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华宝抢跑QF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瑞银华宝论文,QF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17日下午2点30分,记者如约来到国贸大厦24层,采访瑞银华宝亚洲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凯先生。碰巧的是,这天是瑞银华宝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杨先生告诉记者,上午9点15分,他们刚刚向中国证监会正式递交了申请QFⅡ的文件,成为第一家递交正式材料的国外机构投资者。这一天,不仅对于瑞银华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意义同样非同凡响,这意味着,以瑞银华宝为代表的国外机构投资者,已正式进军国内资本市场。
随着与杨先生愉快的交流,一家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在记者眼前一点点清晰起来。
翻开公司的资料,一笔笔激动人心的记录,让记者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一个金融王国的大门前。
在《亚洲金融》2002年度评奖中,瑞银华宝一举夺得年度最佳证券经纪投资银行;年度最佳金融企业服务投资银行;年度最佳股票研究;年度最佳定息产品研究;年度最佳评级顾问;年度最佳民营化交易,共六项大奖。同时被《欧洲货币》评为2002年全球最佳投资银行,并且雄居《亚洲货币》2002年度证券业务榜首。
不可否认,中银香港的重组及上市,为瑞银华宝的业绩涂上了浓浓的一笔重彩。中银香港,被誉为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银行首次公开发行。此项交易被《亚洲金融》评为“年度最佳交易”,《亚洲金融》所阐述的理由是:“我们之所以把中银香港评为年度最佳交易,一方面是因为成立中银香港的巨额并购重组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首次公开发行本身的成功。总的来讲,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大型发行”。对此次交易,来自市场的评论是:“因为该股票在推向市场前做了大量必要的重组工作,而且,执行得完美无缺,从而使实际发行价格远远高于预期发行价格。”
通过此次上市,作为三家全球协调人及主承销商之一的瑞银华宝成功地为中银香港募集资金达27亿美元,并且,瑞银华宝的销售额超过其他两家协调人。这在当时极为不好的市场状况下,可谓创下了一个非凡的纪录。为此,中国银行行长、中银香港董事长刘明康在给瑞银华宝的亲笔信上写着:
“……我代表中银香港,对瑞银华宝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努力,专注与敬业精神,使中银香港能成功重组上市……”
“……我们在项目中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是你们的执著与创新使得这项不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
而《欧洲货币》认为“瑞银华宝赢得2002年全球最佳投资银行的奖项,该评选结果考虑了其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和在美国这个全球主要市场中的强劲增长势头,并且在其他大部分投资银行为信用评级被迫降低和信誉受损等问题所困扰时,瑞银华宝的管理念使其有效地避免该类问题。”
记者深知,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包含了巨大的艰辛与努力,每一个项目背后也都包含了无数个故事,短短40分钟的采访,记者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大幕的一角,然而,记者深深地被下面一段话所感染:
“瑞银华宝在中国开展业务的17年间,竭诚为所有客户提供服务,争取最佳结果。无论市场条件如何艰难,我们从未有过为客户执行项目失败的经历。我们的敬业与实力赢得了客户的尊重与认可,对此我们深感骄傲。”
勇当第一
《金融家》:请问瑞银华宝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展了中国业务?
杨凯:1993年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青岛啤酒,我们就参与其中。当时是中建财,即现在的中银国际前身作为主承销商,我们是惟一来自欧洲的投资银行,作为美资参与的是高盛,从日本来的是日兴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而且,中国的首只B股电真空,首只和第二只向外国投资者发行的中纺机和深南玻可转换债券,我们都是惟一的国际协调人。
此后,我们陆续担任了仪征化纤H股3.1亿美元初次发售,哈尔滨动力H股1.6亿美元初次发售及北京燕化H股2.3亿美元初次发售的主承销商。
到目前为止,我们以主承销商身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筹集了超过40亿美元的股本金。
《金融家》:听你刚才介绍,瑞银华宝非常注重时间及空间上的领先地位,比如,有关QFⅡ的正式材料递进证监会是第一家,但我听说有不少外资机构也向证监会递交了材料。
杨凯:以前所有递的都是非正式材料,非正式材料我们也是第一家。
《金融家》:同是欧资背景的德意志银行也非常积极,他们很早就递了材料。
杨凯:但我相信最早的还是我们。其实,谁是第一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都有机会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市场里来。
《金融家》:是什么动力促使你们如此积极呢?
杨凯:我们认为及早介入,有利于我们在中国交更多的朋友。我们希望与更多中国的银行、企业合作,共同抓住国内一些好的投资机会。
困难时期 我们作了一个决策
《金融家》:坦白地说,只要提起外资投行,人们说的更多的是美资银行,比如,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瑞银华宝作为欧资背景的投资银行,是如何与他们展开竞争的?
杨凯:我们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90年代初到1997年吧,可以说是我们的开创阶段。当时还是非常领先的。正如刚才所介绍的,我们实际上在H股及B股市场上都算得上是个开拓者。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是我们非常被动的时候,可以说是我们的困难时期。因为,随着行业的整体重组,国内许多大的项目陆续在海外上市,如中移动、中石油、中石化,发行规模一下由原来的几个亿,发展为几十亿美金。但是,当时的市场份额全部被中金公司与美资的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占有,包括美林在那段时期都非常痛苦。因此,当时许多投行都放弃了追大项目的目标,开始做市场中端、低端的小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了一个重要决策,就是要和市场上的美资投行,包括高盛、美林来正面竞争。
第三阶段,2000年底到2001年初,市场终于出现了转机,我们也由此进入了突破阶段。在这两个月内,有两个重大项目竞标,中国电信及中银香港。中国电信的承销,我们作为惟一一家欧资投行进入了前四名,而在中银香港的竞标中,我们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第一次由一家来自欧洲的投行挤入大型国企的重组改制及上市。
《金融家》:当时的市场条件怎么样?
杨凯:中银香港上市时非常不好,几乎是近四年来最恶劣的市场环境。在发行前一两个星期,许多公司的上市都被迫推迟,道琼斯指数跌幅达14.5%,金融时报指数跌幅达11.2%。
《金融家》:但你们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杨凯:是的。中银香港的上市发行吸引了450家机构、242家企业、8万日本零售投资者、39万香港零售投资者、产生的需求高达180亿美元,而且,我们的销售表现是最好的。尤为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获得的机构需求占所有机构需求的52%。
《金融家》:瑞银华宝是否也给其他欧洲的投行带了个头呢?
杨凯:是。在我们介入中银香港后,他们意识到原来在中国拿到大项目是可能的。
《金融家》:你们是如何拿下中银香港这个大项目的?
杨凯:这跟我们在困难时期的定位有关系。困难时期没有放弃这些最大的客户。所以,包括国家电力公司、中国银行等,提前很多年就是我们锁定的目标。还有一点,那时我们在整个亚洲地区全方位挑战美资的三大投资银行。在香港地铁,新加坡电力和港口,韩国电信,所有的大项目中都有我们,也算是对我们实力的一种全方位展示。最后,我们的实力终于获得了中国公司的认可。尽管花了我们整整三年的时间,但毕竟获得了好的结果。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金融家》:今天你们向证监会提交了QFⅡ的正式申请,这是否意味着瑞银华宝的业务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呢?
杨凯:是。2003年3月11日,我们向国际丰要机构投资者正式发表了我们对中国A股市场的正式研究报告。我相信,这是首家国际投行发表的第一套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报告,已经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瞩目。展望未来,趋势是明显的,国际投资者将更加深入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公司也将迈出向全球扩张的步伐。瑞银华宝作为在中国已经服务了十几年的投资银行,已经明显地看到了发挥我们专长的巨大的舞台,我们很兴奋,我们也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