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总结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临床资料,描述性探讨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后凸角度、椎体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低于术前,术前NRS评分(7.8±1.0)分、ODI评分(56.4±11.2)%高于术后(2.2±1.3)分、(28.2±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1450±400)ml,手术时间(238±79)min,术后感染例次率35.71%。结论: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较好,可有效纠正畸形,稳定脊柱,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但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时间与恢复期长,应尽可能减轻术中损伤、选择合适的截骨方式、做好围术期护理与院外指导。
关键词:脊柱畸形;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手术;脊柱截骨矫形术
脊柱后凸畸形是常见的脊柱畸形,近年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以腰背部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截瘫,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病情常呈渐进性加重,常见病因为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陈旧性故障、脊柱结核病、椎体肿瘤等,无自愈可能,一般需矫形治疗。既往,本院以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1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患者收治于2009年2月~2013年9月,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0~61岁、平均(38.4±10.3)岁。陈旧性结核病3例,损伤节段T12-L13例。陈旧性故障10例,损伤节段T12-L17例、L1-22例、T11-12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损伤节段T11-L11例。11例合并神经损伤症状与体重,其中腰背痛10例、腰背痛伴下肢疼痛3例、腰痛伴下肢疼痛1例、无痛1例。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例,3例足下垂。大小便困难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级10例、D级3例、C级1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均经手术治疗;③随访资料完整。
1.2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均行参观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并对目标区域进行X线冠状脉、矢状面检查,评估主弯柔韧度情况。进行实验室检查,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系列检查。术前行脊柱MRI检查,确定有无神经结构异常,行CT检查,测量椎弓根直径与深度。必要时联合诱发电位检查等辅助检查,诊断其它类型器质性疾病。
1.2.2 手术
均行手术治疗,旨在纠正畸形,稳定脊柱,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最终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均采用后路手术,C型臂定位,确定病变部位上下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对于后凸角度较大者,增大棒预弯弧度,避免矫正过度。据术前评估情况,选择性应用PSO、SPO、VCR截骨术,置棒矫形内固定,最后进行后方植骨。材料主要为截骨后自体骨以及同种异体骨。术后置入引流管,组成缝合切口。
1.2.2 术后
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做好营养管理,注重维持水电质平衡,加强引流管、切口管理,预防感染、下肢进行血栓、迟发性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严格卧床休息4周,双下肢保护下床活动,6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1.3观察指标
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外观畸形、疼痛、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出后医嘱回访,一般1年内,每隔3个月回访1次,12个月后每年回访1次,主要影响影像学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影像学改变
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后凸角度、椎体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术前相比,*P<0.05。
2.2 手术情况与症状改善情况
术中失血量800~2500ml、平均(1450±400)ml,手术时间180~320min、平均(238±79)min,未见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皮肤感染1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术前NRS评分(7.8±1.0)分、ODI评分(56.4±11.2)%高于术后(2.2±1.3)分、(28.2±11.2)%,患者对疗效均表示满意。
3讨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原发脊椎骨病、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因治疗、照料不当,可能发生后凸畸形,患者为维持正常的平衡级视线,不得不屈曲膝部、髋关节,脊柱重心前移,进而使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带来脊椎不稳等病理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平卧困难、下肢功能障碍、呼吸功能减退等症状表现,生命质量严重受损。脊柱截骨术最初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较好,可有效恢复脊柱形态与功能[1]。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脊柱后凸畸形手术入路应选择伤侧,有利于保留脊柱残存的稳定结构,入路选择是决定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故脊柱后凸畸形应以后路手术为主。截骨术按照截取量的大小可分为椎弓根“V”形截骨、多节段SP截骨、脊柱切除术,本组患者分别为4例、5例、4例,合理的选择截骨术类型非常关键,不同术式矫形效果、出血量、术后稳定性、神经损伤风险存在一定差异。为预防矫形丢失,除置入椎弓根螺钉外,还需植入骨,以促脊椎融合固定,以提高抗压能力,改善长远预后。本次研究中,末次随访患者后凸角度、椎体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长远并发症,提示植骨融合效果较好。当然,需注意的是,植入骨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到此时患者脊柱稳定性欠佳,还应做好自我管理,以避免继发性损伤[2]。
参考文献:
[1]孙武,仇建国,邱贵兴,等.前后路与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1):756-759.
[2]刘祥胜,朱晓东,白玉树,等.截骨与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33(15):1350-1355.
论文作者:韩香环,历群,韩传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脊柱论文; 畸形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后路论文; 手术论文; 术前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