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王清松, 霍子琪(通讯作者)

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王清松, 霍子琪(通讯作者)

王清松 霍子琪(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00433

【摘 要】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群众的身体健康,而其中脑小血管病患者比例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即是对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了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介绍了脑小血管病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302-01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随着人体年龄的增加,其患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逐渐提高,近几年临床医学逐渐提高了对脑小血管病的重视程度,并且指出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会增加1倍。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该类病症的发生机制。

一、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当前临床研究中认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小血管局部缺血,而缺血症状则是由血管狭窄所引发的。同时部分学者还提出血管中内皮细胞功能改变、脑部屏障损伤等也是导致早期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内皮功能的变化引发脑小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的物质会渗透到血管壁当中,使血管壁细胞硬化,扩张能力降低,此时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脂质代谢功能障碍,那么所形成的小血管狭窄或闭塞就会导致局部血压快速升高,血管失去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另外,在人体脑部小血管当中会分散存在淀粉样蛋白质,而该类蛋白质的病变反应也是诱发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其中β淀粉蛋白合成量提升,其不溶于血液,因而会产生硬化斑块,阻塞患者脑部小血管。

二、脑小血管病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病症变化较为明显,其中以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为主,根据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特点,医疗研究者认为该病症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着一定的关联,其中动物模型实验中表明患有脑小血管病的小白鼠会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其在进食时会出现认知错误。在治疗该病症时选择服用N-乙酰半胱胺酸,可以有效抑制脑小血管内淀粉样蛋白质的沉淀,降低血管狭窄的发生几率。另外,为患者采用长期持续性维生素B治疗(两年以上),虽然不能有效缓解脑小血管病病灶,但可以有效降低淀粉样蛋白沉淀信号。而白藜芦醇是一种应用在脑大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近几年逐渐将其应用在了脑小血管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延缓血管老化程度,促进内皮细胞功能的恢复[1]。

结语:

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血管通透性增加、淀粉样蛋白质沉淀有关,并且该病症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N-乙酰半胱胺酸、白藜芦醇以及维生素B辅助治疗能够缓解病症。

参考文献:

[1]唐杰,付建辉.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293-298.

论文作者:王清松, 霍子琪(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  ;  ;  ;  ;  ;  ;  ;  

脑小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王清松, 霍子琪(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