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政治论文

新世纪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政治论文

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回顾与新世纪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德育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的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学生,与学校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内容,包括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德育,也通称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任何国家为了维系它所实行的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培养青少年一代,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只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资本主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很成熟、有丰富的统治经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念、政治信念、道德准则、文化内涵等等都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生长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从小受个人主义的熏陶,受资产阶级舆论的制导,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与社会生活现实是一致的,与学校教育的宗旨和培养目标也是一致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学生的熏陶是渗透在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即使如此,也还有一些有形的意识形态工作,比如在学校开设宪法课、公民课以及宗教、政党活动等。而社会主义国家从旧社会脱胎出来,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处于实践、探索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通过宣传教育来传播。何况,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从西方渗透进来的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还有广泛的影响,是一股强大的对抗力量。更不用说,国内外敌对势力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活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必然具有公开性、有形性和艰巨性。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地十分重视思想宣传工作,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弘扬,这也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政治优势所在。

值此新世纪初,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回顾和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为今天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

“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注:江泽民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的讲演.人民日报,1997-11-01)人文化成,德教为先,是中国自古以来重人文教化的传统。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尽沧桑,逐渐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政府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萎靡,社会黑暗,人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时期,才走上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新中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随着社会的历史演变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结合新中国的社会实际,建立和发展了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纵观20世纪下半世纪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言,有继承性的一面;对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高等学校德育,则是革命性的变革。在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经历过曲折,遭受过磨难,经受了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为开创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德育新局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德育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建国50年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发展,如实、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一项难度大、要求高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首先,要科学地分清社会政治生活与学校德育的联系和区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的固有特征,也有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关联的一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受社会政治生活的制约和影响,但是,经常性的德育与特定时期集中进行的政治运动是有明显区分的。经常性的德育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连贯性、递进性,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生动活泼,关注青年特点,正面教育为主,重在启发诱导。政治运动则以实现特定的政治任务为目的,是社会政治生活进程中矛盾运动的特有表现形式,一般地都是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有的政治运动覆盖高校,在师生中展开;有的只在学校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历次政治运动对学校德育产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若将政治运动误为高等教育德育历史发展的主线,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史实和总结历史经验。

其次,要客观地分清不同历史背景下政治运动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建国初期,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保家卫国而开展“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运动,高等学校动员和组织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投身于革命洪流,接触工农,了解社会,接受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代大学生转变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而1957年开展的“反右派斗争”虽是必要的,但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在高校师生中也错划了一批“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历史教训十分深刻。1958年“教育大革命”中开展“红、专大辩论”,进行“又红又专”的教育,为广大学生指引正确的成才方向和人生道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其间将一些学生“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斥为“白专道路”,混淆了思想认识与政治方向的界线,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实践表明,历次政治运动对高校德育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是有很大差异的,必须区别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再次,要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校德育工作的缺点与“左”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政治失误。工作缺点是探索、实践过程中对客观规律性把握不准而产生的;政治失误则是对客观形势和实际情况作出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所导致的。两者有质的区别。50年代末期,“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左”的指导思想导致的许多工作偏差,留下了决不能重演的深刻的历史教训。至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中难以避免和较易克服的,不能与“左”的错误混为一谈。

总之,建国初期17年中,高等教育的德育发展历程是辉煌而有显著成效的。如果不加区分地否定一切,就否定了建国初期17年的高等教育事业,否定了一代优秀人才的成长。实际上,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了,建国初17年培养的一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并涌现了许多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高等学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全面素质基础,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是功不可没的。此外,还要严格地分清“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高校德育的破坏,与其他政治运动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的区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篡权的种种活动,对高等教育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其中,德育的指导方针被篡改,培养目标被转移,优良传统被抛弃,机构体制被摧毁,工作队伍受迫害,高校德育遭到彻底的破坏。这一切,与其他社会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有本质区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紧密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不断进行调整改进的20年;是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开拓前进的20年。

从1979年初到1989年夏的十年期间,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克服过去历史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影响,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又面临种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思想理论上的某些混乱、社会舆论的某些误导,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加上中央两任总书记的失误,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几度面临被削弱的困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06)在高等学校的反映是大学生中出现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导致学潮连年迭起,不少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难以维系。在当时的困难形势下,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和广大德育工作者,遵循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守岗位,历尽艰辛,同舟共济,奋力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历次学潮,特别是国内和国际发生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关心爱护学生、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尽了职责。正是在这艰难的十年中,广大德育工作者激流勇进,为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渠道,作出了艰巨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思政队伍的专业化、教师化等等,都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这一切,都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重申了全面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四中全会确定的四件大事之一。高等学校认真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广大学生经过冷静的反思,思想认识趋向理智,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党的十四大以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日见成效,社会大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遵照中央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和部署,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为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激励了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信心,增强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使命感,校风、学风明显改善,高等学校普遍呈现持续稳定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获得了新的生机活力,内容有拓展,方法有创新,途径更宽畅。这一切都标志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

新世纪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迎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高等教育的德育定会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关于思想宣传工作,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明确提出“以德治国”,将德治与法治一起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赋予广大德育工作者以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从德育研究的视角看,必须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启迪和引导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在德育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要运用,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可借鉴,但在德育研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惟有如此,才能正确地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看待人生,分辨是非,科学地研究和解决问题。也惟有如此,德育工作者自身才能率先树立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忠诚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为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德育研究必须深刻分析新形势。

人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大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处在学校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也不例外。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影响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

从学校教育来讲,要从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眼光,审视和研究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走向和特点。新世纪初,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时间。”(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2.)“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2.)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无疑,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只有看清今后一个时期内培养的人才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和国内环境,将迎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将经受什么样的考验与磨练;认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新的特点,正确地把握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客观需要,才能更好地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

第三,德育研究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德育研究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德育实践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揭示客观规律,追求发展创新。德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揭示规律性的新特点,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新途径,并且要为新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德育的内容很广泛、很丰富,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会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但是,如果过于求全,在具体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目的性不鲜明,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以及不时地带有突击性、随意性,缺乏规律性、一贯性,甚至流于形式。如何更好地遵循青年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学校教育的规律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课题。

实际上,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求。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和强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越来越深刻和复杂,高校培养目标的德育要求与某些社会生活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与现阶段某些政策导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明显,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普及带来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和深入……等等。在这样的新情况下,如何启迪、引导青年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地观察世界,认识社会,选择人生,真正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要求,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贯彻始终。爱国主义传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无论从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还是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切实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使广大学生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坚定爱国主义意志,实践爱国主义行动,成为真诚的爱国者,是一个成长过程。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只有贯串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收到最好的成效。

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大学层次品德教育的重点。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教育体系中存在不符合素质教育宗旨的倾向,使得高校不得不在一个长时期内对大学生进行一般社会公德教育的补课。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养成状况,虽不能说已根本转变,毕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全社会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大环境下,大学阶段的品德教育也应该提高层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关注和评价,除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外,主要是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诸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以及诚实守信的品质,等等。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特点、职业要求紧密结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

如果能从目前高校德育广泛丰富的内容中,探寻出几个结合点,将诸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明确目的性,突出重点环节,有序地实施,使针对性、有效性得到切实的加强,可以说是德育工作具有突破性的重要发展。

关于高校德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也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两课”重要地位的确立和相关措施的落实,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大事。诚然,“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但是,“两课”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还必须有更多的其他方法、途径来丰富和活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使高校德育更具生机和活力。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正在形成新的格局。明显可见的特点是,按系级班建制组成的集体越来越松散;自发形成的多样性群体越来越活跃;学习、生活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和直接;社交对象与场所越来越广泛和随意;等等。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对于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新的开拓,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一些高校在德育实践中揭示的发展新走向和取得初步成效的新经验,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可信的依据和有益的启示。例如:重视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传媒手段,重视舆论阵地的建设;积极探索和加强学生社区工作体制的建设,德育进社区;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群体活动的正确引导;加强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机构建设,开辟与广大学生沟通和联系的新渠道;切实加强对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向教师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推进;以及机动、灵活、适时、主动地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等等。许多新的实践有待进行深入的总结。只有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发展创新,才能开辟新境界,开创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局面。

第四,德育研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理论指导、富于理论创新的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榜样。江泽民同志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勇于理论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本职工作。

就德育研究来讲,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但要对广大青年学生面临的现实生活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深入进行理论探讨,为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而努力,而且要与时俱进,深入地探索高等教育德育的客观规律性,坚持不懈地推动和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这是广大德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的共同使命。

第五,德育研究必须正确把握种种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地看待和把握事物对立统一关系,是正确处理矛盾的前提,也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因此,在德育研究中切忌片面性。比如,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适应初级阶段的要求;关于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与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关于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关于思想理论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的统一;关于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实践性的统一;以及江泽民同志向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课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等等,都是德育工作要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德育研究中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则。

德育工作者担负的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崇高的使命正在历史地落到今天中青年一代德育工作者肩上。同样地,德育研究也需要今天的中青年德育工作者承前启后,为促进高等教育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共同努力,这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前,高等学校的许多中青年德育工作者已是有丰硕科研成果的年轻学者,不少人已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骨干力量。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思路开阔,能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富有创见,具有从事德育研究的才能与潜力。人们有理由对高校广大中青年德育工作者寄予厚望。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德育新局面的崇高使命,定会在新一代中青年德育工作者手中实现!

标签:;  ;  ;  ;  ;  ;  ;  ;  ;  ;  ;  

新世纪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