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濛阳中学
摘要:语文学习力是学习力这个概念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语文学习力是学生主体获取和整合语文知识,并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素养所需的本领和力量的一种能力。语文学习力的构成要素有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毅力、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学习顺应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需要在这四个方面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及策略。
关键词:学习力 ;语文学习力;构成要素;措施及策略
一、 学习力研究概况
“学习力”亦称“学力”,原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核心理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斯特于1965年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中提出。学习力概念提出以后,经历了从管理学向教育学的迁移过程。主要研究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学习者的学习力来促使其有效的终身学习。
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有关学习力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对学习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的阐释,而应用性研究主要是对学习力提升策略和评估方法的探讨。
学习力内涵释义存在四种定位倾向:能量观、品性观、素质观和能力观;而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较为典型的是英国的“七要素说”、“四要素说”及美国的“综合体说”。
学习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主要是在实践层面上探讨如何构建和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力,国外此方面的研究体现在学科课堂上开展的构建学习力的行动,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诺埃尔·兰迪博士在《超级学习力训练》中从学习的技巧、学习的方法、时间管理、记忆术、阅读力、记笔记、激升写作力、应付考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学习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1985年,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的Laverton中学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创建的促进有效学习的项目,该项目试图寻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帮助学习者成为见识广、目的强、更智慧、有主见的学习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200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Claxton等人参与发起的有效终身学习编目项目,是国外此领域对学习力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通过研究,提出了课堂上提升学习力的七个技术:创造健康的学习关系、进行对话学习、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评估学习、提供挑战和机遇、创造一个有刺激作用的学习环境等;英国曼切斯特大学LindaRush博士描述了课堂上提升学习力的四步策略:解释、协调、评论、建模。
而在亚洲,日本学者大田尧在1960年论述到“学力是人后天习得的,在人世间起着活生生的能动作用的总体。”而胜田守一在1962年则认为“学力是可以计测的,学习了系统的教育内容后所达到的能力。”接着,中内敏夫在1971年则说“a.学力是在处理事物的能力中谁都能够区分、受授的部分;b.学力是由范畴、知识、和技巧三要素组成的。”其次,安彦中彦在1979年阐述到“学力是具体的教育课程形态、系统组织的课程内容之中,即主要由课程内容所培养的各种能力之中,测试出来的能力。”再次,木下繁弥在1984年则说“学力是学习学科教材的结果,表现为外显化的学业成就,即知识与技术;同时也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潜力,即学习方法、科学方法、探究能力。”最后,驹林邦男在1988年推出了更新界定“学力:a.在学校的教授、学习过程中作为教授内容的结果所掌握知识、技能、习熟的总和;b.主要依靠学校以学习教育内容为媒介形成的发展了的学习能力。”之后,学习力引入中国大陆,在一些大学的理论研究则进一步阐述其内涵、外延及其作用。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东部地区,一些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学习力原理在学科教学中开始实践,而在西部地区则形成一个空白。
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学习力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最初也是从管理领域发展而来。近几年来,学习力的理念开始向教育学领域迁移。国内教育领域学习力内涵的研究,主要由以下几种观点:沈书生认为学习力的构建过程可以理解成是位学习者终身有效学习提供能量的过程;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谷力受皮亚杰的影响,认为人的学习力是人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张个性心理品质;吴也显认为学习力就是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学习力的生成效率已作为衡量教与学的共同尺度;瞿静对学习力进行了操作性定义,认为学习力是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交流等渠道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体验、反思、环境、影响等途径进行的学习为产生新思维、新行为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动态能力系统;裴娣娜认为,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力),区别于学科学习能力。
针对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学习力构成要素的不同版本,主要有杨振勋“三要素说”(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梁迪“五要素说”(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鉴别力和学习转化力)、钟志贤、林安琪“五要素说”(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高志敏“六要素说”(学习行为的总动力、学习需求的识别力、学习潜能的评价力、学习行为的理解力、学习活动的激活力、学习能力)和裴娣娜的“六要素说”(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一直与进取、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批判与创新)。
二、为什么提出语文学习力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在现行高考体制下,迫于高考的压力,语文学科地位明显下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做积极的思考,被动学习。
正是因为学生不爱学语文,导致他们不会学语文,从而造成的结果就是语文学习力差,对语文学科产生倦怠情绪。而我校地处农村,不少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是一个狭窄的平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来源少,而且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家长忙于生计没有闲暇时间督促孩子,甚至没有意识为孩子购置各种课外书籍;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养成多阅读的习惯,有些学生在平日学习中对应该了解到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谈什么见解了。即使布置作为作业完成,仍有一小部分同学不愿花时间去看书了解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鉴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力。
三、语文学习力的内涵
纵观国内外研究,对于“学习力”我们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综合体,是促进学生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内在能量。简言之,学习力就是指为什么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坚持学。
学生的学习力是推进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能量,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所以学习力并非是孤立的,学习力的培养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育,不仅关涉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关系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既要关心学生眼前可见的水平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最终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我们将“语文学习力”定义为学生主体获取和整合语文知识,并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素养所需的本领和力量的一种能力。
四、语文学习力的构成要素
语文学习力的构成要素,是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备的各种能量。在此,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不太丰富的经验,我们认为高中生语文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毅力和语文学习顺应力。
1.语文学习动力
俗话说,有动力才能促使人不断进步,语文学习亦是如此。语文学习动力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文学习需求。学习需求是一种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某种欠缺的时候,就会通过某种形式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头脑中的主观需求。这种需求成为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当高中生认为自己有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那自然就会产生要主动学习语文的想法和行动。怎样才能让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有这种强烈的学习需求,这是语文老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语文学习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只有对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活动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如何唤起调动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语文课堂的首要环节。
第三,语文学习情感。情绪情感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认为上语文课学习语文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他将会对语文课充满期待,也会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外主动学习补充语文的相关知识。若是厌恶语文学习甚至排斥语文老师,那其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糟糕。
皮亚杰曾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兴趣测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学习的渴求,同时又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说,语文学习动力这三个要素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语文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是保证个人学习的持久动力,是保证学习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持久的学习毅力,遇到挫折就放弃,是很难将学习进行下去的。
语文学习毅力,就是学习语文的意志力,指学习者自觉地确定语文学习目标,为实现预定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克服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其学科性质不同于数学或其他科目,在短时间内就算全力以赴也未必会有明显提升,这也是高中阶段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语文学科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们看来,语文学习毅力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学习的坚持性。即使小学和初中阶段语文成绩一直不好,有关的语文知识积累相对薄弱,步入高中以后也不能轻言放弃,而应该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弥补。因为语文在高中阶段占了150分,并且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它将陪伴我们一生。
第二,对语文学习的自控力和自信心。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诱惑,因此需要学生能够具备鉴定的信心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做到不偏科,把语文学习作为整个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之余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量。其次,制定某一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并能克服重重困难,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失去学语文的动力,从而丧失语文学习毅力。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毅力主要包括对语文学习的坚持性、自控力及自信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语文学习毅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可以保障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完整进行,并促进你语文学习力的整体提升。
3.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是指由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语文新知识、语文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
第一,认识问题的能力。
这种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记忆是知识储备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名句默写、阅读教学、作文素材等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加以记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提取所需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的记忆力强,那能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相反,记忆力差的学生记不住那些学过的知识,学习效率就要会低很多。观察力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着重表现在作文板块,因为缺少平时的积累观察,头脑中没有写作的材料。总的来说,认识问题的能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
第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即理解问题的能力。目前的语文考试中,阅读量变得越来越大。2017年的全国卷考试中取消了选考模块,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纳入了必做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精”“准”“快”地完成试题,这就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能做到“精准”理解。而我校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却是相当欠缺的。
例如,17年全国卷2中的散文《窗子以外》,主观试题第5题,“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看到题目,首先就应知道这是让理解句子含义,随即应想到从句子本身的含意(表层意思)和其深层意蕴两方面作答。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如上面提到的《窗子之外》的第5题,回忆老师所讲知识,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思考并组织答案。窗子的表层含义: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深层含义是“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当然,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应试考试中,也体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或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遇到不懂的成语,能主动去翻阅字典理解并掌握;阅读文言篇目时看不懂,能主动请教老师或查阅各种相关资料。
4.语文学习顺应力
顺应力,也可以称作心理弹性,就是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内部心理强度。结合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语文学习顺应力定义为能够应对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的内部心理强度。
语文顺应力是保持农村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健康、战胜语文学习的挫折、激励他们向自己设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努力奋斗的动力。
五、提升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措施及策略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记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我们所倡导的语文学习力的培养致力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与语文素养所追求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处。语文学习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看,语文学习力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立足语文教学课堂本身,提出以下一些提升语文学习力的策略。
1.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那么,在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其角色作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1)帮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
布鲁纳曾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那在学生学习语文感到迷茫和困惑时,能及时地帮助他们树立相应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而且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是自身知识素养形成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语文学习个体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很好地感知接受语文知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个体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根据“晕轮效应”理论,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会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一个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那他极大可能喜欢那位老师所交科目。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渊博的语文知识征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生动风趣的语文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是培养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质疑,能够较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在这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师于涟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当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导入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优化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个体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的实践证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532”教学模式和小组优化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那就应该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利用语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内心的情感体验,更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将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应当从语言美入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课本中的诗歌单元,更多地应该是在饱含情感的诵读后再去理解语句,体验诗歌情感。
2.锻炼学生语文学习毅力
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其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练习,意志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高中语文学习将面临的困难和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不仅是遇到语文学习的困难要坚持,而且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把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当做语文学习的乐趣,从克服语文学习困难中找到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把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当成进步的阶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如果没有优秀的语文学习意志品质,是很难取得语文学习成功的。
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或目标来起激励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持之以恒把语文学习进行下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是先决条件。而落实计划,又是衡量学生毅力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做到日事日毕,绝不为自己找借口,推动日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的完成。这样才能成为恒心持久的语文学习者。
再次,学会控制,排除干扰。自控力的强弱,是衡量毅力品质的重要标准。每天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否能按时完成,没有完成该给自己一点什么样的惩罚,学生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具体落实?周末、寒暑假休息时间,离开了老师的监督,自己能否依然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并趁此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这些都是自控能力的体现。除了自控,学生之间可以互控,相互监督。
3.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要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就是要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即考验学生的观察力、从题干或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加强,而阅读这一板块又是重点。目前的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各占35分,阅读板块总共占了70分!此处又回到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旨“结合语文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简言之,要想提高语文学习力,阅读是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即认识问题;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回到文本段落本身去寻找跟题目相关的语句,即分析问题;最后再来整合这些提取的信息,“合并同类项,求同存异”,整理出答案,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阅读板块,剩余的80分中写作占据60分。写作首先要求能准确“审题”,确定中心立意(认识问题),再组织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作中所需素材均来自平时的积累,而这又需要一定的记忆能力。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如果平时没有对高铁、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关键词素材的积累,根本无法动笔;如若在写作中能对相关数据素材有准确记忆,那将能成为加分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仍有必要加强记忆力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语文顺应力
(1)语文学习顺应力与学生的自信心成正比。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顺应力,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能力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将心比心,用心体会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无论遇到怎样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谈都要以尊重他们为出发点,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其树立自信。
(2)要把错误和挫折当做学习经验来看待也是培养语文学习顺应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专门准备一本错题集,将自己容易犯错的题目收录在一起巩固练习,加深记忆,避免下次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况再犯错误。而教师也应该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比如语言表达运用的成语选择题,是不知道意思还是记得不牢固?还是没有注意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遇到问题自己要学会总结。当学生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心理弹性有相应地会有提高。
(3)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是培养语文学习顺应力的一方面。
心理弹性强的学生不畏挫折,也不惧怕犯错误,但他们也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这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教师有责任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他们的强项上,用他们已经体验过的成功来应对以后语文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例如,某位学生擅长写作,那老师可以经常将他的作文作为范本在班上展示,并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可以让他保持对写作的兴趣,而为了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他还会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无形中有提升了他的阅读能力。
六.结语
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柯比指出:“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全世界在讨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学会怎样思考。”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将在2019年全面铺开,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力是教育的最终诉求和终极目标,学习力的培养也日益受重视。
随着我校成都市级课题《基于语文文本提升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的推进,越来越认识到语文学习力的提升对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此篇文章作为课题一个小小的认识性成果,希望能够在后期的研究中能再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柯比.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M].金粒,译.海南:南方出版社,2005
[2]陈维维,杨欢.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4
[3]杨艳艳.掌握学习视角下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4]谷力.学习力——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J].上海教育科研.2009.7
[5]瞿静.论学习力理念从管理学向教育学领域的迁移[J].江苏高教,2009,6
[6]郭磊.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的学习力构成要素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杨振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论文作者:刘曦蔚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语文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毅力论文; 动力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论文;