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人才不仅是突破门槛_广州户口论文

吸收人才不仅是突破门槛_广州户口论文

吸纳人才不仅是破门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仅是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门槛的代价

广州曾经与全国许多大城市一样,以户口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迁就市政设施建设速度。结果是,广州市户籍人口670万,办理了暂住手续的142万人,没有任何手续的不计其数。

卡住户口,明面上的实惠不过是中小学校收到一笔不大不小的“借读费”。代价却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市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均雄踞全国大城市前三名的广州市,市民的整体学历水平,数字却不那么好看。广州市去年作了两项专题调查,发现: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大专以上的人才总量,仅为上海的13.2%,深圳的46.1%,平均每一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大专以上人才数,广州为49人,上海是120人,深圳是188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在全市公务员中所占比重只有10.7%,不但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深圳、珠海,甚至低于同省的中山、东莞、佛山。

这两项调查,震惊了广州市政府,市长林树森表示,尽快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直接安排到处级以上岗位。

里外夹击破门槛

事实上,90年代中后期,广东吸纳人才政策“版本升级”不可谓不快。但比政策升级更快的是人的就业观念。

户口和人事关系,曾经令无数英才折腰。广东省人大1995年制订了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其中一条是,连续居住七年、有固定职业、固定住所的,经批准给予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广州市相应的实施细则还未来得及出台,这条法规还未来得及真正发挥效应,广州的户口之门就先行敞开:本科以上毕业生,只要有工作单位,就可以办户口,企业只要在广州有税务登记,就可以为员工办户口。广州市取消了户口指标额度限制,简化了手续,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公布结果。

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出于种种原因,还是不愿意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专门从事假挂靠业务的中介机构却应运而生——规模很小的私营企业,一年“接收”大学生十几个为员工,所谓“办户口”不问而知内里有乾坤。

广东的高校对于声明“不包户口”的用人单位,也“一视同仁”,让他们进校招聘。一大批“新生族”则勇敢地“不要户口”,以打工身份进入企业,或者自立门户创办企业。去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有10%放弃“分配资格”。广州非国有企业拥有60多万人的员工,无论是纳税还是产值、进出口额,都是广州的龙头老大,而去年它们引进——办齐户口人事手续——的人才,只有1000多人,里面“不要户口”、没有“关系”的新生族队伍之庞大,可想而知。

今日广州,没有户口和人事关系会怎样?地方报纸的求职专版和南方人才市场,你能想像到的专业职位都有招聘需求,包括军事教员这样的冷僻工作。招聘条件净是学历和资历,除了个别有财在手的工种如出纳员、汽车司机外,有户口限制的极其鲜见。被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也实行“一单位两制”,招聘员工时对人事档案和户口不再限制。户口和人事关系不影响就业。

广东全省如期结束实物分房和按“房改价”出售公有住房后,是否以及获得多少住房补贴,全凭单位效益和本人在单位的地位,与户口和编制已毫不相干。

企业早已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绝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也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聘任制,不管你有编制没编制,都不会有“财政饭”给你吃。而广州荔湾区、黄埔区,新招收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也挂靠到人才交流中心去,实现了人事关系与人员使用相分离。

据统计,目前在广州工商局登记注册的2万多户私营企业中,有5000多户是外地人开办的,还有近4000户是外地人与广州人合资开办的。没有户口不妨碍人们创业。

政府的人才政策与人才的就业观念,就这样轮番攀升,政策甫一升级,上下振奋,而观念升级又使政策的升级显得不那么“皇恩浩荡”。

政府重在营造创业乐园

近年来出台的许多“降门槛”政策,实质上是在正本清源,把令国际友人瞠目的关卡拆除:诸如干部编制指标、户口、人事关系,以及没有本地户口不能上学、更不能报考大学,不能结婚,不能分房子,不能评职称,不能申领驾驶执照,不能办理出国护照……广州市人事局局长潘潇说:“在体制新旧交替过程中,政府的人才政策,其实就是要在新旧体制之间架一道桥。”本来,只要是中国公民,中国地方政府就应该为他办理护照(身份证)、结婚登记,而不必管他、他的父母出生在哪里,但现行体制,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办理。于是,就制订吸纳人才政策,对我们所需要的人,把迁入户口的关卡开大。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麻烦的人事档案,里面其实并没有什么非随身走的东西。但按现行体制,没有它,就不能申报职称,没有给你出具出国政审文件。那好,我们就让它寄放在人才交流中心。

说来,“降门槛”政策,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烙印,许多条文,可以说是给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度身订做的,如引进人才不受单位编制限制、连续计算工龄,单位每年给夫妻分居者补贴一次探亲路费。适用对象为取得国外硕士及以上学位留学人员的《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优惠政策中有“免费挂靠人才中介机构”一款,实际上,实惠不过是每月80元。这一类政策,与其说是给人才优惠,不如说是给人才精神安慰。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就职于企业(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为他们提供具体生活、工作条件,地方政府既没有这个财力,即使有,也与人才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背离。人才关注的头等大事,是能否与单位搞好关系,能否受到单位重用。而这恰恰是政企分家后的政府有关部门所无能为力的。

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破门槛工程”完成后,政府在吸纳人才上还能干点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市的人才战略,从维护保障人才个人的基本安身条件,正在上升到为人才营造创业乐园上。对于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广州市采取连人带项目整锅端来的办法。像广州市著名的信息企业金鹏公司,就是政府巨大资金投入,华中理工大学整个通讯系课题组引进。企业做大了,不愁招人才。“金鹏”光是博士后工作站,就引进了博士5名。

林树森市长表示,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将采取群团发展模式,以民营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力量,政府在其中的主要作用,将是进行环境建设,为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与科技界之间的沟通、合作提供服务。潘潇局长说:“千政策万政策,说到底,人才需要的是政府能让他挣钱,而不是政府给他多少钱。”为此,广州市政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从财政中硬挤出3亿元,可谓咬崩了牙。

政府行为对社会的带头示范作用不容抹煞,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3亿元几乎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中国有的是身怀绝技的人才,广州民间有的是充足的资金,技术与资金结合,技术人才与投资者结合,谁来当红娘?政府。

世界上著名的产业区域,如美国硅谷,都是中小企业云集,许多企业只是做某个产品的其中一个部分。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分散,技术力量薄弱,信息不畅。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需要紧密合作,这种合作就要靠政府服务促成。在广州,建立完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中介组织,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中介、交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包括高科技风险担保公司、投资公司、顾问公司等机构的高科技风险投资体系——营造如此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地方政府取胜于人才大战的根本策略。

标签:;  ;  

吸收人才不仅是突破门槛_广州户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