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巴溪湾小学 3660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作文素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作文空间,减少对作文的束缚,才能实现作文的个性化,使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
一、放飞想象,求新求异
在作文教学中,我改变了在课堂上“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求新求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敢于驰骋自己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写一次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作文怎会缺乏个性呢?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作文用玩具编写童话。我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充实生动。
二、广泛阅读,大量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朱熹曾经说过:“开卷有益。”经常看书,必然会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但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不能只仅仅让学生看作文书,还应涉猎广泛,看名家名篇的、科普类作品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童话、寓言的。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活的真实,让自己一次次地与书中人物同甘苦、共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去领略山川美景,一次次地受到陶冶、净化。每读一本书,要求学生谈一次感受,写一次体会。我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本摘优集,可以搜集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古诗等,并在平时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我想,如果成语、名言警句用得恰当,无疑会给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除了积累词汇、句子,重要的是积累作文的素材。我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活动课、班会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大大减少了,作文也生动起来。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有了“质”的喷发,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妙笔生花。这样,才能写出大气、灵气、有个性的佳作。
三、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从而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农村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多,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但不会观察,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选择到有意义的内容,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懂得积累生活。如参加一次劳动,要让学生既体验到劳动的酸甜苦辣,又受到一次热爱劳动的熏陶;如开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的美、丑现象,从而歌颂美德、鞭挞丑陋,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浓,作文才能彰显个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真实地写作。这样写出的作文,才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四、放低要求,点评中肯
教师在点评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说写训练评价应放低要求,摆脱“成人化”、“作品化”、“经典化”的认识误区。对思想拔高、思维僵化、脱离生活、没有个性的作品说“不”;对稚拙浅显却不乏五彩缤纷、童趣横生、个性迥异、激情澎湃的作文多加表扬。即使整篇文字一般,但有一两个准确的成语、鲜活的句子,我们都应表扬。当然,我们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因人而异,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从而激励起每个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论文作者:罗小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语言论文; 生动论文; 《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