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道德修养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在长期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修身围绕“人”这个道德主体,旨在培养人的自我修养的精神与高尚的行为,深入分析“修身”思想的内容、了解修身的主要途径,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修身;思想政治教育;启迪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修身是人们以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而进行的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的活动和过程,是使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不断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逐步融入整个社会生活并得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洁身”、“省身”、“正身”、“诚身”等表示道德修养,其内容主要有:
1、“修身”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把人性问题作为修身思想的根据和出发点,但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是人与兽区分的根本存在,人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祛恶扬善,变恶为善,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修身”的可能性。儒家以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人的本质为出发点,论证说明了“修身”的可能性完全在于人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修身”的现实性。修身既然很重要,而且是人们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可以做到的,在儒家的“修身”思想中主要有:修身之道。首要在“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不仅要学,还要善于反思,即“自省”,从自身修养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在儒家看来,修身就是要善于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先责怪别人,通过自省,可以反思自己的过失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言行中多加注意,逐步达到“慎独”的境界。
4、“修身”的目的性。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不仅应当“修己以敬”,而且应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目标。儒家的“修身之道”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欲治其国者,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大学》)。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其政治抱负,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道德境界追求的最大目标。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由此可见,儒家的“修身之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只是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
二、修身的主要途径
(一)立志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教育学生坚定人生志向,毫不动摇。所谓“志于道,据于德”,就是要立志追求真理,并把道德作为人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二)自省
儒家认为,人要严格要求对待自己,善于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也是指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经常进行自我检点,才能达到善的高度。
(三)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都是解决认知问题,但两者必须结合,才能真正有效果。如果只是机械的接受道德观念和准则,而不能主动加以判断和思考,便不会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践行
儒家并非坐而论道,且十分重视行为实践,主张道德修养要成于内而形于外。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主张学习要经常实践。在对待言和行的关系上,君子还应该言行一致,《论语·子路》有言“言必信、行必果”。儒家重视身体力行,主张务实,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也是个体达至“善”与“真”关键所在。
(五)知廉耻
知耻即有羞耻心。儒家认为羞耻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耻是人生的大忌。“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儒家认为,它与“好学近知乎”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明知廉耻,是对人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人达到崇高道德理想的必然要求。
三、儒家“修身”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启示
1、从思想认识上反思传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努力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我们必须采取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同时要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内在的信念和自身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体性,“修身”的过程就是社会道德规范不断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人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在不断增强,强调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因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其在承认社会规范合理性的基础上能够视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非异己力量”。[2]人“自省”目标的实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省”、“自德”精神,并能在现实的道德行动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儒家“修身”不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集中反映和特色所在。它的基本方法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可以改变单一的道德和政治灌输,提倡积极审思。修身学思结合的方式是与死记硬背道德规范、单一灌输道德准则的方式相对立的。死记硬背和单一灌输舍弃了“思”这一将认知融会贯通的重要过程,只会导致教育对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方法不改变,学生外在的道德认知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更不会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教育者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将所授道德和政治观点内化为学生的个人观念,增强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效果。
4、注重道德和政治思想观点的行为外化。学生的正确观念形成以后,需要外化为长期的行为习惯。儒家修身方法中身体力行,学而时习,便是要注重道德实践,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实践教育法,在实践的同时改造学生道德认知和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并通过实践进而有效地深化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观念。
四、小结
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培养教育对象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古至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在对儒学“修身”思想进行借鉴的同时,更要辅之以必要的创新,真正的做到“古为今用”。在充分吸收“修身”思想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的同时,从多方面多途径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功效。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沈宝莲等.试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3)
作者简介:孙欢(1995年2月—),女,山东省潍坊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孙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儒家论文; 道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思想论文; 过程论文; 道德修养论文; 《知识-力量》3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