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评估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城市城镇化水平的分析指标,要保持几个原则,主要是全面性、可比性、预警性和可拓展性,具体如下:一是指标体系要具有全面性。该指标体系要反映城市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还要能反映城市城镇化发展的质量,除了发展速度外,指标还要同时要涵盖医疗教育、民生服务、文体娱乐、便民服务、社保、智慧政务和治安水平等方面;二是指标体系具有横向可比性。为了使得指标得出的结论具有可比性,数据的来源要科学权威,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的统计口径均需要与国内外权威部门或机构公开发布的有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保持一致,这样便于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三是指标体系要具备监测预警性。指标体系能够对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进行预测,指标体系不但要反映城镇化的现状水平,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将来的变化趋势和方向提供预警,以便于为决策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或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四是指标体系要具备可拓展性。指标体系不能仅仅固定当前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也及时跟着宏观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也要随着城市的城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动,为将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评价奠定基础。
2.评估的研究方法。本指标体系主要采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对全国十九个重点城市和单独对成都市各区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的大致步骤可归纳为以下几步:①将从权威部门或机构渠道搜集到的各类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置,以便带入指标体系②根据重要性,确定主成分指标数据的数量③根据城镇化水平评估的需要,解释主成分的具体含义④用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⑤计算样本值并按照一定规则给出样本的排序。同时,要合理利用主成分方法,其应用条件主要包括:①变量指标是正向的、标准化的,即指标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如果存在负向指标,要求通过数据处理变成正向指标;②矩阵达到更简单的结构,或与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差异不大;③提取的主成分是正向的;④提取的主成分与变量显著相关。
二、全国重点城市城镇化水平评价
1.重点城市选择。根据国内城市的城镇化率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状况、城市的行政级别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了十九座重点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选取的这十九个全国重点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是全国/区域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教育、医疗和行政中心,城市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建设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这十九座重点城市的人口总数占全国总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规模占全国GDP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五个百分点,处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一梯队”。同时,成都市是我国六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建设水平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但仍然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重点城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本文通过指标量化和统计的分析,“诊断”出成都市在城市城镇化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更好的推进成都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到突破口,也为成都市各区县的发展提供借鉴。
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发展要求,按照全面性、可比性、监测预警性和可拓展性的原则,以城市规模、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资源环境和协调发展性等六大方面作为一级指标,确定了二十九个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能够较全面地衡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3.指标数据及结论。这十九座全国重点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确保这些需要收集分析的数据的真实性和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即数据的权威和科学性,本文收集的数据主要来源是各级政府部门公开公布的各类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权威资料。另外,出于可获得性和可比性考虑,文中统一采用了2014年份全国重点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关数据。考虑到对比的直观性和研究的便利性,文中对数据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19分析软件,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均值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后,将数据逐一录入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度Sig值为0.05的显著水平的检验,发现这些数据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主成分分析。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得到了我国重点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的排名,其中,北京市的总体评价为1.28,位列全国第一,且领先优势较大比第二名广州高出不少;广州、深圳分别排在二、三位,但两座城市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长春、重庆、哈尔滨三市分别排位于后三位,说明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处于重点城市的末位。通过对数据及城市发展现状的进一步分析,本文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东南沿海的几座城市排名整体靠前,综合评价前六名的城市均来自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第二到第六名均为沿海城市,十一座沿海发达城市的平均得分为0.46,以珠三角(代表城市:广州、深圳)、长三角(代表城市:上海、杭州、宁波)地区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已经大幅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东北地区的四座城市的排名则总体靠后,其排名最高的是第十名的沈阳市,而长春和哈尔滨则处于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三位,且东北四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平均得分仅为-0.68分;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城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平均得分为-0.48分,总体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略高于东北地区的城市,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2)从影响因素方面来看,城乡人口的比重、经济发展的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水平是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十九个重点城市在这几个因素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每座城市均存在变现突出和发展不足的指标。由于在数据处理化中采用的平均值标准化方法,保留了指标间的数据信息的差异对总体评价得分的影响,即各个重点城市在某一指标上的数据差异越大,则这个指标在总体评价中占的比重就越高,也是个重点城市数据差异较大的指标。(3)综合分析排名靠前的重点城市可以发现,综合得分较高的城市都是在前面几个主成分中得分较为平均的城市,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在前四个主成分的得分中均为正数,且几个主成分之间的得分差异不大,说明了北京市在人口城镇化率、产业对城镇支撑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等领域均处于国内的较高水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深圳、广州和上海等重点城市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三座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率较高、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也较强,但三座城市各自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导致这三座城市的综合得分被拉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个城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在努力发展好城市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下,要积极发挥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重要作用,引导优质资源向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城市环境保护等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方面集中,高质量地推动城镇化建设。(4)成都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成效显著,但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之间仍存有巨大的差异。成都的总体排名为第九位,处于中等水平,在中西部排名第二,在西部三市中排名第一,大幅领先于西安和重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成都市在人口城镇化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发展不足的现象。在人口城镇化方面,2014年,成都市的城镇化率为百分之七十以上,比深圳、北京、上海分别低29.63、16.03、19.93个百分点,成都最少要十年左右才能达到沿海发达城市的城镇率水平;在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方面,成都市的人均GDP为七万元以上,分别为深圳、北京、上海的百分之四十七、百分之七十和百分之七十二;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两万八千元以上,为深圳、北京、上海的百分之六十六、百分之六十七和百分之六十;研究开发项目支出占GDP比重仅为百分之二以上,仅为北京对研究开发支出的三分之一、深圳对研究开发的一半左右;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都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进程与城市供水能力发展滞后,每十万人日供水能力仅为六万立方米,不到北京人均供水量的一半,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为一百九十公里,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当然,成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存在很多亮点领域,比较突出的就是城市的科技创新、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卫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城市绿化等领域,在“专利授权数与GDP比”、“每万人床位数”、“每万人职业(助理)医生数”等指标方面大幅度领先于全国重点城市的平均水平。
三、成都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别为: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建成区人口);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市政设施和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资源环境(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协调发展(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
2.分析结果及评价。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个结论:(1)成都市各区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城市城镇化水平的圈层特征明显,距离市中心距离成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排在前六的都是第二圈层城市,三圈层的城市则分列7至14位,排名第一的新都距离市中心最近,距离成都最远的蒲江县则排名垫底。(2)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排名前5位的区县都属于四川省经济“十强县”前六位,其中龙泉驿区和双流区排名第一、第二位。强大得产业支撑能力为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也为地方政府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了资金支持。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较为滞后的区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放在头等位置。(3)区县(市)在推进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发挥好政策调控优势,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各主成分得分看,龙泉驿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但在用水、用气、公共交通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不足,反观排名第一的新都,基本实现产业、人口、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新兴城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四、对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非户籍人口向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特色小城镇落户。保障农民持权进程、持股进程的权力,引导市域农村居民采取进城入镇、就地入镇等方式实现就地城镇化。制定和完善促进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鼓励外来人口通过就业、创新创业等途径落户,完善高素质、紧缺型人才的落户政策。
2.加强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围绕卫星城、区域中心镇建设,着力推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市更新等建设项目。2016年,成都市拟实施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一千个,计划完成投资八百亿元。重点推进新津县岷江新城、双流县国际空港自贸区和郫县菁蓉小镇等多项产业项目建设;突出卫星城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路网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加快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围绕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完善公建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彰显天府古镇品牌,打造龙泉驿区洛带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和平落镇花楸村等历史文化名村。
3.加强城市基础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建设全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建设安全有效的城市防涝体系;构建全域覆盖、稳定安全的电力和燃气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全市各项垃圾、废物和污泥等的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实现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和保障城市地下管网运行安全。全面加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速地铁与有轨电车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分担比率;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实施“三桥、六路”快速路网和“一枢纽、三盾构、五隧道、六桥、二十五路”骨干路网建设,有效疏解城市交通。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启动城市智能管网工作。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天府新区、高新区等城市重点区域的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和各专业管线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4.提升城市的民生服务能力。成都市着力建设一批体育设施、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并以此为支点,大幅提升全市的民生服务能力,提升全市的国内外竞争水平。同时,努力推动公共民生服务的均衡化,向全市周边各小城镇扩散服务,也加强周边小镇的民生服务项目的建设,引导各项民生服务资源向周边小镇有序扩散,提升小城镇的生活品质和人口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雪梅,杨振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安徽为例[J].时代金融,2016(36).
[2]王冬年,盛静,王欢.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6(5).
[3]顾君颖,韩亚琼,王允.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
[4]王际宇,易丹辉,郭丽环.中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6).
[5]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
[6]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
[7]顾先问.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8]王新越,宋飏,宋斐红,于世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9).
[9]孙长青,田园.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
[10]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2).
作者简介:甘甜(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经济学硕士,就职于成都方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 甘甜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城镇化论文; 城市论文; 水平论文; 成都市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指标论文; 数据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