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 河北 定州 07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针灸取穴方法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取穴方法针刺;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行合谷、太冲针刺,比较两组疗效的不同。结果:实验组痊愈23例,好转24例,无效3例,病情好转的概率为94%。对照组痊愈21例,好转19例,无明显效果10例,病情好转的概率为80%。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的概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在常规的基础上加合谷、太冲穴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所以该方法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椎动脉型劲椎病;针灸取穴方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58-01
椎动脉型颈椎病英文名简称CSA,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类型之一, 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甚至导致椎体束受累、共济失调等症状,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与痛苦[1],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威胁生命。目前针灸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我院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行合谷、太冲针刺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探讨分析该疗法的治疗效果,我们就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0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其比例为3:7;患者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为(48.53±11.25)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36例,其比例为7:18;患者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为(49.52±10.74)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取穴方法针刺,具体如下:让患者心态放松以及保持颈部肌肉松弛,可以采用转移的方法,如陪患者聊天、看到电视等方法,较少患者紧张害怕的心里。然后准备准备工作,将针及取穴部位用酒精棉消毒,防止感染等。常规取穴在天柱、百会、风池、风府、夹脊穴等进行针灸,得气后取艾条行温针灸,并行捻转平补平泻法,至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min,期间行针2~3次,1次/d。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行合谷、太冲针刺,具体方法如下:前期准备如对照组,然后再常规取穴后再在合谷、太冲穴针灸。以5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3d。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的不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分为痊愈、好转、无效等三个标准。 痊愈具体标准为:眩晕、恶心等临床基本症状消失,肢体功能及肌力恢复正常,能够正常参加工作;好转正常标准为;原有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减轻。 颈项、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的具体标准为:原有的临床基本症状没有改善,不能工作,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t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的病情好装的概率的比较(n/%)
组别 例数(例)痊愈(人)好转(人)无效(人)总的病情好转的概率(%)
对照组50 21 19 10 80%
实验组50 23 24 3 94%
注: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好转23例,完全好转24例,无效3例。病情好转的概率为94%。对照组好转21例,完全好转19例,无明显效果10例,病情好转的概率为80%。可见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认为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原因为颈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增生间接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丛,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该病的特点具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中青年女性较为多见,从本次调查的一般资料上,中青年女性较为多见是该病的好发人群。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电脑手机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使颈椎间盘劳累,进而诱发该病,使得该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我们不得不加重该病的重视与治疗。目前对于该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手术治疗风险险大、术式复杂、以及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缺点,不适合的临床推广使用[3], 所以对于该病治疗主要采取非手术疗法。而非手术治疗中主要以药物为主, 主要以扩血管药物治疗,但是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西药严重的副作用,加重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到目前为止,针灸疗法是对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该法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无创伤,治疗效果显著,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刺激该病累积的部位、神经、肌肉等组织,进行神经信号传导,使疏松的颈背部肌肉痉挛和肌肉挛缩, 调整和改善脊柱内外平衡, 缓解肌痉挛引起的大脑供血不足,减轻患者的痛苦;深刺颈部的夹脊穴, 可以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增加脑血流量,进而增加脑部供血供氧,减少头部损伤;从本次探究结果中,我们也看出,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总好转率都在80%以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的推广使用。
传统的中医学理认为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主要为风阳上扰清窍,痰瘀阻滞、脉络虚空,以致脑髓不充、脑窍失养,进而产生头痛、眩晕、呕吐等症状。百会穴位于巅顶,具有升举清阳,开窍醒脑之功效,针灸此穴位,可以增加脑部供血供氧,较少患者眩晕、呕吐症状。夹脊穴具有疏通气血、通络止痛之功效,针灸此穴位,可以疏通血流、增加氧气,较少头痛,可治疗头痛。有研究发现针刺颈部夹脊穴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增加脑部血流量,调整脊柱内外平衡、改善供血不足等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眩晕、头痛等症状。针灸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促使交感神经释放大量的神经递质,进而调整和恢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状况[4]。合谷穴、太冲穴是针灸常用的四合穴。针刺太冲穴具有调和气血之功效,配以合谷穴,其醒脑止眩、通关开窍之力更强。从本次探究结果中我们也得到实验组好转23例,完全好转24例,无效3例。病情好转的概率为94%.对照组好转21例,完全好转19例,无明显效果10例,病情好转的概率为80%。可见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以常规取穴加合谷、太冲穴针灸的效果最为显著,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麦庆春,陈大宇,余伟吉,等.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5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24(1):20-21.
[2]王嘉毅.不同针灸取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06,3866.
[3]陆姝帆,张明波.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153-154.
[4]易光强,黄毅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64-66.
论文作者:李永辉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实验组论文; 针灸论文; 动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太冲论文; 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