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物流理论发展与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研究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计划、调节、组织和控制的科学。物流现象是一种社会经济运动形态,物流学是随着物流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分化、产业组织演变的必然结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物流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相当深入和成熟,物流学和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也成为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自20世纪80年代起,物流学引进中国,我国物资和贸易管理部门以及制造业和商业企业开始对物流给予充分重视,学界也极为关注物流理论的研究。但是物流学对中国人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为了更好地引进和借鉴西方物流理论以指导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将对西方物流理论作一简要介绍与述评。
一、物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物流概念提出的时间和领域,物流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军事促动观点和经济促动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最早提出“物流”概念的是军事领域。早在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就将物流称为“与军备移动和供应相关的战争艺术的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军火和军需品的战时供应方面提出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概念,用以实现对军用品的运输、补给以及调配的全面管理。据此,韦伯斯特、詹姆士·约翰逊、唐纳德·伍德等学者认为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军事中。
另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是由于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即物流产生于企业对生产和经营成本降低的追求。阿齐·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915年)一书中曾就市场流通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他明确地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活动和物流活动,阿齐·萧认为,创造需求与实物供给的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些活动之间存在着平衡性和相互依赖性两个原则,流通活动中的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和物流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了物流管理在流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并称其为“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因而物流的价值源泉作用引起了实业界的高度重视。在这个时期,“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的概念被引入了工业和商业部门,并且将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和用户服务等内容纳入了“后勤管理”的范畴。不难看出,虽然工业和商业领域引用了军事上的后勤管理的概念,但是其实质却侧重企业物流和销售物流。美国学者鲍沃索克斯在1974年出版的《现代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一书中将后勤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最后到达用户,其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日本物流学界对物流研究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的日本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由“生产效益本部”组织了包括12名专家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在对美国各地物流进行实际考察后,于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该报告第一次提及了PD(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并且首次将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物的流通”。60年代的日本企业界对物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65年运输省发表的《运输白皮书》的副标题即为《近代化过程的物的流通》。
最初的物流概念侧重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商品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转移的动态过程的优化。而随着市场集中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重视商品供应过程的物流概念被改进,从而使对物流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和部件在企业中的调配方面。物流的研究由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体现了同期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成本管理和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的要求。因此,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物流概念由PD转变为Logistics,并于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定义进行完善。
1991年在荷兰举办的第九届物流国际会议上,欧美物流概念(Logistics)被世界普遍接受,从而人们对物流的理解涵盖了生产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的流通,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和市场组织的各方面,这标志着具有现代特征的物流的诞生。
二、美国、日本、欧洲物流理论比较
物流理论产生之后,引起了西方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物流问题的研究。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成立了国家或区域性的物流学会或协会,大型跨国公司也在实施物流工程的同时加强了对物流的研究。但是,总的来看,各个国家或地区对于物流概念没有统一,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物流的理解还有较大的分歧。下面就美国、日本、欧洲的物流理论作一总结和比较。
1.美国对物流理论的研究
美国物流学界对物流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派:
第一,管理派,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为代表。会员大都为美国大学物流管理或相关专业的学术权威或物流研究机构的高级专业人员以及大公司的物流主管。该协会随着对物流概念逐步完善,不断对其进行改进。1985年该协会将物流的定义最终调整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该界定在理论上有两个特点:第一强调了物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的核心价值,第二强调了物流的绿色含义。CLM对物流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管理学特征,但该协会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物流进行研究的主要参考。作者认为,CLM1985年对物流的界定比较全面,因此本文将采用该定义作为对物流进行分析的基础。
第二,工程派,以美国物流工程师学会(SOLE)为代表。由于自动化、机械化设备和系统集成软件在美国物流产业的普及,而这些产品的设计、安装、维护和使用又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人员,所以该学会聚集了大量的物流工程师,其技术背景很强,成果也以物流技术为主,强调了物流活动早期所确定的物流系统设计,将物流塑造为科学、管理、工程和技术的集成过程。SOLE认为:物流是与需求、设计、资源供给与维护有关的,支持目标、计划及运作的科学,管理、工程及技术活动的艺术。
第三,军事派,以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和美国军方为主。由于物流最早起源于军事用途,所以强调物流的军事性观点也成为美国物流学界的重要派别,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物流是计划、执行军队的调动与维护的科学。按最全面的定义,物流与军事活动的诸多方面有关:A.军事物资的设计、开发、采购、储存、运输、分配、保养、疏散及废弃处理;B.军事人员的运输、疏散和安置;C.军事装备的采购和建设、保养、运营及废弃处理;D.军事服务的采购和提供。”
第四,企业派。由于物流在美国企业中受到重视,并且在生产、销售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所以美国的大型企业也从长期的实践和应用经验中得出对物流的总结性研究成果。美国零售企业Wal-Mart就拥有自己的名词术语标准,用来解释和规范操作中的流程,尽管从学术角度讲这些术语并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但是其在指导员工的物流实践活动方面却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美国著名物流公司Exel,1997年在自己的《物流术语词汇集》中指出,物流包括三方面内容:A.物流是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中商品及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陈旧品的回收利用;B.物流是围绕物料管理和实物流通所发挥的功能;C.物流是对动态和静态库存的管理。
2.日本对物流理论的研究
日本在派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赴美考察后,发现通过流通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的裨益,PD这一概念引入日本,并且在日本的文献中译为“物の流”,到了1965年简化为“物流”。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提出:“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所组成。”60年代日本对物流的理解主要是指产成品销售领域的流通活动,即销售物流,其实质是对流通成本的节约和压缩,此时日本尚未认识到物流能够创造利润。
随着对物流活动理解的深入,至80年代,日本的企业和物流研究机构认识到物流的“第三利润源”作用,1981年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对物流定义的改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物流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80年代日本对物流的理解已经外延到包括流通加工、配送的一整套流通活动。在对物流含义深入理解的同时,在日本还形成了两个权威性的物流研究协会: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JLMA)与日本物流管理协会(JCLM)。
进入90年代后,日本对物流的研究又有了新发展,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物流开始由原来的销售物流PD转向Logistics,从而用更为全面的包括调达物流、企业物流与销售物流在内的物流活动范围覆盖原先的销售物流;第二,从单纯的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转变为将所有物流活动集成为一个系统,从而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物流活动。这两方面的变化体现了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随后,JLMA与JCLM最终于1992年6月合并成为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ILS)。该协会的稻束原树认为:物流是一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动进行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足顾客的需求。换言之,物流意味着:按要求的数量、以最低的成本送达要求的地点,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作为基本标准。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日本学界对物流具有权威性的研究外,另一些学者(如阿保荣司、林周二、菊池康也等)也用自己的观点对物流进行解释。总的来看,这些学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物流是克服时空间隔,联结供需主体的材料和商品的物理性移动。在这些研究中,我们认为阿保荣司的研究比较有新意,他认为:“物流是指克服时间和空间,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创造部分形质效用的包括废弃和还原在内的一切有形无形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说包括运输、保管、包装、搬运、流通加工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信息活动。”
3.欧洲对物流理论的研究
欧洲拥有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和军事的一体化过程中,在高位的经济水平基础之上,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和比较有特色的物流理论和标准化流程。欧洲在吸取美、日等国的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期对物流术语进行调整,努力将其转变为欧洲的物流规范。欧洲对物流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欧洲物流协会(ELA)的研究上。ELA在1994年发表的《物流术语》中认为: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及(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这个界定具有三个特色:第一,将“人”纳入了物流的范畴,从而使物流对象的范围更为宽泛;第二,将物流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使物流这一特定经济时期的经济活动上升为系统内部运动及其功能的高度;第三,欧洲物流协会将物流系统形象的描绘为二维矩阵的图形。在图1中,由采购、物料管理和配送组成的物料流为第一维,由顾客服务、运输、仓储/物料搬运、物料计划与控制、信息系统与支持和管理组成的工作顺序为第二维。而物流活动就体现在这二维矩阵中的相互关系上。
图1 欧洲物流协会的物流模型
三、第三方物流理论及其不同理解
作为现代物流发展标志和代表的第三方物流,在近二十多年得以飞速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比较多。随着国内对现代物流的逐渐重视,国内理论界和实业界对第三方物流也极为关注。
1.第三方物流含义的不同界定
一般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供给方)和第二方物流(需求方)而言的,是介于供给和需求之外和之间的第三方。第三方物流译自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TPL,也有人简称其为3PL或3[rd]PL。对第三方物流根据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有不同的叫法,如“物流外包”、“合同物流”、“契约物流”、“物流外协”、“物流委外”、“全方位物流服务公司”、“整合服务提供商”、“物流联盟”等。
虽然“第三方物流”这一术语正在被广泛使用,但至今仍无普遍认可的定义。Lieb(1993)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功能);Coyle等(1996)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对单一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职能的外部供应者;Simchi-Levi等(2000)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通过一家外部公司来执行公司的物料管理或产品配销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我国《物流术语》对第三方物流所下的定义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尽管定义表述多种多样,其核心涵义即是物流功能的外包。
西方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多从管理学、工程学、供应链和外包制角度展开。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供应链结构中,第三方物流扮演的是一个通过专业分工而取得经济规模,负责串连起网络中层与层之间的通路和配送系统,使得整体供应链的绩效可以大幅提高的角色。从战略管理角度来看,属于战略联盟的一种,企业将物流功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后者结成联盟,以谋求合作双方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按照Coyle等(1996)的观点,第三方物流公司通常代替客户执行两项以上物流功能的服务,通常不会代替客户做存货管理,为提供客户服务所使用的物流设备通常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控制。
2.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阶段
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促进了新物流观念的产生。1975年左右,美国出现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TPL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物流的主体,在全球物流市场上已占据很大份额,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代表。
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很清晰的界限,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是Chrisoula和Douglas(1998),他们按照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所实施控制的水平以及在对企业战略重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将第三方物流的演进分为导入期、知晓期、需求期、整合期和差别化期五个阶段(见表1所示)。在导入期,第三方物流观念处于萌芽状态,只有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运输紧张时,企业才会予以考虑;在知晓期,第三方物流观念得以流行,企业开始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存货控制和成本削减的替代选择,以强化企业竞争力,然而,第三方物流仍引起企业界对缺乏物流控制权的担忧;在需求期,第三方物流的观念开始得到企业界的认可和采纳,重要市场和法律的变更增加了配销的复杂程度,导致得到有配销专长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协助成为企业的必需;在整合期,第三方物流的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转向第三方配销;在差别化期,TPL的观念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向的一个区分器,国际化的趋势以及日益重要的伙伴和联盟关系,使得企业将TPL作为增加竞争力的必需,以支持企业使命。
表1第三方物流的五个发展阶段
时期
阶段 特征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晚期 导入期单一服务
(Introductory Period)
20世纪50年代晚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 知晓期独立服务
(Awareness Period)
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晚期 需求期集成服务
(Neceessity Period)
20世纪70年代晚期~20世纪80年代晚期 整合期综合服务
(Integration Period)
20世纪80年代晚期~20世纪90年代晚期 差别化期
组合服务
(Differentiaion Period)
3.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原因
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竞争加剧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制造商逐渐采用JIT(及时生产)方式生产,零售商不再愿意拥有存货,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都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只有少部分的几家公司可以在五到六种关键生产能力上获得全球性的领导地位(Prahalad、Hamel,1993),而提供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因而,企业必须利用外部提供者所提供的其他服务去扩张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各成员不再从事仓储与配送等物流功能,而是以其现有资产专志于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同时亦可降低风险、节省资金、提升弹性,这是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
相对于委托企业而言,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物流管理与运作方面具有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可促进委托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绩效的增长,这是第三方物流短时间内在全球得以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实证研究成果,如Lieb等(1993)指出:使用第三方物流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40%;Richardson(1990)认为通过物流外包,可减少存货、扩大市场、减少合同、改善服务,并可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Troyer、Cooper(1995)认为TPL可以促进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Boyson(1999)等对27个产业使用TPL的情况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物流委外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改善顾客的服务水平。
4.如何选择第三方物流提供商
供应链各层级的厂商越来越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而如何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就成为管理者面对的最大难题之一。
在物流外包前,企业必须进行衡量评估,建立一个测量绩效的基准线,这对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很重要。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必须慎重,应充分考虑定价与成本、服务层次、资料处理与沟通、生产能力、资源、弹性等因素。McGinnis和Kohn(1993)认为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除了受到企业竞争敏感度、环境对立及环境变动的影响外,还需要考虑价格、配送能力、错误率、问题反应力、管理能力、多样附加值活动、任务达成能力、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发货中心个数等九个因素。
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应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并应分阶段进行。在具体阶段、步骤方面,Jenkins(1999)的研究很有代表意义,他认为应按以下五个阶段进行:(1)决策决定阶段:决定公司是否需要专业物流服务;(2)制定选择准则及目标阶段:预设公司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依此制定选择准则;(3)淘汰阶段:将基本要求寄发给各可能公司,挑选出适合的两到三家候选人;(4)判断最佳候选公司阶段:依据上述的各评选项目决定最佳的合作对象;(5)建立伙伴关系阶段:此阶段着重沟通,通过内部、外部以及与顾客的沟通,了解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任何未达到预期目标之处,双方都应随时针对问题加以改进。
现代含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尽管发展很快,但存在时间尚短,西方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性质、绩效、外包决策及物流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
四、结语
物流学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而西方对物流的现有研究相对偏重于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范畴,忽视其经济学属性方面的研究,从现代产业经济学角度对物流作为一个产业系统的深入研究更是不够,已有的研究作为物流业发展的理论支撑是不够的。物流理论传入我国时间比较短,中国真正对物流进行研究和实践是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程度的空前加剧,国内相对落后的物流业的瓶颈作用开始凸现,从而使政府、企业和学界广泛开展对物流的研究。1999年,在我国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物流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此后,各级政府也将物流业的发展问题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纷纷制定各地的物流发展纲要。
1997年经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将物流研究作为国家标准研究项目,先后由北京工商大学和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物流经济技术委员会牵头,开始组织由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业参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编制工作。但是相关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有较大差距。
中国的物流,特别是TPL主要体现在传统运输、邮政、仓储业上,刚经过导入期、知晓期,进入需求期。在理论研究上,我国基本还停留在翻译、消化的水准,大多都是介绍宣传性的表层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尤其是从现代产业经济学角度结合中国的现实对物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应是目前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标签:第三方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