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帮助别人成为了信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为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认同;仰,抬头。然而,信和仰连在一起,便幻化出一个令人着迷的词——信仰,它比两个单字多了几分崇高与敬畏。 韩红:一个女人和高原的约定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身上流着康巴人的血液,与青藏高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是万众瞩目的明星,《青藏高原》《天路》让她的名字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如今,她连续几年踏上高原之路,援蒙、援藏、援新、援青… 她就是韩红。 2014年8月9日,立秋刚过,群山环绕的西宁比北京凉快许多,但瑟瑟的秋风吹不散阳光的炽烈。 ——我今天做的善事,也许明天人们就会忘记,但我还是要做善事!这是我和上天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在家里享受,非要带着几十辆车、200多人的团队,把1000多万元的物资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里?我说,做公益,会异常辛苦,但不做,我此生后悔! ——每一个被你抚摸过的灵魂,都保留着你手的温度! 台上讲话的人就是韩红,她个子不高,胖嘟嘟的,的确算不上一些人眼里的“美女”。但是,我觉得她有着别样的美,美得劲拔、美得潇洒,由内而外散发着侠骨柔情的心灵气质,她的能量足以让所有人的眼圈一次次发热。 出发后的第一站,湟源县。秋雨浸润下的小村落泥泞不堪,只见远处一对母女恓惶的身影逐渐清晰,九岁的女儿晓瑾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瘦弱的身材更显出她的大眼睛、大脑门。晓瑾的妈妈说,前些年得知治这个病只能靠骨髓移植,于是就给晓瑾生了个妹妹,不料姐妹俩的脐带血无法成功配型。而且由于长期服用大量激素,晓瑾已经完全失去了甜美的声线,随行医疗专家给出的诊断也是“暂无治疗方案”。 天啊,人们怎敢相信,眼前这个听话又可爱的女孩竟然随时可能得到死神的“眷顾”!韩红终于没能忍住而落下热泪,现场压抑的氛围让人提不上气来。过了好一阵子,面对镜头的韩红连连摆手,感叹再多的钱有何用,再多的药又有何用?她表示自己“痛恨”如此优秀的团队竟没有办法为她医治。 韩红“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劲头又上来了,她当即为晓瑾建立了专项基金并捐款,还积极为她联系北京的医院。在她的带领、感召下,许多明星和志愿者纷纷慷慨解囊,50万元的医药费渐渐凑齐了。在众多好心人的呵护下,晓瑾终于住进了北大医院。 说起每年组织公益活动的初衷,韩红哽咽中含着坚毅——我是一个烈士家庭的穷苦孩子,母亲改嫁,是奶奶推着冰棍儿车把我养大,在梦想之路上,我遇见了太多的好心人,他们无私地帮助过我。因为对我的喜爱,老百姓让我拥有了名和利,但我独自享受心不安!我老韩,不忘本!当年我就想,但凡韩红有出头之日,我一定尽全力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陌生人。今天,我做到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韩红,一个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信仰的人。 志愿者:有你就会有奇迹 在距离西宁940公里外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红色的城市——延安,历史上,延安宝塔山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传说一个女子为了人类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留下一具黄金骷髅,骨骼勾结如同锁状。人们在此建宝塔以为纪念。同样是在延安,七十多年前,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千字文”,追忆一位加拿大医生、共产党员白求恩,并把他的精神总结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韩红爱心团队中的医生全部是来自大城市医院的名医,平时挂他们的专家号可能要排好几天的队。这次,医疗专家不远千里来到青海湖畔,就是为了给更多看不起病的各族乡亲送来希望。随着海拔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医生出现了高原反应,甚至需要吸氧。但是,第二天一觉醒来,匆匆吃了几片药,就赶到义诊现场。他们常常一坐就是半天,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误看病,吃午饭的时间也是一延再延。 蓝天丽日下,几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医生格外引人注目。法国人杜宁和德国人柯莱德,都是来自上海某医院的名医,他们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在义诊现场,他们和中国医生一样的废寝忘食、并肩战斗,对工作一样的乐此不疲、精益求精,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医者仁心,“仁”字的结构中蕴藏着它的全部秘密。“仁”字拆开就是“二人”,而医者的“仁”,一个是患者,另一个就是自己。 16天,48位医疗专家,共义诊8153人次。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8月11日,共和县中医院。从一开始,义诊现场就面临着失控的危险。原来是因为一时前来就诊的患者太多,远远超出了医院所能接纳的能力,他们都挤在医院大厅里,无论怎么耐心劝阻,谁都不肯退回到门外排队。他们是生怕错过了这次机会瞧不上病啊! 老牧人痛苦的脸庞、孩子羸弱的病躯、父母低声的啜泣,是无声的号角,催促着志愿者本能地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艺人董洁、谭维维、蒋欣在药房忙得来不及抬头,红衣黑帽的叶祖新摘掉了口罩,满场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几近中午,当看到一位双目几近失明、步履蹒跚的老爷爷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时,青年演员于晓光一把扶过了老人,一直搀扶着他走到分诊地点。于晓光扶老人坐下、递上水,而自己却一直蹲在老人身旁嘘寒问暖。当得知84岁的老人患有严重糖尿病,儿子在四川地震中离去,女儿在上海打工,自己每个月只有270元低保补助金,根本支付不起几百元的胰岛素开销时,于晓光的眼圈湿润了,他当即让人从自己的银行卡里取出5000块钱,并用纸包好,放进了老人的上衣兜里,还叮嘱他:“这是给您买药和过日子的钱,别不舍得花,一定要坚持用药。” 在于晓光的带动下,又有几位被感动的志愿者为老人捐款。最后,于晓光记下了老人和他女儿的联系方式,并亲自安排车辆将他送回家。握着于晓光的手,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于晓光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如果来看病的人是我的父亲,那么我一定希望有人在那里细心呵护、陪伴。将心比心,我就把老人当成我的父亲,替他的子女尽一份孝心吧。 “百人援青”:当感谢化成默默地感动 这些名医、明星、志愿者们平日里都是大忙人,偶有闲暇,也完全可以在大城市里养尊处优,他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又心有灵犀地放弃享受,甘为“孺子牛”呢? 从于晓光与空军总医院黄蓉蓉大夫的一次闲聊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天天赶路、义诊累不累?您身体受得了吗? ——一点都不累,平时在医院里才累呢,出来巡诊就像“旅游”一样! 旅游?不是玩! 如果我们赋予“旅游”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应该叫做“善待生命”。走出城市、大楼,走向广阔天地,去体会“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的大悲哀和大欢喜。这件事与金钱无关,与心有关。把医药和健康亲自送到困难患者手中,用最朴素的行动去传播文明和爱,怎能不令人胸怀开阔? 这是对他人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善待。 2012年“百人援藏”时,团队里的眼科医生为当地100多位白内障患者做了康复手术。当他们即将离开时,当地藏民跪在地上,手里的哈达高高捧起,感谢他们心中的“菩萨”。队员们热泪止不住地流淌,心中只感觉一个字——值! 老韩一声吼,大伙齐步走。没有亲身经历,很难理解这个谜一样的韩红、谜一样的韩红团队。没有人催促,但没有人偷懒;没有人安排事做,就自己查漏补缺找事做。她为什么如此富有魅力?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疲倦? 行动就是答案——帮助别人已成为信仰!是的,在这样的信仰面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只是太小的困难! 帮助别人、观照自心,是一条路的两极,看似远隔万里,其实两极相通。因为,在这条路上无论走多远,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幸福地相见……当帮助别人成为信仰时,_韩红论文
当帮助别人成为信仰时,_韩红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