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充足性缺口: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缺口论文,金融市场论文,充足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25(2008)03-0086-06
一、分析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Gonzalez-Vega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充足性缺口。这种缺口的一端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潜在供给,另一端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高风险、信息不对称、高交易成本是产生充足性缺口的重要原因(Claudio Gonzaez-Vega,2005)[1]。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否存在充足性缺口,也可以用农村金融服务的满足程度来判断。而农村金融服务的满足程度又可通过判断农户和农村企业是否存在信贷约束、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存在信贷配给行为来进行判断。如果农户和农村企业面临着信贷约束或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即个人或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但是仍然不能按照现行利率获得资金(Hoff and Stiglitz,1990)[2],就说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则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充足性缺口。
国外学者测量信贷约束是否存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定;第二种是直接从农户调查获得信息,看农户是否有信贷约束。第一种方法实质上是根据永久性收入和生命周期假说建立的实证模型来检验当期农户消费是否遵循当期农户收入。其核心假定是:已知农户的一般偏好,在没有流动性和借款约束的情况下,其消费并不遵循收入。因此,相反的例证就作为有流动性和借款约束的证据。这些模型的实证检验要求对相同观测单位进行反复的观测。因此,当无法得到长期的数据时,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的各种方法则没有用处。因为审慎的行为也可能导致消费遵循收入,所以需要区分审慎的行为和由借款约束所产生的行为。另外,这种方法不能确认个别农户的信贷约束,而是将一组农户(如无土地的劳动力)进行研究,最严重的是它不能量化信贷约束,如它不能说清信贷约束到底有多严重,而只能说这一组的所有农户都受到了信贷约束。由于这些原因,这种方法并不具有吸引力。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从农户调查得到的直接信息来判断农户是否具有信贷约束。一般假设是,如果一个农户有信贷约束,那么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户也应该被认为是有信贷约束的。这种方法要求调查数据必须全面、准确,否则会影响到判断结果(张惠茹,2007)[3]。
在本文中我们开拓另一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将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与农村经济获得的信贷资源进行对比,如果农村经济获得的信贷资源小于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就说明农户和农村企业有信贷约束,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信贷配给;然后,再用农村经济应该获得的信贷资源与实际获得的信贷资源之间的差额与农村经济应该获得的信贷资源相比,就可以得到农村经济被信贷配给的程度或被信贷约束的程度。这种方法隐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全部信贷资源应按各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均衡地分配。这一假定一般不完全符合实际,因为不同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所需要的资金可能不一样,即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较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本身需求的资金较少。但是,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自我融资能力较差,贷款融资是其进行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农村经济获得信贷的比例应与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相近,不应差距太大。否则,就可以认为农户和农村企业受到了信贷配给。
二、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充足性缺口判断
按照上述分析方法,我们将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用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或农村经济占比来表示,农村经济获得的信贷资源用农村贷款在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中的占比来表示,农村经济是否存在信贷约束用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农村贷款占比之差来表示,农村经济信贷约束程度用农村经济应得到的信贷资源与实际得到的信贷资源之差比农村经济应得到的信贷资源来表示。根据1979年到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1978~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信贷约束及约束程度表(表1)。
表1显示,中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农村经济占比在1995年之前都处于持续上升之势,从1996年开始持续下降,但即使是下降,这一比例在2005年也高达46.2%,比1978年的34.2%高出12个百分点,1978年到2005年,农村经济占比平均为45.41%;农村贷款总额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它在整个金融机构贷款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1978年为8.25%,经过几年的起起落落,到2005年也仅为9.98%,农村贷款占比平均为11.85%;农村贷款占比与农村经济占比之差呈现扩大之势,1978年相差25.95%,2005年相差36.22%,平均相差33.55%;农村信贷约束程度非常高,1978年为75.98%,2005年为78.4%,平均信贷约束程度为73.84%。图1显示,农村经济占比曲线和农村贷款占比曲线之间存在着距离而且距离在逐渐加大;农村经济信贷约束程度曲线波折较大,但总体呈上升之势;农村经济信贷约束曲线与农村贷款占比曲线正好相对,如1995年农村贷款占比曲线急剧下降时,正好是农村经济信贷约束曲线急剧上升之时;农村贷款在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中的占比越低,农村经济受到的信贷约束越强,农村经济的信贷满足程度越低。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充足性缺口。
图1 农村经济信贷约束图
三、农村金融市场充足性缺口的制度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充足性缺口究竟是需求方面的原因还是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呢?一般来说,产生缺口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水平下,有效需求较小,从而使有效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缺口;另一种是在一定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需求水平下,或者在这种有效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从而使有效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缺口。应该说,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农村都是存在的。第一,中国农村地域广阔,既有有偿还意愿但无偿还能力的客户,也有有偿还能力但无偿还意愿的客户,那些既有偿还能力又有偿还意愿的客户所产生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效需求也会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有效需求相对较小;第二,中国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农户贷款难,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国家致力于重点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充足性缺口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有效需求和供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市场的高风险。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的高发区,签订了金融合约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经常会面对系统性的冲击,而这种系统性的冲击可能会导致不自愿的违约。这些风险源来自产量和价格两个方面。坏天气、虫害、疾病、设备落后、生产性流动资产被偷窃、丢失或破坏、无力满足同时产生的对固定投入品的需求高峰(同时发生的风险)等等,这些不好的生产条件所引起的供给变动可能会减少产量,使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为减少生产成本或改变生产技术所选择的一些投入品价格变动以及由预期产出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变动,也将会导致利润减少。农村市场的这种高风险性,不仅降低了潜在借款者的借款意愿,因为他们担心遇到贷款、抵押资产以及名誉遭受损失的问题;而且,也降低了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因为它们担心客户违约所带来的收入损失和权益资本损失。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自然灾害的易感性(如洪水、干旱和疾病等)提高了协同风险的概率,使得农村市场的风险具有高度的协同性,这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的不完善以及由此产生的筛选、激励和执行问题。中国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而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距离农村客户相对较远,所以,农村客户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要获取彼此的信息都不容易。关于贷款和存款服务的可获得性、期限及条件的不完善信息,妨碍了潜在客户寻求需求的满足。而关于潜在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不完全信息,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筛选、激励和执行的挑战。未来的客户知道自已的能力、财富分配和真正的动机,而正规贷款者却不易分清。借贷双方不得不花费时间和努力来收集、传递和加工信息。用来减少贷款风险的两种传统的直接筛选工具是要求真实抵押物和提高利率。要求真实抵押物能够提高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减少借款者的预期收益,将一些本金损失的风险转嫁给借款者,从而减少对战略性违约的激励。但是,实际上,农村地区能够满足正规贷款者要求的抵押物非常匮乏。提高利率虽然可以增加贷款者的预期利润,但预期利润既取决于利息又取决于违约概率。提高利率在导致更高承诺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违约概率。因为,在金融市场上,那些最可能产生不理想(逆向)收入的潜在借款者,往往正是那些最积极寻求贷款并愿意承受较高利率的人。由于贷款者不了解借款者或者只知道他的某些特点,所以他们最有可能被贷款者所选择。结果,逆向选择就发生了。逆向选择更可能使得坏的信贷风险发生,从而导致违约概率的提高。如果违约概率足够大,就会减少预期的收益。因此,对于银行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不提高利率,而是限制可得的信贷数量。结果,就出现了信贷配给现象。当借款者有从事不利于贷款者利益活动的激励时,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就发生了。如果借款者没有足够的激励来管理资本资源,或者改变了贷款用途,那么就会提高借款者偿还贷款能力的风险。所以,一旦筛选完成,贷款被同意也被分配,大多数农村贷款者就要投资于监督客户的行为以避免道德风险问题。贷款者必须要经常检查客户,以确认客户是否作出了充分的努力来增加投资项目成功的机会。为了监督借款者的行为,贷款者往往偏向于发放短期贷款。因为短期债务合约可以为贷款者提供观察借款者的机会,从而在债务合约更新之前缩小逆向项目选择问题;也能够使借款者在向贷款者提供“好”信息的同时暴露“坏”信息;另外,持续地更新债务也迫使借款者向贷款者提供额外的有用信息。但是,因为客户分散、交通通讯设施落后、没有可靠的财务和生产记录。再加上大多数农村客户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相对较小,从而使正规金融中介发现这些监督成本是它们所无法承受的。显然,信息的不完善导致了筛选、激励和执行问题,而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所采取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又恰好成为农村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障碍。农村客户缺乏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真实抵押物,正规金融机构又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执行机制,所以,出现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充足性缺口。
3.高交易成本。中国农村地区的物质条件、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高交易成本。农村客户的分散程度越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越低,对于金融机构和客户来说交易成本就越高。在客户分散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正规金融机构只能通过在人口较密集的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办法进行调整。高交易成本也受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的影响。其中产权、合约执行和审慎的监管这三个方面尤为重要。金融管理可以纠正由金融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市场失败,但是,中国有效的农村金融管理框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另外,正规农村金融中介普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虚弱的控制一反馈体系、员工的低效率、不及时的决策,提高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确实存在着充足性缺口,产生这种缺口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市场的高风险、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因此,要弥合这种缺口,就必须想办法增加风险分散机会、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高交易成本。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农村地区落后的文化及公共基础设施,与我国过去长期执行的城市倾斜和工业部门偏向政策不无关系,虽然政府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但必须建立起将城市资源引向农村地区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电信状况,从而为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和降低交易成本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高风险、不完善的信息和高交易成本造成了金融中介在农村地区所倾向和呈现的制度类型,每一种类型的金融中介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和资金的动员能力上。而非正规金融的资本基础有限,倾向于利用市场力量,与地缘联系紧密。因此,政府应该在法律上承认非正规农村金融的合法地位,并鼓励在正规农村金融与非正规农村金融之间建立互动机制,促使它们各自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为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和降低交易成本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第二,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技术,为充足性缺口的弥合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者,只有农村金融机构有创新金融技术的动力,才可能提供出农户和农村企业需要的而且价格能承受得起的金融产品,从而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政府创造的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不断深化改革,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它们的创新动力问题。
第三,促进人力资本和信息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信息不对称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高交易成本问题的根源,因此,形成并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和信息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和由此引发的高交易成本问题。为此,应注意培养农村地区的专业性金融人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诚信体系的建设。
标签:农村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有效需求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