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证券市场休养生息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休养生息论文,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证券市场的主流定位值得反思
中国证券市场诞生12年来的历史,似乎在向人们昭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股票”、“指数”、“配股”、“增发”等等经陌生的名词,已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近年来,国家有关经济方面的诸多政策都与证券市场难脱干系,在事关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大家都愿意把解决问题的最终出口选在证券市场,股市几乎成了一味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中国的证券市场毕竟属于尚未成熟的新兴市场,相对于银行、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市场中所谓的“实体”经济而言,“虚浮”的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难当“重任”。
目前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其首要任务是什么,值行反思。
证券市场的三大功能已经逐步萎缩
压根就未步入金融市场“主流”地位的证券市场,本身就存在着在诸多“先天不足”,诸如国有股非流通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投资者大都耳熟能详,其实不仅如此,作为证券市场的三大基本功能,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均已受到挑战。
首先,近年来,尤其是2001年6月以来股指连续下跌的18个月中,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已大打折扣。据中国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2002年全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961.75亿元,同比下降23.17%。
其次,证券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正由于种种原因而弱化。2003年1月7日,曾经“臭名昭著”的蓝田股份(后改名为ST生态,600709),正式在上交所的“退市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在总结ST生态案例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针对类似问题的处理原则,以进一步健全完善退市规则”的含糊声明中,堂而皇之地恢复流通股交易。联想到ST棱光(600629)、ST银广夏(000557)等同样敏感的“问题公司”的先期恢复上市,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的吗?
第三,通过买卖双方的较量,最终完成投资者对所投资企业或行业的价值发现,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莫名其妙的暴跌现象,不仅让当事人“云里雾里”,更让投资者满脸狐疑。
2003年1月初,科技股一举成为引领反弹主力。先是厦门信达(000701)放量连收六阳,接着,赣南果业(000829)快速涨停,并带动了诸如比特科技(000621)、聚友网络(000693)、信联股份(600899)、联通国脉(600640)等科技股的跟风走强。然而,正如厦门信达董事长周昆山所说:“我们自己都对近日公司股票的暴涨感到无法理解。”
中国证券市场需要休养生息
“由于上述三功能的严重削弱,现在,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一下,这些年来,管理层对证券市场寄予的诸多‘厚望’是否合理?”业内人士严肃评价道。
据了解,所谓“厚望”,无外乎“通过国有股减持,筹集社保基金”、“通过上市,实现国企脱困”以及“分流过于庞大的银行储蓄资金”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国有股减持非一日之功,且由于其对二级市场的震动太大,而应慎之又慎;国企脱困的目的,也显然落空,相反,诸多ST公司均系老牌国企,如:ST东源(000656)、ST鞍一工(600813)(2002年9月16日退市)、ST纵横(600862)等,更有甚者,前年惊爆造假丑闻的银广夏,也曾系国企楷模。可见,在企业效益上资本市场并非万能。至于“分流银行储蓄资金”的效果,管理层也相当失望,至今,8万亿元的银行存款以及中国总体经济上显现的越来越浓重的通缩迹象,已令其头疼不已。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中国证券市场只有先使自己健康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2003年,不妨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休养生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