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中新课程教学难题的初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教学论文,难题论文,高中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思想政治新课程带给我们新感受和新喜悦的同时,新课程的忧思和困扰也接踵而至。其中,课时紧张和教学内容繁多、探究活动开展和高考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尤显突出,以至于成为影响课程能否持续、深入发展的关键。理性思考这些难题,采取正确策略破解这些难题,是摆在新课程前进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设计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毫无疑问,新课程设计在理念上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未来劳动者、建设者培养的方向和要求。但是,由于缺少课改经验和其他多种条件限制,新课程也必然同其他新事物成长过程一样,带有自身设计上的种种局限。
我们不能回避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现实问题,但更应以改革的精神面对这些问题,共同研究,理性思考,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少发牢骚,多想办法,针对影响课程发展的症结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进一步拓展课程发展的空间。
1.《课程标准》修订相对滞后。
与每年不断修订的新教材和国家日益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相比,《课程标准》的面貌始终处于问世初始阶段。《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和要求不仅落后于新教材的修订,而且还滞后于政治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教材内容、要求与《课程标准》差距的不断拉大,直接导致师生在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上无所适从。
2.《课程标准》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规定过于笼统。
什么叫标准?《辞海》和《新华词典》解释为衡量事物的准则。依照这个定义,课程标准应该是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制订的课程准则。作为准则的东西其重要特点是具有明确指标和要求。在高中新课程总体追求“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制定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对保证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具有相同的基本价值,并使其实现共同的课程目标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知识和能力要求上相对空泛,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课程标准》在学科分类能力上规定:“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从上述能力要求中可以看出,“提高”“做出”“增强”“培养”“发展”仅仅指明了课程追求的“质”的方向,并没有做出具体的“量”的规定。在模块具体知识要求中,虽然采用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意义上的概念,如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和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的方式”,但是模块的总体教学目标并不具体。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教学笼统的总目标和具体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之间缺少一个具体的、可操作、可量化的标准,致使教师在模块教学中缺少明确的度量,教学或深或浅;教研人员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制订区域内的教学和学习要求,要求或宽或窄;考试命题部门只能根据自身理解制订学业水平测试标准或高考评价标准,标准或高或低。其结果:有标准,理解不统一;有规定,操作不具体,造成“有组织,无纪律”。课程标准要实现其“标准”价值,必须尽量将其标准细化和量化,具有可操作性。
3.各模块教学课时的等距设计过于理想。
新课程倡导选择性,各模块教学的教学顺序可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安排,各模块教学时数相同(均为36学时)。这种课程设计有其追求课程变化的积极方面,但也有其与现实教学状况相脱节的一面。这是因为,模块开设顺序的自主选择和课时的等距安排必须以学生在高中各学段智力水平相对一致为前提,而且在各学段的学习过程不受其他非智力因素影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是一个渐进提高的过程;在高中不同的学段,不同的非智力因素广泛影响着教学活动。
例如,很多学校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集中安排新生入校教育,开展军训,组织秋游,举办运动会,再加上中秋等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导致多数学校难以保证36学时模块的授课时间。
又如,多数试验省、市、区在高二第二学期末举行省市级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这就使高二下学期不仅承担新课授课任务和模块考试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四个必修模块总复习的繁重任务和组织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任务。而新课程设计并未给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和考试留有时间和空间,因而导致正常的新课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从实际情况看,高二第二学期的新课授课时间往往不足模块学时设计的一半,教学的探究和体验活动因时间紧迫而被迫压缩或取消,《课程标准》理想的教学理念也因条件的限制难以变为现实。
4.部分教材的知识陈述顺序与学生认知习惯不吻合。
新课程教材特别强调生活逻辑,采用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编写方式,教材面貌因此焕然一新。然而,由于部分教材编写过于强调生活逻辑或淡化了学科的理论体系,造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出现无体系的障碍。例如,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尽管教师教学费尽千辛万苦,学生也无法做到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角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体系。相对清晰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
值得注意的情况还有,一些教材的知识陈述存在新概念未经解释和定义就反复使用的问题,有些概念虽然出现了定义,但却被安排在教材的后面。教材知识陈述顺序的不规范,给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5.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导致教学实际内容的膨胀。
新课程教材确实大量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合学生成长的新内容。但是也要看到,部分新教材在对原有教材知识取舍上采用的是简单压缩方法,即将过去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一个模块)之中;很多理论观点只给出结论,不进行分析。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不补充相关内容的说明,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补充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必然膨胀。再加上出于对高考要求的担心,教学内容必然大幅度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急剧加重。
以上所列问题是当前困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凸现问题,当然是前进中和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相信,把握住问题症结,合理调整课程设计,一定能够将其解决。
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课程忽如一夜春风,带来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新气象。注重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通过体验获取新知,改变了以往沉闷的说教方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明显提高。但在享受喜悦的同时,如何处理课时紧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在开展体验探究活动的同时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大幅提高的矛盾,如何使转变教学方式与高考成绩兼得等的矛盾,始终困扰着教师(对于其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年第9期撰写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已作了初步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仅就如何处理上述三对矛盾谈一点看法。
归结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重视了教学过程能否获得教学结果的问题,开展了大量探究活动能否让学生在理论层面也有所提高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学效率问题。
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孤立地理解新课程倡导的体验探究活动,将其与知识教学对立起来。常常听到的说法是“不搞体验探究就没有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展体验探究就会缩短知识讲授时间”。这似乎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打破非此即彼的怪圈,需要搞清以下三个问题。
1.思想政治课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把握一门课程的性质,主要是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从核心价值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它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它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如果这三句话回答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那么必然得出的逻辑结论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强调的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强调的是理论思维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强调的是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可见,理论性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学校一般的德育活动的根本点。抓住了理论性,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和根本点,就可以正确处理开展活动与理论传授的关系。
2.体验探究活动价值何在。
一般的说,体验探究活动具有吸收发现式学习优点、将教学过程当作教学资源、将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等特点。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具体,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除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外,思想政治课的体验探究活动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独特价值。
第一,通过体验探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深刻体验。对于这一点,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本认同。综观课堂教学,多数教师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设计出具体丰富的体验探究活动,“实践板块”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相当篇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基本到位。
第二,体验探究最终目的是在理论上获得提高。认识的发展途径是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了的东西比感觉更深刻更稳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对于这一点,现在很多教师还认识不足,甚至把体验探究活动与理论讲授相对立起来,看作非此即彼的关系。“开展体验探究就会缩短知识讲授时间”的说法,就是对这一关系认识的表现。
3.怎样处理体验探究活动和知识落实的关系。
弄清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恰当处理课时紧张和教学内容多的关系,既开展体验探究活动又使知识得到落实的关系,转变教学方式与高考成绩兼得的关系。其策略的基本要义是:第一,体验探究活动必须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活动安排要以核心知识为中心,围绕知识落实和理论提升展开。脱离知识的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表面形式,其教学价值相当有限。第二,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体验探究活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让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展开,让学生的思维在理论和逻辑的轨道上运行,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才是新课程追求的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这样的统一,才能提高教学投入和产出之比,才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转变教学方式同时换取理想的高考成绩。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是教有所学、学有所得的教学,是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的教学,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得到提高的教学,是不惧怕考试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