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的语文目标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目标论文,思想论文,叶圣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圣陶的语文目标教育思想是在深刻批判旧式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1]。叶圣陶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决不能走旧式教育的老路,也不能仅仅在旧式教育的框架里作些小修小补,而应该另起炉灶。首先必须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的目标当然要服从于整个教育的总目标。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呢?叶圣陶说:“办学校为的是学生。要学生品德好,知识广,能力强,才办学校。不为这个目标,还办什么学校?”[2]他甚至认为教育的总目标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让:教育对象“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2]。各门功课的教学都应该为达到这个总目标服务。
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叶圣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有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原先他认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得精审,写作得适当”[1]。后来他又认识到,语文教学除了阅读和写作两项之外,还必须重视听和说,并多次加以强调。1959年,他在《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一文中指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更好。……谁不学好这四项本领,他个人吃亏还是小事,严重的是会使全社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损失。那就是关系到公众的大事了”[3]。叶圣陶甚至到年事很高时都在反复宣传和大声疾呼,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接受和发展,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
为了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的目标,叶圣陶将其分解为下列多项子目标,认为只有各个方面协同努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关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叶圣陶向来认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也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他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叶圣陶的这一观点是相当深刻的。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目的决不是让学生能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而是要让学生“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2]。为此,叶圣陶在阅读教学方面极力反对逐句讲解,在写作教学方面极力反对精批细改,因为逐句讲解和精批细改的陈旧教学法是与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完全背道而驰的,那样做不但对学生无益,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仅以逐句讲解为例,教师在台上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个个都成了被动的听众,他们可以动脑筋,也可以不动脑筋,高兴听就听一会儿,不高兴听就做其他的事,收获当然微乎其微。尤其严重的是,这样的阅读教学还会养成学生的一种惰性,拿到任何文章都要待老师讲解,不肯独立阅读,不能直接享用。久而久之,待毕业后离开老师了才知道自己的阅读习惯并未养成,因而很难适应生活和工作,这岂不是害了学生?为此,叶圣陶主张阅读教学要倡导“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法。教师应在每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布置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同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地解决字词等方面的障碍,并能提出心得、疑点和难点。这个预习阶段相当重要,必须让所有学习语文的学生都要养成习惯,因为预习过程本身就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促使学生深入课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为进入课堂讨论阶段打下厚实的基础。课堂讨论主要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教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有错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难给与阐明”[3]。第三阶段是指导学生历练,其内容主要有吟诵、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应对老师必要的考问等。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吟诵,让学生对于学习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就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成绩,还要进行必要的考问,比如背诵、默写、归纳、分解、说明作法和述说印象等。大量实践证明,叶圣陶关于阅读教学的三教段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学生真正摆在了本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得到了体现,教师又自始至终起着主导和引路的作用。可以预想,这样做的老师越多,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越能呈现出它的生气和活力。
关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叶圣陶1942年元旦在《国文杂志》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略谈学习语文》的短文,文中指出:“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1]叶圣陶认为,得到知识是“知”,养成习惯是“行”;“知”是重要的,“行”更为重要。因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只有达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学好了语文。毛泽东也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4]我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是不肯认真读书,知识面窄,且缺乏深度;弊病之二是没有把头脑中的知识化为能指导自己行动的习惯,即不善于运用。而要做到熟练地运用知识,并自觉形成习惯,就必须靠自己的主动进取,勤奋努力,千百次地重复才能得之于心,应之与手。比如阅读,光靠读好语文课本内如此有限的文章是形成不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而自觉阅读若未形成习惯,就不会主动去阅读,阅读水平就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写作与阅读相比则更甚,写作是一项技能,凡技能都须经过无数次重复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方能渐入佳境。因此,不懂得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固然不行,即使懂了,却不经常去写,仍然无异于纸上谈兵、旱地游泳,于提高写作水平是没有多大补益的。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现状,叶圣陶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3]叶圣陶认为,写作习惯养成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快的;到中学毕业时,写作应该是基本过关了,大学里就不需要再开设“写作”课浪费青年学子的宝贵光阴了。只可惜我国中等学校的语文教育状况,实在令人担忧。正如吕叔湘所指出的那样:“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之所以会造成如此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学生方面而言,我们认为,未认清语文学习的目标,被动学习以及没有养成随时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应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关于教材目标。语文教学必须有个凭借,那就是教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1]。既然是样品,当然要精心挑选,而且对所选的任何一课都要明确教学须达到的目标。原先国文教材的一大诟病就是杂乱地把文章塞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读了一些文章,却仍然是毫无所得,有的甚至把头脑给读糊涂了。为此,叶圣陶将每册语文教材依照目标分成若干个单元进行编写,形成单元目标编写教材的思想,每个单元内部都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首先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其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仍保持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文选,对于本课文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叶圣陶的教材编写原则非常明确地体现了目标教育的思想,一扫从前玄妙笼统的观念和信手拈来的随意性,使国文科的教学从此具有了明显的科学性,让学生通过达到一个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而逐渐达到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叶圣陶的教材目标思想对语文教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他开了按目标编写教材的先河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再也看不到杂乱拼凑文章的语文教材了,无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还是各地自编的语文教材,选文前均有“预习提示”“重点和难点”等,选文后均有“思考和练习”之类,其源盖来自于叶圣陶的教材目标思想及其开创性的教材编写实践。
关于目标的分类及能力层次。我国教育的好传统历来比较重视“文”与“道”两个目标,提倡“文道结合”。叶圣陶对此作了引申和发展,他认为不宜提“文道结合”,主张改为“文道统一”,因为“道”指思想,“文”指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拿不出来,定型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是什么,所以,思想和语言是合二而一的:朦朦胧胧的思想就是七零八落的语言;清清楚楚的思想就是有条有理的语言。他说过:“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语言跟内容分开来说的一个人。咱们,不能抛开了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1]
除了“文道统一”的目标之外,叶圣陶还极力倡导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建立起听说读写的技能目标,即一定要让学生由“知”进到“行”。他在1949年8月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就对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可行的具体要求。比如对初中学生的“说”,就要求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意思,能够作辩论,不虚浮,不夸张,老老实实,诚中形外。说话又能够不违背论理和我国的语言习惯,明确,干净,不含胡,不哕嗦”[1]叶圣陶在“文”和“道”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能”的要求,这也是他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之一。
叶圣陶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还规定了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识记”。他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吟诵”“背诵”和“默写”等历练,以培养正确的语感,并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打下厚实的根基。其次是“分析与综合”。他把分析与综合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认为语文学习若不进行分析与综合,包括参考、比较、演绎、归纳等,就不可能达到“真能读”和“真能写”的境界。还有就是要培育欣赏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毕业之后一辈子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提高了欣赏能力,不但可以辨别作品的良莠优劣,而且可以“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1]
综上所述,叶圣陶的语文目标教育思想是非常明晰的:语文教育要服从于整个教育的总目标,应该听说读写四项齐抓,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有具体的目标,并对目标的类别和能力的层次作了积极的探索。我们惊喜地发现,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语文目标部分的阐述,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明显地继承和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目标教育思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地按照叶圣陶的语文目标教育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来指导教学实践,我国的语文教育必定会不断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