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治疗神志病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论文_肖遥1,王淑娟2通讯作者

腹针疗法治疗神志病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论文_肖遥1,王淑娟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沈阳;2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辽宁沈阳)

摘要: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总结出的一种仅以腹部作为针刺部位的针灸疗法,治疗具有简单、安全、痛感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对腹针疗法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探讨该方法在神志病治疗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对临床工作者的治疗过程起到有价值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腹针疗法;神志病;理论探析;临床应用

Abdominal acupuncture is a method of acupuncture that is summarized by professor bo zhiyun as acupuncture only in the abdomen,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safe and low pain.Clinically,it can be used to treat internal,external,gynecology and other diseas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rough data access.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henzhi disease,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valuable guidance to the clinical workers' treatment process.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先生通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创造出的一种新的针灸理论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腹部的穴位进行针刺,达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以治疗周身疾病的目的,因其针刺的穴位全部位于腹部,所以具有简单、安全、痛感小等优点,近年来,腹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腹针疗法的理论阐释如下,希望能对临床的应用有更加明晰的指导意义、促进腹针的推广。

1.理论探析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在传统腹穴的基础上增加新穴而形成的以腹部生物全息系统——神龟图为外在表现的新的针灸系统[1],腹部不仅含有许多重要脏器,还分布有大量经脉,为全身气血阴阳的相互接序、经络的通畅提供了丰富的途径。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上段文字说明五脏藏神、五脏主志,并以“血、脉、营、气、精神”为物质基础。人体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变动,直接影响神志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各种神志改变,导致神志病[2]。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说明神志病不仅与五脏关系密切,更与脑的生理功能有紧密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内经》指出十四经的循行与腹部密切相关:肺经 “络大肠,还循胃口”;大肠经“下膈,属大肠”;胃经“属胃络脾……,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脾经“入腹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小肠经“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膀胱经“从巅入络脑,……,络肾,属膀胱”;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胆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肝经“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 “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可见,十四经或直接分布于腹部,或与腹腔各脏相互属络,或与腹部经络相互表里,形成了一个将周身经络紧密联系的独立的有机整体,因而,通过腹部穴位的针刺能够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疏通周身经络。使各脏所主之“神”协调有序,各安其位。

肠脑也称腹脑,由我国年轻外科医生王锡宁首次提出,西方各国学者也相继对腹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进展,王锡宁受到脑组织褶皱与肠组织褶皱形态高度相似的启发,提出自然人由两个严格对称的结构——颈上人和颈下人组成,并发现两者唯一的解剖对称坐标原点——肝门静脉与垂体门静脉[3]。此后,西方学者也提出人脑由颅脑和腹脑共同组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腹部的脑子又称为“腹部神经系统”,腹部含有大量的神经元网和辅助细胞,腹部肠道中含有几乎所有能控制和构成大脑的物质,对腹脑与颅脑两者间的相关性做出了阐释,说明二者信息的传递存在双向性[4],也就是说,腹部的组织器官完全可以影响和控制脑的功能活动。

2临床应用

目前,腹针疗法适应病种非常广泛,对上消化道感染、冠心病、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内分泌代谢病、外科病、皮肤病等均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腹针疗法逐渐普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失眠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医学对失眠有着深刻的理论认识,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显著。《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景岳全书?不寐》中提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提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入睡;《血证论》亦云:“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因而,从神论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莫绍强用腹针疗法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更年期不寐,总有效率80%[5]。陈丽宇用穴位埋线配合腹针治疗不寐,穴位埋线结合腹针治疗有效率为94.1%,单独采用腹针疗法治疗失眠有效率为82.4%[6],笔者用腹针疗法治疗失眠患者23例,有效率达83%,取穴主要以引气归元,对症配穴商曲、气穴、上风湿点、下风湿点、大横、中脘、滑肉门等,疗效确切,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痛感小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3验案举例

患者,男,个体人员,2016年5月初诊,自述夜寐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半年余,平素思虑过甚,一夜入寐3至4小时,重则整夜不寐,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多梦健忘,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舌淡边有齿痕,脉弱无力。诊为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疗三次后睡眠维持5小时左右,治疗6次后,睡眠恢复如常。

按:患者思虑过度,日久伤及心脾,心脾两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健忘、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而见面色萎黄;脾气虚弱则见大便稀溏,气血不足则见神疲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脉弱无力,《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取穴以引气归元为主,配腹四关(双),商曲(双),大横(双),引气归元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相合,能够调脾胃,治心肺,补肝肾,腹四关之滑肉门运化脾土,外陵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两穴相合,调血理气,促进脏腑之气的周身运行。大横能调脾气,上述穴位合用。不仅调补心脾之气血,也能运行周身经络气血,使人体气穴充盛,脏有所养,神有所藏,病症得解。

参考文献

[1]朱文罡.薄氏腹针理论及其临床验证[A].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院.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院:,2007:6.

[2]赵永厚,赵玉萍,于明,林雪莲,王会英,包姗姗.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学术意义[J].中医杂志,2012,53(21):1810-1811+1834.

[3]王泽文,王锡宁.腹脑研究概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252+254.

[4]田在善,吴咸中,陈鲳.有关“腹脑(第二脑)”之说[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05):454-457.

[5]莫绍强.薄氏腹针配合心理疏导治疗更年期不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142-143.

[6]陈丽宇.穴位埋线配合腹针治疗不寐68例[J].中国针灸,2015,35(S1):17-18.

论文作者:肖遥1,王淑娟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腹针疗法治疗神志病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论文_肖遥1,王淑娟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