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朱曼[1](2022)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文中提出当前网络媒体发达,派生了相应的网络文化现象。网络道德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道德教育形式,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夯实"大思政"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文章立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时代价值,审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制约因素,积极从大学生自身、外部网络环境、完善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寻找对策,以促进时代新人的培育与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铸魂。
肖书芳[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量的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同时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需要从网络道德的特点出发,具体分析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储德峰,张佳雯,徐松涛[3](2021)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诞生延展和拓宽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场域和实践领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图景和新动力,同时也催生了网络空间道德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是网络空间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其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极推动和完善网络立法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创新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正向的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应然面向。
杜环利[4](2021)在《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提升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产生各种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空间道德认识模糊、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和网络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探讨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提升路径——加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内容、优化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环境,以期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
梁晓祺[5](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各种信息、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地,互联网犹如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辐射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众多由此衍生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了他们正在经历或者面临的难题。为此,为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课题。那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时代境遇、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路径选择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应对复杂网络社会生活的行为体现,是新时代塑造道德高尚的人的重要途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践行,并以此作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出现道德问题时,能根据自身的网络道德认知、做出正确的网络道德判断,并付诸于网络道德实践的行为体现的能力提升过程。第一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面临的时代境遇。本文认为,新时代是一个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时代,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基于这样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大学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怎么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这些都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要求。第二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概述。具体包括:一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论述、习近平关于网络道德的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需要提升的主要内容,即从网络道德认知能力、网络道德判断能力、网络道德践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调查概况。本文运用问卷对高校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从中发现仍存在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较为模糊、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淡漠以及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践行不强等问题,同时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单一、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环节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忽视主体性以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锻炼相对缺乏。第四部分,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选择。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所在,本文建议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激发大学生在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建立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常态化体系;三是凝聚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正合力。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践行上的认同,同时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达到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目的。
李国庆[6](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赵鸿[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网络道德建设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空间中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得如何将深刻影响着网络道德建设。在Web4.0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既是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而且它对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要求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其原因,并提出解决路径,试图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整篇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第二部分,结合调查研究法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成效及问题,主要从网络综合治理工作还不够到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机制不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欠缺三方面剖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从网络道德环境建设、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络道德主体建设三个角度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
高方圆[8](2020)在《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及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直播”是当前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不仅在经济领域异军突起,而且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不同群体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行为屡禁不止,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严重阻碍。青年大学生既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群体,也是参与网络直播主要群体。大学生在直播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表现,不仅体现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水平,更体现着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但近来大学生在网络直播过程中道德失范现象频繁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着国家对于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重视。因此,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网络直播过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对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及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国内外网络直播研究文献基础,对网络直播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其次,依据失范理论、网络社会治理理论,总结出了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的含义;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网络直播过程中存在突出的道德失范问题。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直播过程中的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其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群体自律性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在网络直播过程中呈现出道德失范的行为特征;高校方面,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缺失,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网络直播行业方面,行业经营不规范、恶性竞争等现象滋生了低俗的直播内容,给大学生用户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行政监管方面,网络直播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律规章不健全等原因,间接引起大学生网络直播过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针对大学生网络直播过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王月[9](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最多最活跃的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得各种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复杂性,网络中搀杂着虚假信息、欺诈信息、垃圾信息、色情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内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较为模糊、网络道德情感较为淡化、网络道德行为较为失范等问题的出现,这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本文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研究视角,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以重庆市几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部分加入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以问题思维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该章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为后面的研究提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与第三章存在的问题相对应,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与第三章的问题和第四章的原因分析相对应,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促进网络空间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石莹[10](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 |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 |
(一)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冲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 |
(二)社会信息化、网络复杂性阻碍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 |
(三)缺乏自律性、心智不成熟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稳定 |
(四)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备导致大学生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 |
(五)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整体效力 |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 |
(一)发挥网络主体道德自觉,挖掘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因作用 |
(二)完善网络法治空间,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的空间环境 |
(三)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共同体 |
(四)重视家庭网络道德文化,彰显优良家风的时代价值 |
四、结语 |
(2)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道德的特点 |
(一)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 |
(二)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 |
(三)网络道德需要自律性 |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相对模糊 |
(二)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
(三)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水平的路径 |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
(二)拓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 |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行为 |
四、结 语 |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内涵 |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概念 |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 |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直面的几个问题 |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淡薄 |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品性异化 |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成环境冗杂 |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进路 |
(一)建立健全网络立法机制,加强网络道德生态建设 |
(二)引导大众媒体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
(三)变革高校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创新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
(四)培养正向网络道德意识,自觉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
四、结束语 |
(4)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存在的问题 |
1.1 网络空间道德认知模糊 |
1.2 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 |
1.3 网络诚信意识缺失 |
2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2.1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不健全 |
2.2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方式相对滞后 |
2.3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外部环境相对弱化 |
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提升路径 |
3.1 加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
3.2 丰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内容 |
3.3 优化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环境 |
4 结语 |
(5)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价值和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时代境遇 |
(一)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时代 |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2.推动网络道德实践养成的需要 |
(二)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 |
1.塑造个人高尚品德的需要 |
2.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 |
1.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 |
2.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的需要 |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论概述 |
(一)理论基础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论述 |
2.习近平关于网络道德的论述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
(二)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需要提升的主要内容 |
1.网络道德认知能力 |
2.网络道德判断能力 |
3.网络道德践行能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2.问卷样本信息 |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现状分析 |
1.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情况 |
2.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表现 |
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践行情况 |
(三)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部分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
2.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
3.部分学生网络道德践行不强 |
(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
1.高校课堂教学对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情况 |
2.高校工作队伍对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情况 |
3.高校平台建设对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情况 |
(五)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单一 |
2.高校网络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环节实效性不强 |
3.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忽视主体性 |
4.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锻炼相对缺乏 |
四、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
(一)激发大学生在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
1.理论学习:提升辨别能力以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认知 |
2.榜样示范:增强责任意识以强化自身的网络道德情感 |
3.自我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以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践行 |
(二)建立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常态化体系 |
1.课程载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 |
2.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 |
3.管理载体:建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 |
4.网络载体: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虚拟实践平台 |
5.文化载体:丰富大学生校园网络道德文化生活 |
(三)凝聚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正合力 |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
2.以良好的家教家风涵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行 |
3.以优化网络道德社会环境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
2.3.2 舆论引导理论 |
2.3.3 道德建设理论 |
2.3.4 理性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
4.2 同伴关系因素 |
4.2.1 不良交往对象 |
4.2.2 不良交往内容 |
4.3 家庭因素 |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
4.4 学校因素 |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
4.4.3 教育管理缺位 |
4.5 社会环境因素 |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4.6 网络社会因素 |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
4.7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
6.4.5 净化网络空间 |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概述 |
1.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相关概念 |
1.1.1 网络道德的概念界定 |
1.1.2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概念界定 |
1.1.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概念界定 |
1.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
1.2.1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道德建设的论述 |
1.2.2 中国伦理思想家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 |
1.2.3 西方伦理思想家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 |
1.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1.3.1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的需要 |
1.3.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1.3.3 培育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原因 |
2.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成效 |
2.1.1 网络综合治理取得显着进展 |
2.1.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重视 |
2.1.3 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
2.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1 网络环境鱼龙混杂 |
2.2.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足 |
2.2.3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
2.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2.3.1 网络综合治理工作还不够到位 |
2.3.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机制不完善 |
2.3.3 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欠缺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 |
3.1 网络道德环境建设: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现代化 |
3.1.1 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社会化 |
3.1.2 推进网络综合治理法治化 |
3.1.3 推进网络综合治理技术化 |
3.2 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完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
3.2.1 完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引导机制 |
3.2.2 完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运行机制 |
3.2.3 完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队伍保障机制 |
3.3 网络道德主体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
3.3.1 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监督意识 |
3.3.2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调控能力 |
3.3.3 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8)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道德失范 |
2.1.2 网络直播 |
2.1.3 网络直播道德失范 |
2.1.4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的概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2.2.2 失范理论 |
2.2.3 网络社会治理 |
2.2.4 归因理论 |
2.2.5 协同治理理论 |
3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的问题 |
3.1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 |
3.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2 调查样本量统计 |
3.2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问题的表现 |
3.2.1 占用学习时间观看网络直播 |
3.2.2 观看“三俗”直播内容频率较高 |
3.2.3 网络语言失范 |
3.2.4 使用动机呈现“泛娱乐化” |
3.2.5 “消费主义”倾向明显 |
3.3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问题的影响 |
3.3.1 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
3.3.2 引发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
3.3.3 对大学生的职业观造成影响 |
4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的原因 |
4.1 大学生群体自身方面 |
4.1.1 大学生自制能力弱 |
4.1.2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差 |
4.1.3 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薄弱 |
4.2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方面 |
4.2.1 高校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
4.2.2 网络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
4.3 网络直播行业方面 |
4.3.1 网络直播平台恶性竞争催生色情内容爆发 |
4.3.2 网络主播道德失范行为的消极影响 |
4.4 政府行政监管方面 |
4.4.1 监管体制设计不合理 |
4.4.2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5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的治理建议 |
5.1 必要震慑力: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引导 |
5.1.1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范围 |
5.1.2 完善网络直播相关法律规定 |
5.2 内在动力: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 |
5.2.1 明确自身责任与使命 |
5.2.2 提升网络道德素养 |
5.3 重要推动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 |
5.3.1 增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
5.3.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
5.4 有效感染力:网络直播行业的整治和管理 |
5.4.1 网络直播平台加强行业管理 |
5.4.2 网络主播群体提升职业素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2 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状况调查问卷 |
(9)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2.1.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 |
2.2.1 教育内容的特定性 |
2.2.2 教育对象的自律性 |
2.2.3 教育方式的多样牲 |
2.3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2.3.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2.3.2 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 |
2.3.3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
2.3.4 有利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2.4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
2.4.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
2.4.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领域的探索实践 |
2.4.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5.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
2.5.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
2.5.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 |
3.1.4 调查过程 |
3.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3.2.1 网络道德认知较为模糊 |
3.2.2 网络道德情感较为淡化 |
3.2.3 网络道德行为较为失范 |
3.3 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
3.3.1 教育者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较陈旧 |
3.3.2 教育者现有的媒介素养和能力尚不足 |
3.3.3 教育者应有的网络地位和影响显弱化 |
3.4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
3.4.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氛围不浓厚 |
3.4.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人才队伍不稳定 |
3.4.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体系不健全 |
3.5 其它层面存在的问题 |
3.5.1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
3.5.2 社会尚未形成较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
3.5.3 家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偏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相对欠缺 |
4.1.1 信息多元化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偏差 |
4.1.2 交流虚拟化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淡化 |
4.1.3 空间自由化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
4.2 教育者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相对不足 |
4.2.1 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认知不足 |
4.2.2 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素养和能力提升不够 |
4.2.3 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指导参与不多 |
4.3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 |
4.3.1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晰 |
4.3.2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人才培养不重视 |
4.3.3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不规范 |
4.4 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环境的合力相对弱化 |
4.4.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政府监管职能发挥不佳 |
4.4.2 社会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
4.4.3 家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实际培养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
5.1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水平 |
5.1.1 理论学习: 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认知和辨识能力 |
5.1.2 榜样示范: 强化自身的网络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 |
5.1.3 自我教育: 规范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和自律表现 |
5.2 提升教育者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
5.2.1 理念更新: 实现现实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
5.2.2 思路创新: 实现教育内容调整和教育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
5.2.3 能力提升: 实现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教育能力的有机融合 |
5.3 建立学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体系 |
5.3.1 文化载体: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建设 |
5.3.2 活动载体: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行为能力 |
5.3.3 管理载体: 打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 |
5.4 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环境的正合力 |
5.4.1 完善国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法规和监管 |
5.4.2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
5.4.3 提升家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预期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10)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性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道德 |
1.5.2 道德教育 |
1.5.3 君子人格 |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
2.1 历史演进 |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
2.2 基本特征 |
2.2.1 人文性 |
2.2.2 实践性 |
2.2.3 普遍性 |
2.2.4 内在超越性 |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1 融入的必要性 |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
3.2 融入的可能性 |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
4.2 德育内容融入 |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
5.2 德育方法融入 |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
6.1 基本原则 |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
6.2 实施路径 |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J]. 朱曼. 新闻研究导刊, 2022(01)
- [2]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 肖书芳. 品位·经典, 2021(24)
-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J]. 储德峰,张佳雯,徐松涛.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1(06)
- [4]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提升路径[J]. 杜环利.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1(05)
- [5]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D]. 梁晓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D]. 赵鸿.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8]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及治理研究[D]. 高方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 王月.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10]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