办学类型也很单一,主要由职业初中承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初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规模和地位都在不断缩减,见图1、图2。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有职业初中1194所,在校生88.64万人。到2010年,全国职业初中的数量减至67所,在校学生数仅有34173人,教职工2187人,专任教师1975人。
图1 2000~2011年职业初中学校数
图2 2000~2010年职业初中在校生数
三、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产业门类特征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是否与产业经济结构相协调,专业设置能否适应并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进行深入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增加值分别为35226亿元、157638亿元和148038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33%、46.24%和43.43%。具体来说,第一、第二产业GDP的比重偏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过高,而第三产业GDP的比重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如前所述,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但在学校数和招生规模上中职教育都是主体,其专业门类的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比较有代表性。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设置和产业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而是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有所超前。2011年,我国共有中职在校生1816万人,属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专业门类的学生数分别约为195万人、462万人、1160万人,三大产业门类学生的比重分别为10.71%、25.41%和63.88%,见表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中职在校生比例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较为协调,均处于10%~11%之间。而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两者的差距较大。2009年,第二产业GDP增加值所占比重达46.24%,说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之我国第二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较多。而同期中职在校生数所占比例为25.41%,说明所有的中职在校生中,只有1/4是为第二产业培养的。换言之,在我国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中职业学校第二产业门类专业的在校生数量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43%,而2011年中职学校第三产业门类专业在校生的比重高达63.88%,二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第三产业门类的中职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过剩。
四、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状况的区域差异特征
习惯上一般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2011年6月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以更加科学地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1.区际差异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际差异。在职业学校数量方面,2011年,东部地区共有高职高专、成人高校、中职学校和初职学校4538所,占全国所有职业院校总数的34%;中部六省有4010所,占30%;西部地区有3440所,占26%;东北地区最少,有1390所,占10%。从单位国土面积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平均每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职业院校12.11所,中部地区为3.96所/千平方公里,西部地区为1.07所/千平方公里,东北地区为2.17所/千平方公里。可见,不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都处在领先地位。
从学生数量来看,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也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东部10省市各类职业院校共有在校生1416.68万人,占全国总量的39%,平均26.38人/千平方公里;中部6省有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1020.30万人,平均10.03人/千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量的28%;东北3省有253.66万人,仅占全国总量的7%,为四大经济区域中最少,平均4.12人/千平方公里;西部地区有939.02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8%,平均仅为3.25人/千平方公里,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最低。东部地区的成教、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在校生均居全国首位,所占比例分别为46%、41%和36%,其面积平均发展水平更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2.区内差异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在四大经济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内部的发展也并不均衡。在东部地区的10省市中,2011年河北省拥有的职业学校最多,共有855所,其次是山东省,有828所,广东位列第三,有689所。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江苏、广东和山东,成人高校从多到少依次是北京、上海、山东,其他民办高校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上海、山东、北京,中职学校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河北、山东、广东,初职学校仅河北有1所。中部6省中,河南省的职业院校最多,达1044所,最少的是江西省,有606所。相对来说,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不如东部地区那么大。中等职业教育在河南、安徽、湖南等人口大省较为发达。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辽宁的职业教育相对发达。2010年,黑龙江有520所各类职业学校,辽宁有489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职教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四川和陕西。2010年,作为西南经济中心的四川省共有各类职校650所,其中中职学校有558所,高职高专学生约66万人,中职在校生约124万人。地处西北的陕西省共有各类职校450所,其中382所是中职学校。就总量规模而言,这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程度最滞后的是青海、西藏和宁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
(二)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省之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为找出主导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因素,以职业学校总数作为衡量各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并整理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职校总数和各地国土面积、人口总量、GDP总量、人均GDP、总就业数、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显著关联性。
1.人口因素
将各省、市、区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成人高校、其他民办高校和中职学校)总数与相应的人口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α系数小于0.01水平上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86,见图3,说明一个地区职业学校的多少和职业教育的规模与发展水平同该地区的人口多少高度相关。
图3 职业院校总数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
2.经济发展因素
相关分析表明,一个地区的职业学校总数与其GDP总量、总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α系数小于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85和0.748。在α系数小于0.05水平上与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和0.435。充分说明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总量直接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就业人数以及规模以上企业数也越多,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大。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国家财政拨款单一办学局面被打破,多元化办学格局正在形成,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但民办职业教育在各种层次上都还显得比较弱小甚至缺失。
第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完善,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较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缺乏。职业院校主要以初级、中级和相当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为主,整体办学层次低,造成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不足。
第三,当前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在专业门类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匹配问题,并集中表现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造成人才结构失调问题的出现。
第四,从空间布局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存在区内和区间的差异,这种空间布局不均衡,与经济总量和人口因素有着正相关关系。人口规模主要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经济总量主要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重点就是要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