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二)_岗位评价论文

“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二)_岗位评价论文

“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班级论文,岗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岗位评价

1.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

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是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周期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通过多元评价,可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岗位工作,获得更丰富的岗位实践体验。岗位评价是岗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岗位实践为基础,又为岗位轮换作铺垫。同时,岗位评价也是最常态、最具个性的评价实践,需要好好开发它的育人价值。

2.班级岗位评价的策略

(1)整体设计,各有侧重

开展岗位评价首先要对班级岗位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形成能级要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明确各年级岗位评价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低年级段:帮助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岗位的作用,保护学生择岗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展岗位工作,使他们在此过程中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岗位职责,体验岗位锻炼的快乐。

中年级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岗位,并努力把岗位工作做好,培养自己在较长时间内做好同一件事的持久性;能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与同学的岗位工作。

高年级段: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学生主动协调岗位工作与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自己想办法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师生共同赋予岗位职责新的内涵,形成岗位服务标准,便于学生自评和互评。

(2)长短结合,关注日常

岗位评价周期应长短结合,除了“岗位标兵”“岗位能手”“岗位先锋”等较长周期的评价活动外,还要增加短期评价的次数。短期评价包括:一事一评,在班级重要工作或活动之后开展专题评价,例如“体育节”结束,对承担相关岗位工作学生的努力、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评价;一日一评,在班级日记中对学生当天岗位工作情况、值日班长履行职责情况等做出评价;一周一评,对每周最佳值日生进行评价;一月一评,进行当月“岗位之星”的评比。

(3)自评他评,同步推进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表现为自评、他评、小群体内互评和全班共评。

(五)岗位轮换

1.班级岗位轮换的原则

班级岗位轮换的原则是定期轮换,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班级某岗位的特定角色。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需要学习和体会多种社会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班级岗位定期轮换可以丰富每个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动态流动中得到发展。

2.班级岗位轮换的策略

(1)形成制度,定期轮换

班级岗位的轮换依据各班轮换规则进行,周期多为一个学期,也有一个学年或一周、一天较短时间内的轮换,没有统一要求。

(2)评轮结合,以老带新

岗位轮换要与岗位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自评和他评产生的岗位先进,能在新一轮岗位竞聘中享有优先择岗的权利;岗位工作特别出色的,可申请连任,也可以升级,比如语文小组长工作做得好,就可成为语文课代表的第一候选人。

另外,为了避免岗位轮换带来新任岗位负责人对岗位工作不熟悉或能力较弱而造成班级常规管理的混乱,需要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加快对新任岗位负责人的培养。所以,对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比较适合采用部分轮换的方式。

(3)调适心理,激发后劲

大部分学生都爱当干部。所以当那些想当干部的学生竞聘落选或不再担任干部后,会产生失落和不服气的情绪。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使之认识到,即使不做干部也要积极地为班级工作,做一个好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会质疑:我的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不能再当小干部?干部被换下来是否会对孩子今后发展不利?教师要力求使家长与自己的教育一致,不给落选的孩子施加压力。

当然,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资格”的干部,可鼓励他们到对能力要求更高的岗位去工作,使之继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帮助“新干部”做好工作的责任,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

三、“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效果

通过近十年的岗位教育研究,我们认为效果是积极有效的,许多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通过岗位建设得到了重视和解决;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学生的童年生活因此呈现出丰富、立体、动态生成的特点。

(一)岗位设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中我们发现,岗位设置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岗位既是学生实际体验的载体,也是老师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具体方式。因此,我们从学生生活的具体需要出发,从张扬学生个性出发,从发挥学生才能、弥补其不足出发,开发出了相当丰富的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在具体岗位设置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提出、策划各种类型的岗位,自主设计岗位职责,确立合理的岗位目标,让岗位的产生与设置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关注班级生活、自主建构班级生活的过程。

(二)岗位选择关注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岗位教育中,我们不仅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差异,而且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如对那些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刚开始手把手地指导,使其感受到只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就可以做好岗位工作;而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资格”小干部,则引导其到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岗位指导的责任,帮助新接岗的同学做好工作。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实现在原有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三)岗位锻炼引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开展岗位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个体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当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老师和同学及时地帮助他;当学生出现懈怠时,老师和同学鼓励他、支持他;当学生岗位工作取得成效时,老师和同学及时给予肯定,并将其经验推广到所有的岗位工作中。我们十分珍视岗位对于学生发展所具有的养成性价值,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能在较长时段内呈现出发展、变化、成长的轨迹。

(四)岗位评价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岗位评价,有正规的班内评比,有日常交流,也有即时指导。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进行反思,学生得以通过他人帮助,立足自我,形成新的自我意识。特别是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了今天的成功能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基础,但是仍然要努力;对于失败的学生,通过与其一起分析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扫除通向成功之路的障碍。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在感受自己进步、发现伙伴优点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有效的岗位评价不仅唤醒了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还促使学生间的携手共进。

标签:;  ;  ;  

“新基础教育”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二)_岗位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