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发展的校本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研组论文,校本论文,团队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学校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基层组织,化学教研组既是教师的生存环境,更是专业发展的校本平台。当下的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发展,并不缺乏理论层面的“说教”,最缺乏的反而是能落地生根、具有推广价值的校本化行动策略。加强教研组团队发展的校本化研究对提升中学化学教育品质、集聚教研组团队内驱力、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的功能
中学化学教研组是学校传统三级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它将日常教学活动中处于孤立和分散状态的化学教师组织起来,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和价值观等作为团队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以影响化学教学的各种教学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连贯的方式,相互交流和学习,相互探讨和碰撞,实现组内成员的共同发展。这种机会比一般培训更能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研究与指导功能
教研组是教学思想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技能研究、教学情境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教研组还对化学学科教学方向和教师个体行动起着指导作用,让中学化学学科教学循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培训与服务功能
中学化学教研组是“最接地气”的教师培训平台,培训问题来源于教学、培训阵地扎根于教学、培训成果服务于教学。同时,中学化学教研组还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最可靠的服务,它能为教师提供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研组是中学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
3.管理与助推功能
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自然担负着必要的管理职能,从教育教学常规的落实到教学计划的执行,从教学难度的控制到教学效度的达成等都需要教研组的参与。同时,教研组对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功能也是必要的。
二、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发展质量的好坏会最直接地影响一群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行动和教学结果,进而直接影响学校化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现有的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专业发展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功能弱化问题
随着班级规模越来越庞大的“超级学校”的出现,化学教研组传统的功能正在流失,学校一职能处室一年级组的新三级管理模式使得教研组功能日渐式微,虽仍还有教研组建制,但变成了停留在了学术层面的“符号性”建制,化学教研组长岗位有时甚至成了对于资深化学教师的“荣誉性奖赏”。
2.内驱不足问题
新课程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有着浓郁的个性化色彩,教学实绩和经验、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水平常常是决定一名化学教师学科地位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单枪匹马的奋斗似乎成为了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潮流。化学教研组活动中,争论少了、批评少了、探讨少了,顺从多了、表扬多了、说教多了,教研组的活动一旦流于形式,其发展内驱力就会降低。
3.助推乏力问题
中学化学教研组的学科特质和学术特质本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但现实中,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教学事务的繁杂、教学竞争的激烈,一些化学教师不愿意过多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思想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这种故步自封的做法使得化学教研组内难有真正有效的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对教研组团队专业发展的助推乏力。
三、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发展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的发展是来自中学化学教学活动自身的深层、稳定的需要——走出一条既切合中学化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同时又具有学校本土特色的化学教师专业培养之路。其发展策略应关注以下三点:
1.明晰共同愿景
所谓明晰共同愿景,是指明晰教研组团队发展的“整体目标”,即在形成一定的教师职业品质基础上,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愿景,建立与之匹配的教学操作体系,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并以此规划团队的专业发展目标。
霍德认为“共同愿景”是致力于促进教师合作和交流,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也是学校变革与改善的有效策略。共同愿景是在所有教师个体的真心向往和最高愿望的基础上整合而来的,可以推动组内教师达成共识、增强交流、建立互信、形成合作,能让教师对教研组团队产生亲近感。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共同愿景的形成需要理性的拷问和实践的检验,在共同愿景的构建中需不断追问。
追问之一:为什么需要教研组团队的共同愿景?教研组的教学愿景是对化学教学价值的更高意义的追求。“行而上者谓之道”,化学教研组团队的追求与想法有没有“行而上”很重要,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有了教学愿景的教研组团队,才会关注团队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才会关注学生的智能、情意和学力的发展。
追问之二:教学愿景从哪里来?提到教学愿景,不少中学教师会觉得很深奥,似乎那是教育家或教育管理人员的事情,距离普通教师很远,其实,这种误解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教学愿景完全可以是“草根化”、“生活化”的。教研组团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科的长期积淀,在批判和扬弃中诞生“原创型”教学愿景,或借鉴某种理论生发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衍生型”教学愿景,或对原有理论进行提升,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升级型”教学愿景。
追问之三:教学愿景有什么用处?对任何教学专业团队而言,教学愿景都会引领教学行动,进而引起教师教学姿态的转变。它让整个化学教研组团队的教学指向不再仅仅局限于化学教育的世俗功利,还会更多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追问之四:怎么做才能彰显教研组团队的教学愿景?化学教研组团队教学愿景的凸显,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乃至更宽广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适恰的教学愿景要看四点:一看是否有科学的理论支撑;二看是不是切合化学学科特点;三看是否有很强的操作性;四看是否体现教研组团队的特质[1]。有了教学愿景的引领,可以使得教研组团队的发展在道德感上更高尚、在研究力上更富有、在引领力上更智慧。
2.重视课例研究
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他们熟悉化学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能够高屋建瓴地引领化学教研组团队整体的专业发展。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化学学科教学上的专家,有不少只是“不下水”的游泳教练,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常常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化学课堂是教学研究的最前沿,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根植于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化学教研组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更多地还是要靠课例研究这一校本化平台。
课例研究一般包括:说课、上课、观课、议课等程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可以亲历教学的全过程,研究基于课例、用于课例又高于课例,能使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学生。从学生角度,课例研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和思维习惯,能很好解决化学学习死记硬背、浅层次徘徊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课例研究使得教师更好关注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外围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能更协调地发展。
课例研究既可采用“微格研究”,用录像的方法把某一化学课堂的全程摄录下来,进行细节研究;又可采用“主题研究”,参照优质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重构”。“主题研究”所需的“参照课例”可以来源于网络上已有的优质化学教学资源(如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也可以来源于经过“打磨”的组内教师的示范课例。尤其是“打磨”课例对团队中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最大,它需要走进中学化学一线课堂、走进团队中的每一个教师,“打磨”过程本身就是教研组团队的研究过程、反思过程、提升过程。优质课例形成中,组内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会亲身感悟到“磨课”是如何磨去过高的目标、过杂的内容、过偏的走向、过花的形式和过虚的活动的,这对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课例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参与教研组的磨课,结合日常教学,精心积累一批“见思想、见底气、见艺术”的富有个性特点的优质范例,并在课例打磨中提高对于教学“真实问题”的发现力,在较高的层次上形成基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思路,拓宽教育理论思维,洞察课堂教学本质,深化学科透视力,并最终形成基于个人实践的团队化研究成果,让教师个体智慧在群体互动中增值。
课堂教学是发现教学“真问题”和教师发展“真瓶颈”的源头活水[2]。课例研究能为中学化学教学研讨提供最直接、最鲜活、最感性的教研素材。化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得再完美,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例研究的重点既不应放在化学教材的观点翻新和结构重组上,也不应放在教学模式的改头换面上,而应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来调整课堂教学,实现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的课堂教学,实现“以学定教”的化学课堂转型。此外,教研组在课例研究中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研讨,放大课例研究的效益,基于课例的校本化教研没有居高临下的话语霸权、没有绝对的说教或评判,只有基于学科特质的学术对话、基于共同发展的研究需要,这种建立在多元价值基础之上的研究理念,教师能够并愿意自觉接受。课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教研组团队参与的课例打磨,让化学教研组团队共同经历一个个真实的研究活动过程,从而把握化学教研现状、发现教研问题、找准教研活动的切口,增强教研活动的根基和底气,同时,也能让教师在鲜活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到源自学科问题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助推教研组团队整体的专业发展。
3.强化课题研究
如果把中学化学教育比作开垦之地,那么,课题研究就是教师致力于改善化学教学、体现职业幸福、实现专业成长的“犁”。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课题研究应以“教研”而非“科研”为主,丛立新谈到教研与科研的关系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上帝的归上帝,撒的归撒。”这并非说教研和科研毫无关系,而是说这两者并非等同,科研可以是纯学术的,而教研必须指向教学工作。教研课题可以为化学教研组团队的专业发展点燃一团火炬、推开一扇大门,引领并带动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学化学教研组就是一个由全组教师参与的专业发展校本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团队成员之间是开放的、互信的、协作的、竞争的,开展课题研究是这个团队在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是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必由之路,是未来教师职业的基本生活方式。
任何一个团队的专业发展都需要一个有形的抓手,中学化学教研组也不例外,其抓手就是课题,做课题不是为了“科研”的标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合作和更好地发展。课题研究能更好地开拓教师的视域、提升教师的能力、启迪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的反思,引领教师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智能品质的“自己”。提到课题,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觉得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研究专家的事情,不少教师教一辈子化学也不会参与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原因有三:没机会、不愿做和不会做。“没机会”是因为课题参与面比较小,普通化学教师望尘莫及;“不愿做”是因为做课题投入精力太多,还看不到与教学实绩的显著联系;“不会做”是因为课题研究繁杂,不知道如何下手。对此,教研组在课题研究上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要建立管理机制。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发展要以教育科研为引领和支撑,积极找寻与自己专业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省、市、县、校四级课题来研究。课题其实就在教师的身边,当教师长久、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化学教学问题时,这个问题就是课题。如:在新课程下如何借力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怎样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中?……这些都是许多教师在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可先从教研组自我确定的微型课题开始研究,再逐渐向规划立项的中观的、宏观的综合课题研究迈进。校本教研只有健全管理机制,将来自于一线的实际问题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后再进行研究,这才是较高层次的校本教研[3]。
第二,要建立辅导机制。教研组对教师研究入门的引领要从“小专题”研究开始。如可以让教师对学生各阶段化学作业的错误进行分析归纳、分类统计(如概念的、理解的、应用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自认为对学生的学习错误都是有所了解的,但这种了解通常只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直觉判定之上,难免粗疏模糊。这样的“小专题”研究从化学教学问题的细微点着手,在实践、交流、反思的过程中突显研究的质量和效果,这样的研究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让教师从课题研究的“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并达到“浅入深出”的效果。所谓“浅入”是指课题研究起点要低,让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均能有所得;所谓“深出”是指课题要留有余地,让课题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有探究和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辅导机制可以让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第三,要建立协作机制。具有团队专业发展功能的教研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组”。有着课题引领的教研组常常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团队,能培育教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鼓励教师保持思考的独立和思想的鲜活,推动教师在认同和质疑中发展。每一个教研组团队都要有着眼于解决“自身教学操作实际问题”的课题,加强相互间的协作,让课题凝聚教研组团队的群体价值观、群体理念、群体意识,并最终演化为群体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对教师来说,思想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一个好的课题可以推动教研组团队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而使课题研究成为提升中学化学教师实践智慧的职业生活方式[4]。
新课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是中学化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持久的话题,离开团队发展的教师个体成长是孤独的,个人再完善也不过是一滴水,只有融入一个有愿景、有行动、有思想的团队,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有人说,教研组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生存方式,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专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改变在个人,成长在团队。重视中学化学教研组团队的校本化发展,才能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