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的构建探讨_地理论文

建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测评标准的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地理位置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学目标是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共同指导下所形成的地理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教育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目标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于学生主体性,要求行为目标的可测性、表述的具体性、三维目标的全面性,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地理位置除了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所在,还具有决定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地理意义。为了更好地达成“地理位置”课堂教学目标、判定其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我们急需为“地理位置”课堂教学目标提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测评标准的依据

      教材是由资深的地理学者在课程标准的整体指导下编写而成,它将纲要式的课程标准细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具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可接受的难易程度,制约着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解读及表述方式

      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我国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是各省、市、地区编著教科书的根本依据。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明确其对“地理位置”的要求,是测评“地理位置”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根本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指出,地理课程要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课程要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讲授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同时要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共同评价的评价机制。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身心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初中地理新课标在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基础目标,也是评价教学的底线要求,在表述方式上常用结果性目标动词表述;能力与方法目标是在知识与理解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地理能力以及所掌握的地理方法,在表述方式上常用体验性目标动词表述;三维目标表示一个目标三个维度上的要求,在表述时不可人为地将三维目标割裂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表述方式上,教学目标的动作主语一定是学生。另外,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关注表述的具体性、可测性和层次性。

      2.初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位置”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地理位置”内容三个维度目标分别做了详细规定(见下页表1),根据三维目标的设定(见下页表2),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制定了相应的地理课程内容标准,以此作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

      

      

      3.初中地理教材对“地理位置”的设置

      初中地理教材是优秀地理学者智慧的结晶,教材依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为地理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良好范例。我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等,各个版本都对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教学用图和练习图册等做了精心设计,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分析初中地理教材对“地理位置”的设置。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将区域地理设置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地理位置”也集中在这两部分体现。七年级下册选取了12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包含若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全部区域涵盖所有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开篇第一个研究问题都是介绍区域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具有特殊地理意义的地理位置会作为该框题的标题出现;正文借助该区域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地图,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邻区域的角度描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区域的纬度位置及其所处的热量带直接关系到该区域农业的发展,因此这部分地理位置特点放在气候与农业框题表述,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区域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位置与区域农业的逻辑关系;为了强化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位置”的要求,教材选取了地理位置特点鲜明或意义重要的区域设置活动练习。

      4.当代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的直接对象,正确认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记忆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特点和人格发展特点,对于设计有针对性、可行性更强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意义。以人教版为例,初中地理位置内容设置在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地理部分及八年级上册的中国地理部分,七、八年级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其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1)勇敢与怯懦、自负与自卑的并存心理。

      (2)无意识记忆比较明显,但有意识记忆已占优势地位,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关心自我的价值问题,价值观逐渐形成。

      二、建构测评标准的内容

      “地理位置”课堂教学目标受地理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多重影响,依据对达成“地理位置”课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将“地理位置”课堂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维度:描述位置、分析位置和评价位置,三个维度的目标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描述位置”是位置内容的基本目标,“分析位置”是位置内容较高层次的目标,“评价位置”是位置内容的终极目标。三个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呈金字塔式关系,“描述位置”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影响“分析位置”目标和“评价位置”目标的达成水平。同时,三个目标又受位置内容所在学段、学情及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制约。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结合专家直观判定即认为初中地理课程中“描述位置”目标、“分析位置”目标、“评价位置”目标重要性依次递减,可将三个目标在权重上按5:3:2分配。结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将“描述位置”“分析位置”和“评价位置”三个目标进行二次划分,每个目标又对应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测评标准,三维测评标准重要性等同,因此权重大小相等,各占1/3。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可测性强、层次分明、表述明确的测评量表(见表3)。

      

      该评价标准针对初中阶段完成“地理位置”教学后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标准,应用于“地理位置”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阶段,应按照教学进程相应地降低要求。例如,学生仅完成“世界地理”中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学习,这时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要求应为:尝试有步骤地观察地图;尝试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角度描述对象的地理位置;基本可以运用地图描述对象的经纬度位置及对象与参照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尝试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理解纬度位置对气候、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影响。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标准中的要求,只要出现标准要求的类似行为就可认为该标准已达成,测评时以多数学生达成情况为准。

标签:;  ;  ;  ;  ;  

“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的构建探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