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分析为核心,树立正确的统计概念--以苏教六年级“部门统计图”单元为例_扇形统计图论文

以数据分析为核心,树立正确的统计概念--以苏教六年级“部门统计图”单元为例_扇形统计图论文

以数据分析为核心,树立正确统计观念——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单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扇形论文,为例论文,下册论文,树立正确论文,苏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版课标对“统计与概率”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明确提出统计课程的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对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又进行了重新梳理整合.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单元为例,谈谈一线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准确洞察教材变化意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材内容变化的分析

      1.改变方向,调整观念

      统计知识的教学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传统的统计知识教学把统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注重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其中图表的格式和要求、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而对数据的分析则轻描淡写,含糊带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绘图的任务可以交给电脑完成,不仅方便准确,而且十分美观.尤其是扇形统计图,绘制时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但现在的小学生不完全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因此,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来获取信息、做出决策,体会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轮的课改中成为统计教学的重点.

      2.改变编排,调整内容

      新教材把“统计与概率”的12个教学单元合并成7个.就小学阶段而言,调整后的这部分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容量有所减少.六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主要有:①移.保留扇形统计图认识,把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移到了第三学段.②增.增加了例2关于用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示不同的数据,能根据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体会各种统计图特点的内容.同时还增加了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新教材把三种统计图整合在一起进行对比,旨在唤醒学生对数据的亲近感,有意识地使用数据,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三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纵观小学阶段,我们会发现本单元是对小学统计知识的对比和总结,是学生统计能力综合运用的单元.

      二、教学策略的建议

      1.激发内需,凸显意识和价值

      2011年版课标指出: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用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所以,在教学统计图时,教师创设富有统计意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统计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1)激发调查的需要.比如教学例2,在课始,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怎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在唤起学生的调查需要后,再讨论:“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呢?”激起学生对所要调查的数据种类的思考.这时,教师再出示三幅统计图里的数据时,学生就更有亲切感.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能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统计可以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化了统计意识.

      (2)激发分析的需求.统计教学关键要让学生主动地想到用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让数据“说话”.因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分析数据的需求,多用“给出评价,提出建议”等形式,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活泼.如教材第6页第4题,在学生把两张有关视力的统计表分别绘成不同的统计图后,让学生评价六年级一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对他们提出建议.为了评价准确,学生会主动投入到统计活动中,认真分析数据.在“给评价与提建议”中,学生再次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的现实意义.

      2.巧设问题,引领分析并推测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快速的“读图时代”,而要让学生主动地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价值的问题的引领.

      例如,例2同时出示三幅统计图:扇形图、折线图、条形图,教师可以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思考:①“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对比这三幅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有什么不同.②“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六年级一班的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去年下半年各月借书本数的变化情况?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多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体验扇形统计图表达的是“各部分占整体的份额”,折线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量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表达的是“一组数据各是多少”,并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感悟:统计图的使用是要根据数据特点来选择的.③“你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同时也是统计价值的体现.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更要关注“基于这些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这些推断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进行.比如依据折线统计图得出的:因为7、8月份正值暑假,所以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较充裕;而9、11、12月份由于已经开学,节假日也较少,所以阅读书籍的本数相应减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不是六年级一班的个体现象,而是所有班级的共性,让学生体会统计是可以从个体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群体规律的,从而感悟统计的价值.

      3.适时对比,体会区别与联系

      要让学生体会各种统计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伺机引导学生对各种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提升认识、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事件,根据问题背景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统计图.比如例2,这三幅统计图都是反映“六年级一班下半年课外阅读的情况”,教师在学生了解了各统计图的内容后,可以启发学生对比:①为什么都是统计六年级一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却绘制了三个不同的统计图?②这三个统计图里的数据不同在哪儿?③如果只用其中的一幅统计图来说明六年级一班课外阅读的情况,好不好,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讨论,并在讨论、辨析中体会到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同,所以要根据数据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正因为可以对不同统计图进行分析,我们获得的有关六年级一班下半年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2)不同统计图里的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需要,有时也可以互相转化.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教材第4页“练一练”,若只要知道“2012年李大伯家的哪项收入最多,哪项收入最少”,可以观察条形统计图得到,也可以观察扇形统计图得到.若只要表示“2002~2012年李大伯家各年份收入多少”,可以把题中的折线图改画成条形图.在学生明白同一内容有时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两幅统计图进行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确相关的两幅图都是统计同一内容,只是统计侧重点与展现的方式不同.同时,教师要及时追问:“如果告诉我们李大伯家的总收入,能把扇形图转化成条形图吗?如果只给你条形图,你能算出李大伯家的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对比,对各种统计图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比较三种统计图中,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初步通过数据分析和推断来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并体会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活统计需要

      (1)出示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谈话:你们爱看书吗?说说阅读书籍有哪些好处?

      (2)提问:要想知道我们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怎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

      (3)思考讨论: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讨论得出:可以调查同学所阅读的课外书的种类、本数、时间等,并收集相关数据.

      [课始讨论“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和“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统计的需要,唤起学生统计的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要了解课外阅读情况要从多角度进行调查,体会做事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2.对比数据,提高分析能力

      (1)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

      ①课件出示例2的三幅统计图,提问:这是六年级一班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相关数据的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这些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先自己找一找,再和同桌说一说.

      ②学生与同桌交流观察所得.

      ③全班交流,了解各幅统计图的内容.

      [新课改淡化了统计图的绘制,这里直接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读图,寻找图上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数据分析的过程.]

      (2)对比统计图,体会特点.

      ①思考:为什么都是统计六年级一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却绘制了三幅不同的统计图?

      ②对比:这三幅统计图里的数据不同在哪儿?

      ③看图并同桌讨论例2的第二个问题.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原因.

      ④追问:如果只用一幅统计图来说明六年级一班课外阅读的情况,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得出:一幅统计图,只能从一个方面了解六年级一班的课外阅读情况,比较片面,要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就需要从学生阅读书籍的种类、本数和时间等多角度收集数据并分析.

      [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比各种统计图所表达的数据的不同,还提醒学生要自觉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用科学、全面的眼光看世界.]

      (3)深读统计图,引发联想.

      ①发现:你还能从统计中获得哪些信息?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深入分析统计图.

      ②思考:其他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与六年级一班相比,可能有哪些相同之处.

      [这两个问题较开放,它旨在引导学生在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联想统计图背后的信息,在联想中推断,在推断中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4)反刍统计图,感受异同.

      ①思考: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结:要想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用扇形统计图;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要想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

      3.辨析运用,提高认知水平

      (1)完成练一练.

      ①出示李大伯家收入情况统计图(见教材第4页).学生讨论并完成教材中的四个问题,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明是分别观察了哪幅统计图得出的.

      ②思考与提升.

      A.如果只要知道李大伯家的哪项收入最多,哪项最少,可以从哪些统计图中看出?这些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明确:条形图和扇形图都能看出李大伯家的收入哪项最多,哪项最少,因为这两幅图都是对李大伯家各项收入的统计,只是统计的方式不同.

      B.如果告诉我们李大伯家的总收入,能不能把扇形图转化成条形图?

      C.如果只给你条形图,你能算出李大伯家的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吗?

      D.能把题中的折线图改画成条形图吗?为什么?

      [本题是对例2的巩固和提升.在对比中学生体会到有时不同的统计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而再次提升对各种统计图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认识.]

      (2)完成第6页第4题.

      ①观察两组数据,说说分别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②对比分析,为什么要这样选?引导学生说出:第1张统计表里的数据有“逐年增加”的意思,选用折线统计图效果比较好;第2张统计表里的数据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可以比较大小,但不存在“变化”态势,一般选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好.

      ③辨析:第一张统计表中的数据都是百分数,为什么不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

      ④独立完成统计图.

      ⑤分析:你怎样评价六年级同学的视力情况,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练习中的对比辨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体会各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能力.]

      4.总结经验,交流学习收获(略)

标签:;  ;  

以数据分析为核心,树立正确的统计概念--以苏教六年级“部门统计图”单元为例_扇形统计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