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我们也必须进入中国_科技论文

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我们也必须进入中国_科技论文

中国需要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论M.S.也要进入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管理人才论文,进入中国论文,高层次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是世界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反映为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组织、协调、管理等又都离不开管理人才。为此世界各国无不采取对策和措施,加速培养和造就能担负起跨世纪重任、满足本国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科技管理乃是综合利用理、工管理学科的知识对技术能力进行计划与开发,以形成和实现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许多国际学者、专家已形成共识:传统的管理人员在得到进一步的特殊训练和实际锻练之前是不可能有效地行使科技管理这一重要职能的。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要在我国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中,培养和造就三支“专家队伍”,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支“学有所长并具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江总书记的指示对我国建立M.S.教育制度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也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科技管理队伍”。如何造就一支现代科技管理队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呢?我们认为把M.S.引进中国,培养科技管理硕士,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国际上M.S.教育的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1.概况

“M.S”是“Master of Science”的缩号,译为“科学硕士”。198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这种以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科技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硕士学位点。15年来,不仅在美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效仿美国办起了M.S.教育。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办M.S.专业的背景

美国是开办科技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最早的国家。1980年,美国的科技管理专业开始设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美国当时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首先,它来自军事科技方面的推动。因为在60、70年代,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使得美国非常震惊,美国朝野人士都指责政府无能,怎么苏联卫星已上天,美国卫星没上去?他们感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管理工作的薄弱。

其次,它来自经济竞争的挑战。80年代以来,美国在国际市场上遭到了日本、西德等国的激烈竞争,进出口贸易逆差日趋严重。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比过去任何时期重视科技的研究与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产品,提高生产率的措施。由此,迫切需要科技管理的加强。

再次,它来自美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当时美国128号高速公路和高科技产业区就在麻省理工学院旁边,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来管理。因此,当时美国把科技管理专业及其培训主要设在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和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以便适应该地区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2)M.S.培养的对象和内容

MIT的M.S.以具备实际管理经验,具备科技、工程基础的人才为培养对象。其计划是为培养美国及其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研究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制定的。因此,要求攻读这一学位的学生是理工科出身,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并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历。如技术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作战部官员,部门经理,高级项目工程师,产品经理,高级科学家,科技计划工作者,研究与开发中心总经理等。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科学或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如科技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技项目的计划与控制,对工程设计与质量的指导,对科技人员的激励,科技开发与市场结合等等。

M.S.采用强化集中的教育方式,一年内完成一般硕士生两年学习的课程。教学活动与课程设置围绕三个重点进行:

①有关管理基本原理,管理决策与分析方法。

②有关科技项目管理,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组织管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战略管理。

③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题研究、撰写论文。

课程设置旨在改善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能力。随着科技、经济和市场变化,15年来课程设置计划亦作过相应调整,其主要调整趋向是:

(a)增强知识结构中战略管理方面及其与战略管理相关的课程。在战略管理方面的课程,由最初开设一门变为二门,一门讲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企业发展和工程方面的战略;另一门就是技术战略。增设了“企业R&D与战略管理”的课程。

(b)增设了组织行为和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课程,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得管理中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

(c)从R&D管理扩展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过去其主干课是研究与发展。从90年代起,其主干课与专业课均变为“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这是由于过去研究与发展实际上还没有解决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商品化、市场化才算取得成功,这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

(d)重视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重视学员在课堂上的讨论,即每学期均有一门讨论课;强调论文要体现所学专业课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综合应用。

由于其知识结构和内容不断调整和完善,适应需求,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因而很受欢迎。1995年入学人数较1981年增长了七倍。

2.美国MIT的M.S.教育已扩展到美国国内和其它国家(地区)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学也开设了科技管理研究生课程,有的还设立了科技管理硕士或博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开设科技管理研究生课程的国家和大学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商业学校、科罗拉多大学、南加州大学,英国的克安菲尔德大学、朱庇特大学联盟,加拿大的卡尔顿学院、麦克马斯特大学。

设立科技管理硕士学位的大学有:美国的费尔南狄克森、乔治华盛顿、国家技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荷兰的温特大学,英国的苏赛克斯大学,墨西哥城市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授予科技管理博士学位的大学有:加拿大的卡尔顿大学,美国的斯坦福大学。

二、中国也需要M.S.

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不同,因而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但是,国际上对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对推动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上述美国80年代产生M.S.的背景上看,与我国何其相似。借鉴国外培养M.S.人才经验,适应形势发展需求,培养我国自己的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当代高科技发展对建立我国M.S.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当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科技发展的速度呈指数上升。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必将对科技管理人才及其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的一体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传统的科研管理已不再适应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综合管理要求,科技管理在其内容上引进技术创新管理、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2.培养高层次M.S.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完成两个转变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体制面临挑战。技术市场的开拓,管理观念引起变更。人才市场的开辟,使人才管理面临新课题。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两个转变……等等,这一切从根本上讲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但是,科技进步是不能自动导致经济增长的,必须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而M.S.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将无疑是承担此重任的途径和需要。

3.科技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

对于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来说,科技对其影响日益明显。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实质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竞争。正因为科技维系着企业的生存,所以现代企业日益重视通过科技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日益重视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R&D活动中,以期创造能为企业有效利用的科技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企业的一种宝贵资产和财富,对科技这种资产的管理被称为科技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

4.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大型企业、研究院所都应配有M.S.

我国已进入科技“新解放、大发展”的新时期。造就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对培养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朱熔基副总理曾提出每一个大型企业必须配有一个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要求。今天,我国的MBA教育日趋完善,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善于经营的工商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那么,与此同时,为省市以上政府管理部门、大型企业、研究院所培养M.S.,使其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管理职能和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M.S.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自1984年开始引进MBA,至今国家已批准了近30多所高校开办MBA学位教育。目前,我国已有几百名自己培养的MBA毕业生,并有几千名在校生。MBA培养目标是高质量、处于领导地位的工商管理人才。MBA能否代替M.S.呢?曾任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的Simon Ramo博士认为:即使对那些接受过一定的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来说,尽管这些管理技术是有价值的,但他们学习过的管理技术也没有与科技型公司的管理很好地相衔接。有的专家甚至认为,传统的管理人员不仅管不好技术工作,反而会把技术工作管得很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郑绍濂教授认为:当科技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后,就应该有一类特殊的管理人员——科技经理来行使这种职能。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角度看,管理教育当然也应担负起为企业培养科技经理的使命。因此,科技管理应成为管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培养对象上,M.S.更加强调其培养对象的素质,即具有理工科专业和实际工作经验。在培养目标上,M.S.侧重培养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战略决策和组织管理的高级科技管理人才。在课程设计上,M.S.侧重于科技发展战略及技术创新管理等内容。

M.S.教育所培养的对象、目标、课程设置是MBA代替不了的,特别是涉及到科技管理方面的多种专业知识正如同M.S.也不能代替MBA一样。

我国从80年代以来,对科技管理人员主要是开展岗位培训和各种适应性的短期培训,这种培训如同美国80年代以前一样,当然是必要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一种高层次的系统性教育,它当然也取代不了M.S.教育。正是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今在我国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员中,他们的多数仍然凭着传统的管理知识,凭着经验的摸索与积累,凭着自己的自学和努力辛勤工作。如果其中一部分,以及其接班人能接受M.S.的教育,他们将能更快地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他们的科技管理工作岗位上,将会“主动”和“有效”得多。

四、建立我国M.S.教育的思路及建议

1.建立我国M.S.教育的可行性

(1)关于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两个转变”的实现,我国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即:

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各级政府的科技管理需要;独立科研院所,特别是应用开发型研究所的科技开发管理需要;高科技企业管理需要。

目前,从较高一层次科技管理来说,我国从省级到各地(市)以及各部委大多配有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全国省级、地级设有科委,省级以上大多设有科学院。全国有2万多个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1.2万多个,全民独立科研院所5千多个。若每一个科技管理政府机关、科学院配有三个M.S.,每一个大型企业、研究院所配有一个M.S.,也需3万余名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要培养,这是一个很大的人才需求。

(2)我国已为科技管理人员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科技管理专业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管理科学系,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二是现有干部的短期培训,全国有类似的培训点共30余个。从1980年起,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科委管理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院校开办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为我国各级科委、研究院所、部分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管理干部的岗位知识更新,做了大量的工作。仅国家科委管理学院12年来,共为全国科技系统内的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万余人次。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均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国家科委委托复旦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试办了“科技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摸索了一定办学经验。另外,目前不少高校的管理学院在“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专业基础上设有“科技管理”研究方向,有一批有较高造诣的教授研究“科技管理”。去年底,在国家科委支持下,国家科委管理学院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技管理培训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天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浙江省科委、湖北省科委以及邮电部、机械工业部和广东省等所属部分大学、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负责人参加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培养跨世纪科技管理人才,包括开展M.S.教育。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管理人才培养与教育已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为建立我国M.S.教育和为培养M.S.并与国际M.S.教育接轨,打下了基础。

2.将M.S.教育尽快纳入我国规范化教育计划

综上分析,我国既有M.S.教育的人才需要,又有多年来从事科技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及学历教育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将培养我国自己的M.S.尽快纳入国家规范化教育计划。为此,特建议如下:

(1)确认科技管理硕士学位

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开设科技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通过系统教育培养出一批跨世纪的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

(2)在管理科学研究和教育实力较强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含部分成人高校)建立科技管理硕士点。

挑选少数重点科研院所和部分高校建立M.S.教育点,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硕士点现有的教学和师资、研究成果等基础条件。由于这些高校、研究院所教学科研实力强,师资队伍雄厚,专业结构合理,又与政府科技管理决策组织机构和研究部门、企业有较广泛的联系,以其为核心建点,其M.S.教育的师资(含高校的教授、管理部门专家)、实践场所能一体化,以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着眼于本国国情,加强国际合作,内请外联

在M.S.培养方式上,高校与国家各部委和中国科学院有关重点院所联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以R&D与技术创新管理等为主干课,强化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在教学方式上,以案例教学和灵活多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学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在教材上形成具有符合国情和与国际接轨的综合特色;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M.S.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

(4)制定M.S.教育计划,加强领导,促进尽快实施

建议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持,由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部门参加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制定M.S.教育计划并加以论证。由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组织制定我国M.S.人才培养计划。按照计划,加强科技管理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领导,促进M.S.教育尽快实施,尽快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科技管理人才。

21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全国振兴的世纪,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优秀科技管理专家队伍的建立并充分发挥作用,我国科技进步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标签:;  ;  

中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我们也必须进入中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